“互联网+”背景下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从“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以后,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很快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考虑到现代旅游行业与“互联网+”的关联,必然会注意到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深化教改,来满足行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问题。现基于对“互联网+”背景的认知,提出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基本原则,并指出教改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应重视的操作重点,如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等,以便让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等更符合时代大背景的要求。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教育;旅游管理;教改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248-02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之内,中职教育侧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很多行业的人才均来自中职院校。旅游行业因其未来发展的向好形势,特别是在大量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的情况下,更是对中职教育提出了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较高要求。对中职院校来说,面对如此优越的人才市场环境,更应该紧紧把握住机遇,视压力为动力,时刻关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改问题,使专业教改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挂钩,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应对行业发展需求。
一、对“互联网+”背景的基本理解
“互联网+”这个概念的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它最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于美国,而我国对于“互联网+”概念的关注则是2012年开始的。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场,这一理念被正式提出,并在其后有了针对此理念的系统阐述,将“互联网+”正式与传统的互联网理念区别开来,明确其在两化融合方面的升级效应。与此同时,各行业开始普遍关注信息化在互联网领域中的核心功能,并提出据此功能达到跨行业融合的想法,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行业的活力与创新性。在此之后的几年间,由于无限通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全面发展,互联网环境现出了全新的变化,产生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行业特有的融合格局。对中职院校来说,需要始终关注这方面的前沿动态,使网络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教改引导及实践辅助功能,使中职院校内部各项教育工作有准备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教育工作者应当始终关注“互联网+”的大背景,努力在观念、教法上进行调整,以便发现更为理想的教改创新路径,实现教育与“互联网+”背景的真正融合。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原则
(一)关注模拟实践教学
关注模拟实践教学的主体功能,以“互联网+”背景为助力,构建形成多个渠道共通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获取式需求,意思是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处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之中,让学生以更加自主的姿态获取知识内容,并使获取过程富于实践性与创造性等特点。
(二)激发学生就业意识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第二个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导向于就业意识,使学生的就业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一项任务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是后续教学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意识到因为人才市场竞争环境的复杂,一定要更快进入就业角色。
(三)构建理想课堂氛围
以“互联网+”为助力,教师更应当致力于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展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突出其中的实训类专业课优势,让课程内容中的导游服务技能训练、旅游管理能力发展等直接指向逼真的实践操作效果,让学生意识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对于能力发展的作用。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建议
(一)关注社会人才需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院校教师更应当关注社会发展的前沿需求,培养一专多能人才。因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各行业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也就是通常一个岗位所要做的工作,会与许多其他行业或者领域内容相关联,这种关联性是与“互联网+”背景相一致的,旅游管理行业更是这样,一名优秀的旅游管理者,既要有地理基础知识,也要有人文风情的熏陶,既要有对政治、历史的分析,也要有对礼仪、交际的研究,同时还要有基本的外语、计算机应用技能等。在这样的全面要求之下,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工作同样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深刻理解这种综合化的发展变化态势,把一专多能视为重点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过硬的专业知识指导,掌握足够丰富的旅游管理相关技能,这是“专”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知识的充足储备,这是“多”的内涵。
(二)关注教学方法创新
关注教学方法创新是对“互联网+”背景的积极响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宽,如果进行细划,则有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课程等多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之中,教师需要基于“互联网+”的行业交融认知,破除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使学生积极地完成语文、英语、法律等基础课程任务,并启发学生对这些课程任务进行自主学习与综合思考,鼓励大家更积极地获取各项知识及能力。当接触到专业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的手段,使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内容,发展其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能力。比如当学习旅游概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该方法,鼓励大家用收集信息的方法,主动了解行业特点、前景等,建立职业发展自信心。
(三)实现教学工具优化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然会有现代教学工具的融入,因为对“互联网+”背景的重视,这方面教学工具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视为营造课堂氛围的必要做法,使之产生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沟通功能。另外,因为“互联网+”观念的普及,教学信息传递形式也将变得更加丰富,且多媒体等手段的引入,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统一,也可能让直线化探索路径得到改善,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还可以考虑把微课程同平时教学相结合,借助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给学生以必要的旅游管理知识指导,或按照专业学科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对微课程内容进行前期设置,使学生有更多的零散时间学习知识内容,产生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效果,促进知识点的记忆与内化。
(四)明确考核导向功能
明确考核导向功能,使考核导向于“互联网+”视域,让学生更加接近于实践环境,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的又一重要建议。一般来说,考核内容对后续教学工作将起到非常明显的导向作用,对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同样如此,教师应当避免一种判定方式,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解学生的表现,使教学工作能够同行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岗位的具体要求相结合。具体操作时,语文、英语等课程考核,可以利用常规的书面形式,而像餐饮服务、食品营养、酒店管理等课程,则要注意实践考查,二者共同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判,最终得到接近于真实,且符合“互联网+”背景的结果,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五)形成拓展化教学空间
中职院校需要关注教学空间的拓展,这同“互联网+”背景中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相结合的大趋势相一致,据此可以让内外联系的教学体系得到完善,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突出的实践性特点一直很引人注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除了一般性校内模拟以外,还可以通过新技术媒介加强同实体单位的联系,用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当教授饭店管理概论内容时,师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探讨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了解酒店的实地情况,如基本的管理内容、特殊的程序规则等,方便学生自我观察、彼此对照,促进薄弱环节的强化,这样一来,学生将对未来工作中的职责和所处组织构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全面了解其运行模式等。
(六)发展团队协作方式
发展团队协作方式,是“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知识缺漏的必要补充形式,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各个行业均要有足够的团队协作意识作为保障,使个人发展与团队协作相融,从而达到互通有无、攻坚克难的效果。在进行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培养,使学生以“互联网+”背景为依托,产生共同进步的可能性。比如,当接触到导游业务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共同完成实践模拟任务,通过扮演导游与游客等不同角色,进行即时表演,用以体现新时代对本职业的素养要求。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知识与能力,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改问题进行探究,使教学思路与教学实践得到创新,是缺少既有经验可供借鉴的,国外一些先进教育理念也无法照搬套用,因此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深入反思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教学思路,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足够的旅游管理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在技能获取、交流协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而教师自身所要做的则是革新观念、调整教法以及应用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配合学生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胡玉华.中职旅游专业特色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2):40-41.
[2]杨萍,禄佳妮.CBE教学模式在贵州省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8(11):26-28.
[3]古嘉宾.如何利用互动式教学提升中职旅游管理教学效率[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1):24.
[4]唐华丽.浅析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60-61.
[5]陈蕾.中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衔接教育模式实施体系保障研究[J].职业,2018(11):52.
[6]刘水良.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8):3-4,6.
編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3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