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机器换人”背景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时代在高速发展,利用机械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从而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已成形式,“机器换人”势不可挡。在此形式下,社会必将涌现出大量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岗位缺口,对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委以人才培养重任。主要定位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策略,将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面略谈,和大家共勉。
  [关    键   词]  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团队建设;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108-02
   一、“機器换人”的时代背景
   “机器换人”指的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机械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从而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实现半自动或全自动的生产,最终让企业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自2014年“东莞一号”文件及各项扶持政策出台后,“机器换人”在东莞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并辐射全国各地。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跃升为15万多台,201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达6.28亿美元,专家预计未来年均增速有望保持25%。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在金属成形、电子电气、塑料工业、铸造和家用电器行业、化工、烟草、冶金等行业中广泛应用。几年内,中国将赶超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2025年基本达到自动化水平。
   二、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的迫切性
   “机器换人”已势不可挡,社会必将涌现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契机。有专业调查显示,一台机器人,大约需要3人进行运作,因此,在当今形式下,工业机器人缺口非常大。高等院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将努力完成“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任务,因此,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迫在眉睫。
   三、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策略
   中职学校作为技工人才重要的输出场所,建设有竞争力的工业机器人专业,为社会培养对口机器人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策略上,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定位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机器人”为一种自动的、位置可控的、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这种机械手具有几个轴,能够借助可编程序操作来处理各种材料、零件、工具和专用装置,以执行种种任务。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涉及的大方向主要有三,即机器人研发、机器人操控和机器人维修。其中,机器人研发方面设计机器人开放性模块化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模块化、层次化的控制器软件系统搭建等,这需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熟练编写调试程序,因此该层面更适合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培养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目标。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自主编程研发能力有限,但经过专业的培养训练,中职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上手操作。因此对中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更适合定位在机器人操控和机器人维修方面,对接的岗位诸如工业机器人装配工程师、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工程师等。
   (二)制定详细的中职工业机器人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指的是切实结合各种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对人才进行专门的教育、培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紧密围绕专业定位,并且根据专业定位做出详细的实施过程。例如,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定位在培养机器人操控和机器人维修方面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规格需要紧紧围绕机器人操控、维护方面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基本能力、应该遵循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意识、该掌握的核心技术等方面进行规划,详细制定专业知识列表、岗位与职业能力要求表等。
   (三)合理设置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
   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环环相扣的关系。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践行培养方案中确立的目标,详细来说,一方面,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有助于培养和形成一支高水平、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合理的设置课程能够让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实现预期的能力,更好地培养输出和专业需求对口的技术人才。在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设置方面应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如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职业素养等课程;专业课程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技术技能、专业基础,如机械制图、模拟电路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技术基础、电工技术与实训、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电机拖动、AutoCAD等,专业方向课程如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与维修等。另外,如果是有深度的、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课程,如Solidworks、3Dmax等建模或者编程软件等。
   (四)培养卓越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水平层次直接影响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影响人才
  输出质量,更重要的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兴亡。因此,建设数量适度、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是工业机器人专业壮大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教学团队培养中,应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建议至少培养1~2名工业机器人专业带头人,同时聘请1~2名企业专家组成校企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在骨干教师队伍培养中,应培养4~6名高水平的、综合度高的、应用能力强的队伍;在“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培养中,使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培养“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    (五)建设特色工业机器人实训室
   实训室是中职院校的主要硬件设施,是建设实训基地的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师的“现场教室”,能够融教、学、做为一体,是承担专业实践训练的场所。因此,建设特色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室是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实训室设备采购应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中职的培养目标是能操作、维护机器人的人才。设备要满足对这些岗位人才能力锻炼的需要,例如,库卡和ABB公司就针对机器人操作和维护推出不同性能的机器人,得到众多学校甚至是企业的青睐,倘若有校企合作的,也可考虑引进校企合作公司的专业设备。在实训室布置上,应该实现理实一体化,但是理论和实操区域分开,基于工业机器人用电和操作中存在一定危險性的问题,在场室布置中一定要注意用栅栏把每一天的工业机器人分开,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最后,在实训场室配置上,除了应该配备工业机器人相关的实训软件设备之外,由于教育2.0时代的到来,还应该考虑Wifi全覆盖、希沃平板一体机寓教于乐信息化教学条件。
   (六)寻求合适的校企合作单位
   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够实现校企强强联手,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具体来讲,一方面,企业给学校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及人才,给学校专业建设带来保障、无尽的活力,同时也指明了方向,对学生培养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从而有助于学校实现“精准育人”。另一方面,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就业更加容易、更加精准,从而实现“精准就业。”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也是一样,想要培养能够进行机器人安装、操作、维修的技术人才,并且服务于社会,就必须寻求精确对接的校企合作单位。而对校企合作单位的选择,一方面可以依托招聘会进行搜寻,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往届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介绍,当然,如果有相关的协会,如机器人产业协会、电子技术协会等进行推荐更加便利。
   (七)制定顶岗实习计划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方式的地方在于其使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能力锻炼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众多中职院校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的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2年,1年到专业对口的指定的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实际参与对应专业的实践,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规范等,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骨干,满足企业需求,完成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环节。因此在工业机器人顶岗实习环节中,一方面要寻求真正能够让学生达到实习目的、专门从事机器人操作和维修的企业进行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不偏离目标。另一方面,要详细制定顶岗实习规定,如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工业机器人校外顶岗实习承诺书、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协议、实习情况登记表、工业机器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周记回报表、顶岗实习公司评价表等内容,切实做到有过程、有保障。
   四、结语
   在“机器换人”形式下,诞生了工业机器人专业,这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上,除了需要牢牢把握专业定位、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团队建设、实训室建设、顶岗实习六大方面之外,还需结合本校实际、周边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只有这样,中职院校才能把该专业办得有特色、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李瑞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10(9).
   [2][美]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人工智能时代[M].李盼,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