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的不断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以为好教育者,应当具有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并且要带千里镜去找机会,机会找到了,就用手去抓住彼,不断地抓住彼,还要尽力地发展彼。”
一陶行知
在网上调查问题当下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挑战是什么?大部分幼儿教师回答的是:虽然天天和孩子在一起,也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让孩子游戏,但并不真正了解每个孩子,难以做到在孩子游戏时给与孩子恰当的支持与引导。而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教师在教育中的所作所为,取决于教师是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首先,部分幼儿园管理者热衷于各种新理论和课程模式的引入与移植,其次,对于新理论的学习与探索浅尝辄止,不能很好的和本土文化以及本园教育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提升、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实践智慧。另外,教育者(家长和教师)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龄前儿童被迫提前大量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艺,把本该游戏的时间都用在超越儿童最近发展区的超前知识与技能学习上,伴随而来的是儿童在还未真正踏上学习之路前便对学习产生的深深的厌倦与恐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孩子将来成长发展的前景,要看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取决于他的童年时期由谁引领携手,外部世界的哪些东西入心入脑了。”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度是什么?幼兒园教育的合理性追求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引发了本人思考。实践智慧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度,幼儿园教育的合理性追求是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快乐学习和成长。
案例:(中二班)男护士
最近一段时间,区域活动时乐乐常常选择去小医院当医生。今天他来晚了一步,西西已经穿好医生的衣服,用听诊器在给病人看病。乐乐去衣架上拿了一件护士服,走过去请郭老师帮她穿上。郭老师笑着问乐乐,“这可是粉色的护士服哦!”乐乐笑了笑说,“我会当护士。”接着,乐乐认真地抱着玩具娃娃,熟练地帮“娃娃”打针,消毒、输液,还轻声安慰“娃娃”说,“别怕,打针不疼的,打完针病就好了。”俨然就是一个“小护士”。
分析:在中二班区域活动结束后,本人针对刚才区域活动中观察到的乐乐当“男护士”的情况与郭老师进行了沟通。郭老师说,“医院在幼儿的印象中是比较恐惧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怕吃药、打针。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护士一般都是温柔、细心的阿姨,可是在乐乐眼里,护士似乎只是一种工作,只要是喜欢这种工作的人都可以去尝试和胜任。”她认为,激发孩子的角色游戏热情,就要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看到孩子乐此不疲、一丝不苟地“敬业精神”,在“小医院”游戏中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自己也觉得很开心。针对乐乐小朋友在“小医院”中的表现出的兴趣与认知需要,我问郭老师下一步有什么支持孩子的活动打算和规划?郭老师想了想说,“首先,在医院中要多设置几位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增加小朋友游戏角色选择的机会。其次,了解孩子对医院的已有经验。”下午离园时郭老师与乐乐妈聊起了乐乐在医院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到原来乐乐父母在西郊开了一个小医院。乐乐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对医院里医生、护士等角色特征已经非常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经验,乐乐才对“医院”游戏情有独钟。
回应:在今天的游戏中,孩子们无疑拓展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语言表达和角色扮演。游戏情节的发展,是孩子们生活经验的迁徙,也是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我想,在今天孩子们的游戏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完善的认识医院的部门构成、医院员工的职责分工、就医流程等内容,推动孩子们下一次的游戏向更高阶段发展。
小结:
在幼儿园教育中,一方面,幼儿需要自由选择的机会来主动发起活动,并追随自身的兴趣去探索,在这种幼儿发起并主导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并非是被动的、消极。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规划下一步有目的、有计划支持儿童游戏与学习发展的活动方案,引导幼儿积极投入活动,并对幼儿的活动给与及时的回应。正如卢梭曾说,“任何一个不自觉的动作,只要我们善于去寻找,就不可能在我们心中找不到它的原因。儿童在游戏中学习,他们发现世界是什么样,自己又是怎样。儿童在游戏中成熟,他们在游戏中重现现实生活,藉以对付各种复杂、矛盾的感情。”幼儿需要有机会追随自己的兴趣,主动发起游戏活动,建构自己对人、事物和世界的认识。然而在这些幼儿发起和主导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并非是消极、被动的,教师在努力寻找适切的教育机会引导幼儿积极投入教师发起并主导的活动,并计划对这些活动作出积极回应。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言:“不断识别某个孩子或一群孩子,什么是好的和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和不恰当的,这才是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教育是人类自然而然发展的一个过程,不是教师教了什么,也不是通过教授得来的,而是儿童从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讲授,而是为儿童设置特殊的环境,准备和安排一系列的文化活动。”
通过某一视角、某一思维方式对教育问题的分析所获得的教育理论也非绝对真理,而是某种相对合理的认识。然而,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一旦拥有实践智慧,就会避免盲目地、教条地信奉和推崇某教育理论,就会避免教育实践蜕化为一种格式化的机械操作,避免人云亦云;教师拥有实践智慧,在“幼儿主导的游戏”与“教师主导的教学”之间努力寻找平衡,平衡即不走极端,既非不管不问,也非强制灌输,平衡的观点倡导教师与幼儿都在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中庸立场。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唯有深入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理论、应用理论、消化理论,最终实现转识成智,形成一种直接促成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生成的教育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对幼儿教育工作的满腔热情。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书中充满感情的说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说:“爱孩子,我把整个的心都给了你们。”师幼之间的爱是交心、走心的。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 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
[2] 卢梭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M].李平枢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70.
[3] 蒙台梭利.高潮.薛杰译.有吸收力的心灵[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