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科技推进扶贫攻坚战略的政策建议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技扶贫是整个扶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总体布局,作为实现第1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相继制定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对农业科技扶贫进行了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彰显了农业科技在扶贫攻坚中的战略地位。本文立足吉林省实际,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提出了实施农业科技扶贫的重要性,阐述了基地辐射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培训等科技扶贫模式,查找出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少经费保障等制约科技扶贫工作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规划引领指导、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6项政策建议,可以为吉林省运用农业科技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科技;扶贫;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630078
1 农业科技扶贫的重要性
1.1 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需要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持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吉林省近120万人实现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目前,吉林省仍有农村贫困人口70余万人、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连片特困地区集中了吉林省57%的贫困人口,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恶劣,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吉林省平均水平的60%。如何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此,必须借助农业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优势,率先带动吉林省贫困地区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助力吉林省扶贫攻坚工作意义重大[1]。
1.2 落实脱贫攻坚战略的需要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做出“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大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对科技扶贫的支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的战略部署[2]。2016年,科技部、教育部等7个部委还共同印发了《科技扶贫行动方案》,提出了科技扶贫行动的具体安排。作为农业科研院所必须肩负起科技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引进、集成、试验、示范推广力度,鼓励协助贫困地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集成一切科技手段促使贫困地区产业增效、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为吉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2 科技扶贫的工作模式
吉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农村人口1203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0%左右。据统计,2015年吉林省贫困人口70.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左右[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吉林省在打赢扶贫攻坚战中的关键环节。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院所,肩负着科教兴农的历史使命,始终利用自身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着力强化示范引领,采用基地辐射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培训等模式,帮助贫困地区实施产业扶贫,发挥了脱贫攻坚主力军的作用,并凝练出一整套农业科技扶贫典型模式。
2.1 突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占地面积819.1hm2,先后建成了洮南综合试验站140hm2,范家屯试验地30hm2,海南科学实验基地77.3hm2等。近年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基于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效应,积极推进集科研、生产、管理、生活服务于一体的,高标准、可持续利用的育种基地建设,以此服务、推动周边农村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如2015年以来相继在九台区、松原市等地建立了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并在东辽县辽河源镇建立了1000hm2的杂交大豆品种示范基地,对全面推广全省农作物品种及加快杂交大豆产业化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而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带动贫困地区农业增产增收。
2.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大局着眼,发挥科研技术优势,积极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研究实用型科技成果,努力用科技為农民造福,促进农业产业增效。以2018年为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新立项目166项,总经费10462.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合同经费6620.8万元。2018年鉴定(验收)项目83项,育成并通过审定(登记)动植物新品种31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7件,获得授权专利74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发布地方标准25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22项。同时,还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据统计,每年有15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应用,年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应用技术类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
2.3 科技推广培训模式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积极组织农业专家,推广实用技术,开展了科技培训与咨询服务,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运用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以2018年为例,通过专家大院、送科技下乡、建立“两户”等形式,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00余场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农民6万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等13万余份。同时,还运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远程视频咨询服务平台、“12396”热线电话等网络技术手段,解答农业技术问题1.3万余次。此外,还组织200名科技人员深入村屯、田间,进行现场服务,指导农民掌握选种、整地、种子处理、抢播、施肥,病虫害防治、粉籽处理等一批增产增效技术,让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2.4 “嘎什根”典型模式
“嘎什根”模式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历经20多年努力,凝练出的一整套科技扶贫的典型模式。25a来,水稻所几代专家坚持在镇赉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通过科技与政府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带领嘎什根人种植水稻致富,带动镇赉县成为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大县,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如今,嘎什根乡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5万hm2,年产水稻15万t,仅种植水稻人均收入就超过1.5万元,已经彻底改写了“十年九涝,土地盐碱化严重,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真实写照。
3 科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往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扶贫工作上的探索,认为还存在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少经費保障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扶贫工作的进程。
3.1 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科研管理上,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综合性的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结合的不够紧密,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相对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严重制约农业转型发展、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同时,还存在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等问题。
3.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吉林省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根基不强,深度不够,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具体表现在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步伐缓慢,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商业化育种进展缓慢,与公益育种衔接不够紧密。农业科研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慢,手段滞后,效率不高。
3.3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吉林省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等高素质人才相对匮乏,难以满足农业大省对农业科技的需求,特别是缺乏农业科技创新型领军人物,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科技人员利益脱钩,缺少激励鼓励机制,省内科技人员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3.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少经费保障
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农技推广工作的难题,农技人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广效率和效果不佳。一些公益性农机推广机构经费不足,有的站所只能靠争取项目资金来勉强维持正常运转,特别是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此类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投入不足,乡镇农业技术工作条件较差,缺少检验机构、监测设备,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较少,很多农业技术人员仍然靠老方式、老办法来开展工作,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未解决。
4 科技扶贫相关工作建议
农业科技是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的不竭动力,必须把握住现有农业科技中的关键环节,最大程度地促进农业科技对扶贫工作的动能转换,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4]。
4.1 加强规划引领指导
科技扶贫在于精准施策,要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交通条件、市场需求、劳动力素质等特点,找准致贫的根本原因和脱贫难点重点,分析出产业脱贫的劣势和优势,围绕产业分析科技支撑政策,结合实际,编制科技扶贫区域规划,因地施策,因时施策,分类指导不同区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科技支持方式,有序推进扶贫工作进程[5]。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结合现有农业发展以及脱贫实际,加强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4.2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转化成实际生产力,是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人口脱贫的最有效方法。要定期向贫困地区推介最新创新成果,发布“技术成果包”、“产品成果包”、“装备成果包”,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要加快创业载体建设,指导贫困地区建设专业化、特色化的科技产业园区。推动在贫困地区开展集科研中试示范、成果推广转化、农民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基地,引进和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6]。要鼓励贫困地区建立完善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技术市场,推动产学研合作。
4.3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科技人员是向农村和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关系到科技扶贫的成败。要积极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要鼓励科研院所向贫困地区选派优秀科技人才进行挂职扶贫,并接收贫困地区优秀年轻人才到省市科研院所学习锻炼。要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服务能力和农民科技素质[7]。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
4.4 加大科技扶贫的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科技扶贫资金是推动科技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要建立农业科技扶贫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各级财政科技扶贫资金的比重。要加大对科技扶贫相关工程的支持,对开展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相关工程进行支持[8]。加大对科技扶贫的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重点给予农业领域科学工作室、重点创新团队等稳定支持。
4.5 加强制度机制创新
创新制度机制是保障农业科技扶贫的不竭动力。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科技扶贫包保制度,落实科技人员主体责任,因户因人制定精准的帮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推进。要建立科技扶贫考评机制,将科技扶贫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对取得突出事迹的科研人员给予表彰奖励,优先职称职务的晋升。同时,要创新科技扶贫的金融机制,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创业投资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形成有效的科技扶贫金融支持模式。
4.6 加强科技扶贫的宣传引导
宣传引导是最直接、最有效提高贫困人口脱贫意识的方式和手段。要在贫困地区广泛开展科技馆进基层、科技大篷车万里行、科技之光青年专家服务团等科技宣传活动。组织编写和发放《农村科技口袋书》。在贫困县电视台推广“星火科技30分”电视栏目。要试点建立“科教卫同屏互动服务平台”等,营造全民参与科技扶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 欧阳红军,赵瀛华,覃新导,刘海清.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6(4): 7-10.
[2] 李德新,纪素兰.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2):23-24.
[3] 冯雄利,何昀昆,田晓琴.贵州省科技扶贫发展路径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5(10):12-14.
[4] 刘亚奇. 以科技兴农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路径选择[J].南方农业,2017(2):33-35.
[5] 赵树梅. 吉林省农村扶贫工作的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发展,2015(1):17-19.
[6] 范小建.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7] 田鹏.产业扶贫何以可能——湖南省怀化市“四跟四走”精准扶贫模式的启示[J].东北农业科学,2018(1):59-64.
[8] 王昌森,董文静.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完善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北农业科学,2018(3):48-52.
作者简介:
闫吉(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李海燕(1981-),女,副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7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