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区域高等教育治理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转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国家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治理轉型的大背景下,探讨区域性地方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转型的问题具有实质性意义。本文探究在区域性地方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由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转型发展;区域高等教育治理;课程教学
  在国家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治理转型的大背景下,探讨区域性地方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转型的问题具有实质性意义。课程教学在区域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承载转型发展改革措施的基本载体和将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学生的基本纽带。
  铜仁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地方普通本科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是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单位之一,学校进行了一系列转型发展的改革,而课程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版块。本文就区域性地方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由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课程教学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
  课程教学是承载转型发展改革措施的基本载体。在教学方式上,我国注重以讲授为主的这种课堂教学类似经院式的教学方式一直占主流。课程不完全等同于课堂,课堂只是实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课程教学不论是否完全依赖课堂还是走出课堂,这仍将是我们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启动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必须抓住课程教学这个“牛鼻子”,可以说离开了课程,转型发展的改革措施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转型发展与教育改革,必须以课程教学为重要载体,我们要“转”和“改”的是课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与制度等层面的不合理成分。
  课程教学是将转型发展成果惠及学生的基本纽带。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做是指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政策性意义。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无论如何离不开学生,他们既是各项改革措施的客体,也是主体;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措施的实施者与践行者,转型发展与改革的成果必须惠及学生,这才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初衷。转型发展的各项改革举措要落实到实处,必须依赖课程,以课程为纽带将改革的措施与学生联系起来,以课程为平台和载体,将学生从未知的世界带到某一领域的具体世界。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课程本身以及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同时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存在设置应更加合理。地方高校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增强创新意识,教学管理部门往往根据该门课程的经典教材设置了一套严格的评价标准,教师依据标准从教案、讲稿、课件到实践与理论考核设置了该门课程较完备的体系,课程评价也就过分注重这种流程的完备性。其实,社会科学是需要从经典中走出来不断进行知识与理论创新的,这种形式的完备还不够完美的,社会科学教学应能进入教材与课堂、也能走出教材与课堂。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在学术化的同时,还应关注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一向注重学术化,学术是高校教师的生命,但在本科教学中不能完全以学术为中心和考核标准过分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中,课程教学应积极适应社会需求,以实践为导向,向“地方性”和“应用型”方向发展。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教学的学术化,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教师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对立起来,学术没有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效果而走向反面,没能将自己的学术激情与创新转化到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中来,为学术而学术,最后课堂成为学究气十足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感觉不接地气,感觉知识高深莫测和没有实际用武之地。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需借鉴多门其他学科的知识。地方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依赖课堂与教材,强调学术化,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这就有可能造成学科、专业、课程都过分独立和专门化,从学科到课程的各要素互相分离,成为一种“原子化”的分离状态。而这种教学体系各要素的封闭与专业,又在传统的讲授方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下得以强化,最后演变成完全的经院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完全脱离社会实践,课程教学与教学规律背道而驰,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越来越远。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的问题需要借鉴多门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各类知识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而在过于封闭与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主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教学体系难以构建。
  区域高等教育治理背景下地方高校社科课程转型方向:从学术型走向应用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应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课程教学转变的方向。由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走向应用型教学,这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基础和根本所在。具体来说,从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变迁的内在动力与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教学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迁的巨大动力和现实要求。这也促使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和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不再是来自纯理性的思辨,社会科学知识需从社会变迁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产生,继而指导社会运行实践,社会科学知识的应用性、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命力显著增强。新知识生产方式的突出特点是知识来自于实践、知识必须能应用于实践,这种新知识生产方式直接驱动了地方高校课程教学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革新。
  二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倒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向应用型转变。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服务于社会,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能服务社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具有一定的能力。并且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直接以需求驱动和应用指向的,这种以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质对人才的需求带来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掌握一定技术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加大,同时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知识能关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异质性、多样性以及跨学科的特征,要求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社会科学人才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守护者,更重要的是能直面问题的知识应用、生产和创新者,这无疑会倒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課程教学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
  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应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我国地方高校社会科学课程转变的方向,应在这一方向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向应用型转变的路径、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是重构社会科学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高校的转型发展教学内容是关键,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定位是向应用型转型,这种定位决定了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在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及教学内容。其次要增加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实证调研方法等课程的比重,使学生通过这类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从而真正地应用知识、改良知识和创新知识。
  在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还应正确处理科研同教学二者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做为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要让科研促进教学,要使教师的科研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联系起来,贯穿在学生学习与课堂教学之中。科研成果要结合课程理论知识融入教材编写、教案设计、讲稿内容、课件展示与课堂讲解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在科研中的切身体会进行教学,这能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受益的教学效益。
  二是改革社会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尤其是要下大力气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更多地置身于应用情境和源于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产生、提炼和总结。因此,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建立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的教学新方法。
  这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置身于应用性的场景去设计,如本文作者的教学团队实施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调研——撰写——汇报——点评”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抓住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和“应用型”两大特点,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方面的能力,也强化了教与学的互动,达到了教学相长。
  三是增加实训、社会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要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实训中心或者案例实验室,为实训提供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实训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该结合自己所授课程,引导学生参加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实际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课题和调研工作。实行毕业班学生到实习单位定岗上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学生走出校园有一技之长。
  转变就业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一方面教师要在国家提倡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整合各类资源,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和机会;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要将专业知识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专业教育中发现创新创业点,培养创新意识。在创业教育中,高校教学应对接地方与产业,与企业建立横向协作关系,积极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进行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全方位由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改革,将地方本科高校从传统的普通本科高等教育中解放出来,全面纳入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进行整体规划。
  四是改革地方本科高校对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由传统的以学术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向以应用为中心转变。地方高校应通过制度设计,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素尤其是课程体系的评价比重,改革传统的纯学术导向和由学科内部驱动的“学术性评价”模式。在对教师这一客体的评价方面,“学术性评价”模式是学科内的专家对教师理论讲授这一教学体系进行完备性和程序性评价,这是一种内部自我评价,与现代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范围的高度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应用性、知识生产主体和场所的异质性与多样性也不相符合。在对学生这一客体的评价方面,也是学科内专家作为评价主体,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基于学生应用性能力构成要素,也没有把学生知识应用、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等诸多应用性能力纳入教师的课程教学考核之中。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社会科学课程教学要实现传统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型,必须改革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应用性评价”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高校自身学科内部驱动的“学术性评价”方式,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到评价结果的利用都反映了现代社会新的知识生产特征,突出了“应用性”这个核心。社会科学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应只限于理论知识,还应兼顾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服务水平,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拓展评价内容、设置应用性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反馈对教学的促进功能,以需求导向设置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俊学,罗元云.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课程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2]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3]曹海艳,罗尧成,孙跃东.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4]陈振明.从社会科学发展大趋势看高校社科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