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意象的梦境书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种类繁多,王良和在其小说《蟑螂变》中大胆使用了蟑螂作为书写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经过文学化的处理后,这一意象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作者对所处现实生活的认知,承载了作者自身的复杂情感,同时也是对卡夫卡作品中甲虫意象的模仿和延续。
关键词:意象 蟑螂意象 意象叙事 卡夫卡
现代文学作品中,不乏对意象的使用,其中昆虫作为作者主观情感的投射体,也时常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最为知名的即卡夫卡在其《变形记》中所使用的甲虫意象。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只长着触角、喜欢爬行、吃发霉变质食物的棕色甲虫,这一甲虫形象在香港作家王良和的作品中被具体呈现为蟑螂。《蟑螂变》是王良和小说集《破地狱》中的一个短篇,用作者小说集自序中的话来说,《蟑螂变》“是运用仿梦笔法”的写作,是作者“坚持以大幅的‘现实’,支撑尖锐而深黑的‘梦境”’。小说描写了“我”与蟑螂的几场遭遇,分别是“我”对蟑螂的歼灭;“我”逼迫女儿观察蟑螂以及“我”在关帝庙里解剖蟑螂。通篇使用了一种意识流似的写法,仿佛作者的絮絮自语,在呢喃般呈现的细节中,描写了“我”对蟑螂的嫌恶。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小说作品其实可以被视为作者对自我内心的剖析。表面上作者是在写蟑螂,本质上蟑螂却是意象,是一个深刻的隐喻,也是客观现实作者的心理“变异”。作者对蟑螂的憎恶,恰恰是其对现实的真切感受。这种仿梦笔法的写作方式,看似荒诞,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路径,笔者认为,可以从意象使用的角度去探讨王良和在这篇作品中的独特创作手法,并了解其对现实问题所做的探寻与思考。
一、蟑螂何以成为意象
意象使用,是作者主观心绪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康德认为,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意象“把自然运用来仿佛作为一种暗示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程金城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象象征系统进行梳理分析的过程中,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为常见的意象进行了划分,其中以动、植物及其特征为主体的常见意象主要包括“狗”“猫”“狼”“羊”等。昆虫意象并未列居其一。昆虫作为大自然中的渺小存在体,虽于现实中略显微不足道,但有时使用昆虫意象,却更加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写作者的主观心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见昆虫身影,王剑雄在其硕士论文《(诗经)虫意象研究》中,统计了《诗经》中出现的虫种类约为32种,其中大部分成为诗歌意象。李璐认为正是因为昆虫在物候学上所具备的差异化因素,使昆虫具有了丰富的文学内涵,给作者提供了不同创作时机之下的多样化意象选择。由于意象使用在诗歌中较为广泛,因此从现有文献来看,对文学作品中昆虫意象的研究多集中在对诗歌中昆虫意象的研究上,而这些昆虫意象又多为蜂、蝶、蟋蟀等象征美好事物的昆虫。邵宁宁专门研究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苍蝇意象,其在研究中指出,苍蝇作为一种惹人讨厌的生物,往往具有道德与身体在洁净与卫生方面的双重隐喻,并且以“苍蝇”为喻体的人生讽喻,每每都和知识者的自我解剖联系在一起,折射着现代人生精神的复杂品格。与苍蝇相似,蟑螂也是一种容易让人产生不快感的生物,它不仅样貌丑陋,并且携带细菌,传播疾病。如果说作家们还能够从苍蝇的身上发现些许可爱之处,一如勃莱克在诗中自嘲,如果缺乏思想:“那么我就是一只快活的苍蝇,无论是死,无论是生。”蟑螂实在令人避犹不及,因此当笔者偶然读到《蟑螂变》一文时,还是为作者的大胆所震惊。在对上述文献探寻的过程中,笔者找到了蟑螂可以作为意象的理论依据,随着阅读的深入,进一步发现王良和使用蟑螂这一意象的现实依据。
二、蟑螂意象彰显下的浮华与肮脏
作者王良和所居住的香港.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生活节奏快,现代都市人的生活压力也很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人成为物质的主人,同时又受到物质的摆布,成为现实的奴隶。王良和在作品中以作家的高度敏感和深刻体验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物质生活进行了描写。“菲佣抹得干干净净的Corian厨柜台面闪着亮光”,“然后,我看见白亮的Kohler浴缸上又一个黑点”,“七八颗黑芝麻隐藏在云石间,几乎与蝴蝶绿云石上的黑点同色”,“(我)在金亮的枫木地板上搜索”。而在“我”与同事的对话中,也能够看出“我”居住环境的优越:“你不是住沙田的豪宅吗?怎么会有那么多蟑螂?”所谓的“豪宅”究竟“豪”在哪里呢,作者也在文中给出了答案:“住在这里听不到巴士、汽车的噪音,这个屋苑又天天扫地洗平台,连落叶都少见,电梯大堂云石处处,真说得上金碧辉煌。”现代文明塑造出的人类住所与蟑螂的存在形成了尖锐对立,而从这种对立折射出的正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即便再浮华光鲜的物质表面,也有肮脏的污点存在。蟑螂与作者共生在水泥丛林之中,在日复一日对蟑螂的歼灭中,前者早已作为意象储存在作者的意识之中。
作者这样用文字表达:“我看见蟑螂被这幢现代的华厦吞噬,沿着金属的食道缓缓滑下,停在阴暗、潮湿,沾满菜叶、米粒、猪肉、鱼片、虾干、海参、花胶等碎屑的肠壁中,逐日腐烂。”从这个意义来看,蟑螂又可以被视为人类本身的變异体。人类在繁华喧闹的水泥金属丛林中生存,仿佛蟑螂之寄居于“我”的豪宅。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也要不顾一切贪求物欲满足,遇到各种生死存亡的瞬间然后求生、逃命。因为要生存下去,人性中必然由于挣扎而充斥肮脏的污点,人会成为“非人”的异形,这是现代社会的冷酷与荒诞。作家通过蟑螂这种生命力极强,但又肮脏得令人发指的生物来隐喻被异化的人类,正体现出作家目光之敏锐。蟑螂看似是一个荒诞的意象,但其中蕴含着真实,而真实本身也是充满荒诞的。正如王良和在《破地狱》这部小说的自序里写道:“我喜欢的小说,总是让我触摸到现实的‘质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再细味那些充满生命感悟、触觉独特、情韵绵邈,而又能通过联想作用与小说内核发生关系的意象。”对意象的追逐也让作者拥有了更多观察生活的细腻感,蟑螂就是不断碰触作者忍耐底线那种现实,也成为其生活的“质感”。
三、蟑螂意象所折射出的恐惧感 小说主人公“我”是非常不愿意看到蟑螂存在的,因此“我”仿佛偏执狂一般,非要把蟑螂消灭殆尽。因为在“我”看来,对付蟑螂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蟑螂不仅仅只是一种生物,更是可以磨炼人类意志力的工具。“我”的女儿很软弱,“做什么都说辛苦,什么都怕,怎样做人?扔只蟑螂给她磨炼磨炼”。
小说主人公的女儿害怕蟑螂,而作为父亲的“我”却强迫女儿直面蟑螂,正视蟑螂,不顾女儿的哭泣,也不惜用绳索把女儿捆在椅子上。这一部分作者的描写是非常精彩的,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强迫症父亲是如何逼迫女儿的。而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无可厚非:“你什么都不肯尝试,迟早被社会淘汰,爸爸妈妈不能一生照顾你。”而观察蟑螂就是这个尝试的第一步。在父亲的坚持下,女儿最终能够正视蟑螂,并且参与到父亲以蟑螂为对象的实验中。医学上对恐惧的定义是指人们遇到、感到或想到危险情境时产生的害怕情绪反应,但在现实中,蟑螂并没有能力让人类处在危险境地中,就连在文学作品中容易让人产生恐怖联想的动物意象,也多为蛇、虎、狼等动物。那么蟑螂究竟为何会令人感觉恐惧呢?
在成年的父亲看来,蟑螂就是人要一生对抗的现实。肮脏,无所不在,用尽所有杀虫药似乎也无能为力。对于未成年的女儿,爸爸的举动太过奇异,剪下蟑螂的脑袋,喝下和了蟑螂的水,点燃蟑螂的尾巴。未成年的女儿无法理解的是父亲为何一定要让自己接触蟑螂。在笔者看来,父亲所表现出的偏执正是源于一个成年人对现实的恐惧。喝蟑螂水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境遇中,把像蟑螂一样肮脏的社会现实照单全收,咽进肚里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人被现实压抑和摆布,无处逃遁,痛苦又无奈。因此父亲想让女儿早一点明白这样的现实状况,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四、穿梭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意象敘事
作品在写作艺术特色上也有独具匠心之处。比如穿插描写的梦境与现实:
我对菲佣说,捉些蟑螂放在瓶子里,我要做实验。
第二天早上,女儿的房间传来足以震碎玻璃的尖叫:蟑螂呀!快点拿走!快点拿走!
房门打开,菲佣提着一个玻璃瓶出来,里面有一些黑点。
此后的叙事就是围绕父亲强迫女儿观察蟑螂展开,并以女儿最终接受了蟑螂这种生物告终。然而在此时作者的笔锋一转:
我对菲佣说,提些蟑螂放在瓶子里,我要做实验。
第二天早上,我像往常一样,打开女儿的房门,笑望着这只贪睡的小猪。……
离开她温暖的小房间,只见菲佣正在饭桌上铺报纸,放上早餐。
有没有抓到蟑螂?
没有,一只都没有。
在这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的场景描画中读者才恍然:啊,原来这只是一场梦。而梦是幻想的世界,使用梦境的方式进行创作必须是与理性合谋的,在梦境中富含作者的潜意识与深刻的思索。梦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动力是一种渴望满足的愿望,它由“显在的形式”与“潜在的内容”两部分构成。“显在的形式”指做梦人意识到的梦境,这是一组具有清晰形象的部分,它一般与白日所思与所见的具体事件有联系;“潜在内容”主要是指做梦人自己意识不到的一组愿望体系,作为某种情绪、情结或冲动而深隐在做梦人的潜意识中。作者为什么会做一个关于蟑螂的梦呢,其在文章结尾做出了交代:“午夜十二时,我在电脑上查找蟑螂的科普读物,希望找到一些有趣、带点文学笔调、容易理解的文章……三亿年前,蟑螂已经在地球上活动,从那些化石可见,三亿年来,蟑螂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具有惊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作者用直白的语言营造出了一场关于蟑螂的诡异梦境或梦境般的生活场景,日常的逻辑链条在梦境书写中扭曲变形,人物像影子一般飘忽不定,情节处于断裂状态,面对如此支离破碎的仿梦叙事,进入故事并和人物一起走向故事终点的阅读期待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常态的阅读方式、训练有素的理性思维无法接近其小说所营造的梦境氛围。阅读《蟑螂变》需要的是参与,暂时从现实中抽离,进入梦境,所谓现实不过是梦的镜像而已。
五、蟑螂意象所投射出的卡夫卡式书写
王良和在自序中指出自己写作《蟑螂变》是运用了仿梦笔法,通篇都是在写一个似梦非梦的情境,而运用梦境来表达自我最为娴熟的大师莫过于弗兰茨·卡夫卡,梦境的描述在其日记、随笔及书信中随处可见。“卡夫卡的梦魇”在西方文学、心理学及社会学领域已经成为一个通用术语,意指某些不寻常的、荒诞不经的、象征着现代苦恼的东西,同时也泛指对梦境般内心生活的揭示,意味着面向精神上的袒露。因此笔者在阅读《蟑螂变》的过程中总能感受到作者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因为作者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他对蟑螂的剿杀、教育女儿观察蟑螂以及与妻子遇到和尚的经过都是梦,但又异常真实地被显现。以梦幻与现实交互叠现的方式来暗示现代生活的虚妄性以及其中隐含的真实,尤其是以难以置信的荒谬情节去揭示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真实,并在叙述荒谬事件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逼真的细节描写,这也正是现代派宗师卡夫卡所擅长的。同时,卡夫卡有着浓重的宿命意识,人即使拼命挣扎,到头来也是徒劳。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弱小者,在生存际遇中都是孤独的、无援无助的,他们生活在外在重压之下,虽也曾反抗过,但失败总是抗争的最后结果。在王良和的《蟑螂变》中,“我”也面临这样的困境。“我”拼命想把蟑螂赶尽杀绝,但蟑螂总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梦中还是现实中,处处都有蟑螂的影子,蟑螂已经侵占了“我”的日常生活,消灭蟑螂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卡夫卡的这种对宿命抗争的思想是他所生活的时代赋予的。卡夫卡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机械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极大地束缚了人类的自由,甚至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与卡夫卡所处时代不同,王良和处在风云变幻世纪之交的香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的生活丰衣足食,但现实生活并非没有烦恼,那些琐碎的烦恼反而像细小的蟑螂一样,侵入人们外表光鲜的生活,令人精神紧张但又逃无可逃。
在卡夫卡的异化世界中,人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已日益与自然隔绝,像一群“都市动物”。现代文明夺去了人的自由,使人失去个性,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他们的行动大半取决于外因,就像马克思所说:“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但王良和的写作对象蟑螂,却具有比人类更加久远的生存历史,三亿年的时光都不能摧毁的物种,无疑具备比人类更为强大的适应自然以及对抗自然的基因。从这个意义上说,《蟑螂变》中的蟑螂是人类高度发展到今天仍然不能征服的生物,人类想消灭它们,反而被它们控制了生活的节奏,成为人类的梦魇。蟑螂是一种卑微而又强悍的存在,它生活的环境异常肮脏、恶劣,但这种肮脏却是人类赋予的,蟑螂才是能够对抗环境的真正的斗士。卡夫卡在其名作《变形记》中选择让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为一只甲虫,而那又是一只怎样的甲虫呢,它有着“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喜欢吃“不新鲜、半腐烂的蔬菜”,“晚饭剩下来的肉骨头,上面还蒙着已经变稠硬结的白酱油”。这些描写看起来多么像王良和笔下的蟑螂。而且格里高尔变形后成为一只不能飞的甲虫,这也正像是存在了三亿年的蟑螂,尽管是在恐龙时代之前就存在的种群,却不具有飞的能力,所以蟑螂正是一种退化后的甲虫。
尽管与卡夫卡的写作方式、意象选择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王良和的《蟑螂变》还是缺乏更为深刻的象征含义。并且由于是短篇小说,内容与细节的刻画上也更为单薄,但仍能看出作者在写作上的努力与尝试。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程金城.中国现代文学的意象象征系统[J].甘肃社会科学,1994 (1).
[3]王剑雄.《诗经》虫意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李璐.唐诗的春季昆虫意象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4(6).
[5]邵宁宁.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苍蝇意象[J].文学评论,2013(6).
[6]王良和.破地狱[M].香港:汇智出版社,2014.
[7]武霖.恐惧与焦虑的文本表达[D].上海师范大学,2010.
[8]张浩.心理·梦境·意象——精神分析视阈下的残雪小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1).
[9]张莉.卡夫卡的梦境诗学及其在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创作中的回应[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 (1).
[10]王佳音.异化的社会宿命的抗争——卡夫卡的《变形记》解读一种[J].沈阳大学学报,2005(6).
[11]桑晓飞,薛翻,张丽波.浅谈《变形记》的“甲虫”意象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201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8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