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酒店行业的迅速兴起,从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现实要求。作为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将教育目标聚焦于培养中高级酒店的管理型人才。目前,在市场经济活跃化、高端酒店普及化和消费方式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与机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优化政策。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跨越式的持续增长态势,推动了境内外旅游活动、文化交流和商业合作等方面的蓬勃兴起,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从行业特征来讲,酒店行业具有较高的国际化、开放化和市场化,对酒店管理类的专业人才也有较高的现实需求。“目前总体的发展水平不均衡,一些酒店经济效益不高,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有效扩大和发展。”[1]酒店行业的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标准,而全国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各大高职院校则成为人才输送的实践基地。文章通过深度分析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开设情况、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提出人才培养的现实对策,为新时期酒店业发展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可行性参照。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作为我国人力资源中的重要群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向各大酒店输送管理型人才、推动旅游业深度发展和维护社会结构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酒店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显现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高职院校与酒店间的人才供需缺位。这直接导致酒店行业出现了管理人才缺失或断层现象,也引发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心理落差,甚至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就业率和稳定性。因此,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
  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来看,部分院校教师的学业背景较为复杂,大多为跨专业领域的毕业生。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缺乏相应的酒店行业经历,教学知识的来源是依据专业教材和参考材料,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照本宣科,难以保证教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有些院校在人才招聘时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或难以提供优良的就业条件,导致专职教师在数量上不尽理想。不少学校只能采取外聘的方式,从其他专业型高职院校或酒店行业中聘请兼职教师。但是,这类教师往往以兼职的形式与高职院校進行合作,在教学质量、教学连续性和完整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二)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实际参与度有限
  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该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和技能培养。他们更多地将学习方向和关注重心聚焦于在课本知识的理论学习,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际操作和现实管理。“没有做到对不同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学生进行分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关注,使得探索出的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对不同群体类别的适应能力。”[2]因此,当他们参与到酒店管理时,很难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际能力,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致导致该专业学生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这一概念侧重于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是专业归属感的主要来源。学生是否对本专业有着清晰可靠的判断和认知,关乎着他们是否可以融入专业感情,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发展潜质。事实证明,这恰恰是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所欠缺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培养方式缺乏清晰定位,引发学生的职业背离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中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误区,比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之间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很难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高度联结。同时,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途径方面并没有清晰的定位,或照搬国内外高职院校的成果培养经验,或任学生自由发展,并没有将培养方案与高职院校自身的硬件条件、软件实力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协调与结合,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素质难以契合酒店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只能长期停留在基层工作或转向其他职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性和不确定性普遍存在,导致了人才流失和就业困境。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的相关文献和学校就业报告,不难看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正陷于难以协调的现实困境。因此,以下将从社会因素、学校和酒店因素和个人因素等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从社会构成的角度来看,酒店行业的社会认可度是影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结合我国的地域分布特点而言,酒店行业在认可度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且地域性特征往往占据主要地位。同时,由于受行业认可度影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很大比例会选择进入金融业和销售业等周期短、收入高的行业。“即使选择在酒店行业就业的,也更倾向选择财务、后勤、人事等二线职能部门,而不是一线对客服务部门。”[3]另一方面,酒店行业的本身属性导致就职人员在学历方面呈现较低的倾向,毕业生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职业提升。同时,酒店的客户群体同样会影响人才培养和就业选择等综合方面。
  (二)学校和酒店因素
  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而酒店则是输送人才和检验人才培养情况的社会空间。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内部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素养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都会成为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同时,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风格和个人特色也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接纳度。从酒店层面来讲,酒店的实习经历和试用期员工待遇也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方面。比如,有的学生酒店实习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会影响学生在毕业后的择业标准和职业规划。这一点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三)个人因素
  个人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切实参与主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从人格属性来看,个人的学习心态、就业选择和生活状态具有不可控性和不稳定性。因而,学生的个性特征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在个人职业规划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在进入酒店行业的前期,会长时期停留于基层工作,过于简单化和机械化,并且难以获取快速上升的途径。同时,他们很少有机会学习多元化知识的机会,而且缺乏流动性和互动性。当学生形成这样的固定化思维和立场后,往往会导致人才培养失效,甚至成为关键的制约因素。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旧存在着明显的现实困境,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多元主体都是直接责任的承担者。人才培养和就业缺位的现实困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难以完全弥补的。因此,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为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可行性政策,推动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升级转型。
  (一)通过多种渠道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借助教师评价机制确保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根基,是教学完整性与连续性的现实保障。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拓宽专业教师的来源,比如引进长期在酒店行业工作一线的具有从业资格的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图景;聘请教师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鼓励教师进行说课和演示,为学校教师之间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和相互借鉴的平台;建构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授课水平进行全方面、多元化的考核。“完善聘任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加快落实高职专任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职称评审标准。”[4]既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基本理论,也要兼顾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坚决拒绝和打击“纸上谈兵型”教师;强化实训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操作能力,比如强化前厅、餐厅等重点岗位的技能训练,并与教师的工资收入、职称评定紧密挂钩,通过引入淘汰机制以激发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以免出现职业倦怠等不良现象。
  (二)建立校企协同的合作链条,打通两大主体的交流壁垒
  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实习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难免造成学生在寻求实习单位时屡屡碰壁,导致人才缺乏、学生流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出现。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可行方案之一便是建立校企协同的合作链条。“这样的教育协同体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优质性,同时因酒店均想从中获得优秀的人才储备,必然在酒店之间产生竞争,从而提高合作效率。”[5]高职院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并不存在现实冲突,反而往往是相互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对于学生而言,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酒店实习机会,降低了简单停留于理论学习的现实同时,在学生之间建立了有效的竞争机制,间接地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标准;对于合作酒店而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流失和人才缺位的管理难题,并保证了实习人员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也成为了培养管理培训生的科学化途径,为酒店储备了高水平人才。在建构校企协同链的同时,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为两大主体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
  (三)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主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对于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则显得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应当以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推动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水平双向提升。培养和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服装利益和专业操守,从言行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科学地协调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课程结构,在二者之间寻求有利于学生全方面提高的平衡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尊重能力为本位观和学生主体意愿的同时,为学生在酒店中寻求合适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岗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大量开设与提高实用技能和职业素养相关的课程,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当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实践环节。“工学结合”将学校与企业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实习场所。同时,学生在“学工结合”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尽可能多地掌握和领会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为进入酒店行业打好基础。
  (四)借鉴海外酒店的优良经验,有条件地开拓海外实训基地
  结合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现实走向,国际化教学日益成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关注的焦点所在,这一点既是总体趋势,也是现实机遇。国内高职院校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多方位地提供国外成功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养成比較研究的思维方式。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当将国际化和开放性视作未来走向,充分借鉴国外的现实经验,并结合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教学方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加大与海外高职院校、酒店的合作力度与基础,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国际化的实习机会,开拓海外实训基地,并进一步为学生的全方位就业创造现实机会。
  参考文献:
  [1]  田雅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127-128.
  [2]  张智.高职院校高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探索,2017,(S1):18-19.
  [3]  陈纯,周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7,(20):33-37.
  [4]  李东娅,李剑富,邓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19,3(1):30-34.
  [5]  匡家庆,苏炜.校企协同视角下的酒店管理高职教育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6):82-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9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