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用理念下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略读课文不仅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和應用。但多年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略读教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要正确定位略读课文教学,正视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适应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发挥略读课文的文本价值。本文结合略读课文的编排情况,从实际学情、文本结构、语言特色和扩展延伸几个方面探寻基于语用理念下的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语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观点的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建构言语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该内涵与理念的创新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引发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刻变革。新课标的出台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转而认真思考“语言文字运用”与语文教育的联系。新课标指出,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一、从了解编排入手,明确略读课文地位
  在原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第二、三学段,略读课文的数量比重随年级逐步增加,在五年级下册中与精读课文持平,甚至在六年级超越了精读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重,略读课文比重的增加也表明编者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虽然说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先领会编者的意图,但教师也不能尽信书,不能仅仅局限于编者的安排,而更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对课文的“精”与“略”进行适当调整,合适的微调使课文和教学更灵活,是教学的需要。但是课文的编排大多还是合理的,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应明确略读课文的地位,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发挥略读课文的价值。
  二、从学情出发把握语用点
  略读要怎样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情是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知识运用点的安排等,都要考虑到学生。找准这篇课文最好训练的“点”,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收获,略读课的教学往往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作为目标达成的检测点。
  以五年级《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我设计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案,课堂呈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课】(1)出示以往课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让学生猜一猜是谁。(学生在导入部分就能知道这节课的重点,在阅读课文时会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课题含义。(学生初读后,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结合故事内容和背景理解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含义)(3)再读课文,合作交流,说说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重点结合课文人物描写的句子和关键词,根据语言、神态、动作等分析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体会)(4)个性阅读,凝练人物形象。(学生还通过读一读、演一演的方式展现句子情感,还对人物心理内容进行揣摩,体会毛泽东不仅是领导人,也是一位平凡父亲,这两种角色情感的冲突)(5)感受结尾“言简而意无穷”语言魅力。
  【第二次课】(1)介绍故事背景,理解课题含义。(通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介绍,学生对故事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结合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理解课题含义)(2)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学生初读后,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全文的情感基调)(3)说说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情感。(学生的交流主要集中在文中的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描写上,分析课文人物描写的特点,把握关键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作用。从课文句子中体会毛泽东晚年失子的悲痛之情和身为领导人做出的艰难抉择)(4)课堂训练,进行小片段的人物描写训练。(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来丰富写作手法的学习,在课上进行及时强化)
  第一次课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去深度挖掘文章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了解毛泽东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异于常人的坚强理智,作为一代伟人却又兼有父爱柔情。但这种教学设计适用于自主学习水平不错的学生,在课上教师可以更多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最好是在落实基础上做到一课一得。通过教师逐级地引导,品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课上进行方法的训练。出于对不同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的考虑,对同一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从不同的语用点出发使学生有所得。
  三、从文本结构中寻找语用点
  从学习要求来看,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学以致用的迁移,要求学生能够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关注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略读课文中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从文章结构来看,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结构方法,比如总分总、分总、总分等。如四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猫》,文章结构清晰,采用了总分式。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总起全文,围绕“古怪”写猫的特点,“老实尽职”——“贪玩”、“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勇猛”,几方面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表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从这篇典型课文中感受总分结构的特点,通过总起句和主要关键词去把握课文,学习了这种阅读方法和文章的结构方式。之后学生在学习下一篇略读课文《母鸡》时,基于学习课文《猫》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母鸡》的课文结构。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母鸡》一文主要分两部分,分别围绕“我一向讨厌母鸡”和“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来抒写。文中还有一个过渡段,指明了“我”改变态度的原因,也就是母鸡孵小鸡以前和孵出小鸡以后。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文章思路,利于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从文章体裁来看,不同文章也有着不同方法的指导。如说明文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记叙文则需要学生通过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内容,并结合文章的记叙顺序和线索探究文章主题,在学习过程中关注人物和环境的描写,能够结合文中特定的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和言外之意。而应用文一般有惯用的格式和固定的语言表达,常用的有日记、书信、请假条、读书笔记等。如在《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中,可以根据这两封信伺机教学生如何写信,尤其需要注意书信的固有格式和特定表达。
  四、从语言特色中捕捉语用点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在课文言语表达特色上下功夫,彰显品位和感悟。文章呈现出来的语言特色,是叙述性的还是描写性的,是质朴平实的还是辞藻华丽的,是严谨认真的还是诙谐幽默的,是深奥难懂的还是简洁明了的,以及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段等等。《祖父的园子》将人、事、景有机融合,展现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写写童年趣事,让这诗意般纯真的文字定格在学生心中。《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是一篇访谈记录,学生要学习人物对话的记叙表达方式。《窃读记》要让学生学习心理描写文,感受人物的心理动态。而在《桂花雨》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加深专题“思乡”的迁移点外,还可以与前文《梅花魂》进行比较,体会“桂花”“梅花”两种不同意象对“思乡”主题的体现,甚至还能对本单元思乡的诗句再行巩固,与单元主题呼应,在碰撞与回顾中加深感悟。另外一类课文比较特殊,比如《打电话》和《半截蜡烛》,这两篇略读课文一个是相声台词,一个是舞台剧本。在众多课文中出现语言表演艺术和舞台表演的课文,怎不让人眼前一亮!在学习中体会诙谐幽默的相声语言,演一演情节起伏的故事,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更多乐趣。
  精读——略读——运用,这是一条能力线。学生在“学会”中也“会学”了,那么也就发展了能力。在精读课“学”,在略读课“会”,在生活中“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训练一定要到位,使学生在略读课堂得以提升。学生能够将精读课文中学会的方法运用于略读课文的学习,能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于生活,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