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正处信息时代,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又是STEM教育的一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新兴领域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素养主要要素之一。本文从目标要求、教学模式和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阐述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STEM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强大推动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教学中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供更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更有实效的学习工具。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就要从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使用技能方法。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实践能力就是实际动手能力或者说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信息技术作为STEM的一个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等一系列技能的学习、知识的探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明确目标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1]在解读《纲要》时就我们知道:在明确目标任务时,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考虑到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我们把教学内容本土化、校本化、生活化,让创新意识来源生活、来源于周边世界,来源于感兴趣的主题,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速的,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从DOS发展到现在的Windows10,从简单地开、关机到Office系列软件的使用,从单机内容到在浩瀚的网络上查找有用的资料,从单纯的掌握技术操作到STEM……这些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要怎样更好地来安排学习内容呢?
  以选定教材为纲,以贴近生活为例。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课本《信息技术》教材为例,统筹安排三个年级的学习内容,让教师根据教材大胆创新,结合社会、生活、学习等学生接近的实际情况让教材内容校本化、生活化、趣味化,给教师自主权,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最新的知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设计学习内容时以贴近生活、实际应用的需求。如四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系统化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多媒体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并不陌生,结合日常生活就能理解好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信息技术的例子、故事,引领学生进入信息时代。
  以设计主题练习贯穿学习过程。电脑绘画、电子板报、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表格、动画等学习内容均可以使用设计主题内容来进行教与学,循序渐进地练习和创作,最终完成一份完整的作品。如以环保、健康生活、创建文明校园(城市)、科普宣传等为主题的电脑绘画和电子板报的制作,以介绍本地旅游、美食分享等为主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等等。主题式学习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实践,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创新。
  2.注重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接受知识技能学习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即要求学生不单要掌握知识要点和技能,还养成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和良好信息素養,也就是要求负责地使用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意识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在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有信息道德。
  首先在每个知识点确立目标时,除了制定知识技能目标,必须还要制定情感性目标,将情感性目标贯穿到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如在学习“画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键盘操作时培养良好的坐姿和操作习惯,使用通讯工具、发布信息要文明健康等等。
  其次,我们传授信息技术给学生,除了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还要学会过滤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上信息浩大,可用资源丰富,常常给我们带很多惊喜,但也不否定,当中的不良信息也很多。因此必须要教给学生信息的过滤技术,如加强学习防范网络陷阱与计算机病毒,牢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
  我们认为良好的信息素质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因此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将是对学生成长终身受益,让学生利用好网络的同时能健康快乐成长。
  三、采用恰当的模式和方法,融创新精神到教学设计之中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而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手段和技能,甚至还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提高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殊而灵活多样。
  首先要提供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条件。即要具备必须要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网络电脑室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必备条件,提供不同的教学环境就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室应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布局安装,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配置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如极域电子教室、红蜘蛛多媒体网络教室等软件,演示、监看、控制、辅导等功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障。
  其次是“教与学”相结合、“演与练”相结合、“练与导”相结合、“导与创”相结合、“创与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知识要点进行划分:①理解识记部分内容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讲授演示等方法;②技能操作等内容练习使用任务驱动等方法;③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进费曼学习法,互教互学;④自主学习与巡查辅导,因材施教。⑤拓展创新部分内容就要加强指导和释放学习空间,开展信息兴趣社团活动,提拔冒尖。如利用计算机或网络本身的特点来创设情景、人机对话、设疑问难、任务驱动、益智游戏等,这些均可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方法。从观看演示到参考模仿,从参考模仿到实践创新,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渐提高创新的意识。   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教师要有意识融创新精神到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有利于培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效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科学习兴趣的切入点,有助于激发创新动力和提升实践能力水平,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评价。
  1.课末的学习盘点
  每节课利用课后的“小盘点”让学生盘点一下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总体评价,并在程度条和评价留言上记录下来。在上传作业或作品进行自评、小组评、教师评,肯定学生每次的学习成果。特别是以主题式的作业作品,课末参与学生上传到教师机的作业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重点评创新部分,师生互评,肯定优点,修正不足,有效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兴趣,让创新意识成为习惯。
  2.期末的综合评价
  期末综合学习评价是反映学生整个学期学业水平有效手段,体现是学生们学习信息技术水平的程度。根据学科及年龄特点,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以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三项内容设定好比重进行等级综合评定,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三级。一方面要结合每节课作业作品的完成度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由主题式创作作品过程性评价和最终作品完成情况反映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最终考查作品的质量来评出学生期末评价等级。如四年级以现场测试键盘及鼠标操作、以主题式绘画创作等作为考查内容;五年级以主题式作业电子报刊、制作个性化表格、多媒体作品作为考查内容;六年级考查Flash动画制作、Logo程序的编写等等。各年级根据其特点均以制作过程与成品点评相结合进行综合性评价。
  3.各类竞赛展示成果
  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电脑制作大赛,更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水平。[3]各级各类每年均有组织学生参加电脑制作大赛的通知,要积极发动参與。利用并组织好各类竞赛活动,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合作探究,扬长冒尖。同时,将优秀作品(作业)通过橱窗、多媒体设备展示表彰,提供多种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展出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优秀学生学习的肯定,扬长促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是未来社会的需求,也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意识要从小养成的需要。当前STEM教育是创造性很强的课程结合体,信息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既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信息道德的养成,不但要练“技术”还要养“心术”,技术能力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齐头并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2):5-7.
  [2]刘昌汶,王景枝.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文库,2017(2).
  [3]赵军营,刘欣.依托电脑制作活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7(11):33-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5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