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的演绎与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建筑形式的营建工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与对云南大理、沙溪进行实地考察的方式,从民居的屋基、墙体、构架、屋顶四个方面探寻了白族民居建筑的营建方法,进而思索传承逐渐消失的传统营建技艺的重要性,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白族民居;营建工法;传统传承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傳统民居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有许多传统工匠依然居住在此地并以手艺为生,非常有利于我们走访考察房屋营造现场与工匠工法。虽然白族传统民居的修缮与营造活动较为活跃,但由于现代社会汉文化、城市文化的快速融入与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加之社会和经济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很多传统白族民居不再“传统”。近年来,大理古城内出现了很多“伪民居”建筑,所幸在此次考察的目的地中,周城、喜洲、沙溪等古镇还保留着比较原始和传统的白族民居风貌与习俗。
1 白族民居概述
白族民居是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营建技艺卓越、发展最成熟的类型之一,它素以整齐、庄重、轩昂、精致的特色享誉全国。当地有一民谚“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点。[1]房屋普遍使用石头为主要建房原料,辅以木料和筒瓦,可见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由于云南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和营建技艺的差异,白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是不同的。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2]而坝区的白族民居多是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它以“坊”为单位,即三间或五间两层高的房子。最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三开间两层高,由正房、耳房、厢房组合成的院落形式。还有“四合五天井”,即四坊与它的耳房围合所形成的院落,共五个天井。“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组合的院落形式又称“六合同春”。白族民居标准院落是有统一模式的,主要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房子的式样、尺寸是固定的,并且尺寸里要有6有8,代表有禄有发;二是使用的材料也是固定的,有石、木材、土、砖、瓦;三是受地形土地的限制,各种各样的房屋形式都有。白族民居的营建工艺所包含的内容繁多复杂,房屋的木构架体系是由严密的榫卯结构组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防风抗震性能。
2 坝区白族民居建筑形式的营建工法
2.1 屋基
首先打地基做墙下基础,挖屋基时必须以挖到老土并带石头的硬质地面为准。墙基底宽1.2m,地基深度为1.5m,先用方整毛石罢底(石头的尺寸大约是30cm左右,不得大于40cm),再用泥浆作为填充以此更好地固定基石(70年代以后用石灰,现在则用水泥砂浆),然后逐渐往上收,收台不得大于17cm,冒出地面石头墙高73cm,最后在上面竖柱。需注意腰线石要突出墙面2~3cm。
2.2 墙体—夯土墙
夯土墙有个标准:收外面,墙内直,见尺收分,一尺收一分(1%);先立木再填土,土吃木,稳定性好。墙基底宽2尺,顶宽1尺6寸。首先,绑扎墙夹板,竖立两块夹板,夹板之间用一个2尺的木棍界定出土墙的厚度,墙夹板外侧和下端要用木料或石头进行支撑稳固,以保证墙夹板不会在夯土的过程中松动而影响墙体的密实度。其次,加墙筋,每一板夯土墙之间要放两三根藤蔓或者竹子作为泥墙之间的墙筋,长度相当于一板土墙的长度,每板夯土墙的墙筋要错开,使之更加牢固。再次,注入夯土,同时用墙槌反复槌打泥土,尽可能使夯土墙更加密室牢固。最后,用土加稻草刷外墙装饰。
2.3 构架
(1)檐柱。先将刨好做檐柱的木料放平架起支稳,在它的两端用角尺、墨斗画垂直平分的迎头十字中线,在保证两端中线必须平行的基础上,就可以在柱料的长身上弹迎头中线。然后选出做正面、里面、侧面的位置,这三个面的位置是由柱料每一面的好坏程度决定的,最好的面一般朝外。接下来,在侧面的中线上用柱高丈杆绘出柱头、柱脚、管脚榫、馒头榫以及梁与枋卯口的位置。依据柱头与柱脚的位置,确定好升线的位置并在柱子上弹出。升线的下端置于柱头中线里侧,上端与中线重合。进行到现在这一步就可得到檐柱侧脚的尺寸了,即升线与中线之间的距离。弹出升线后并以它为准,用画扦围画柱头和柱根线。[3]柱头、柱脚要垂直于升线,因为有侧脚的柱头按1%的斜度往内侧倾斜,柱子侧面的升线与地面是垂直的,所以柱头与柱脚必须垂直于升线才能保持水平。最后,在柱子上画出卯眼线。檐柱的两侧均有檐枋枋子口,进深方向处有穿插枋眼。画枋子眼时,是以垂直地面的升线为口子中线来画的,以保证枋子与地面垂直。[3]
(2)挡板与椽子。挡板需要在备好的木料两端画迎头十字中线,然后在木料长身的面弹出中线,在中线上根据标准尺寸等分,确定出卯口的位置。椽子需在柱子两端画迎头十字中线,以中点为基准所做出的榫头应对应挡板的卯口,形成咬合关系。
(3)扣承与楼楞。先将木料根据尺寸要求加工成板状,画板料长身的四面中线并等分中线,做扣承时需根据丈杆尺寸确定出长身最宽的两个面的卯口位置,要注意卯眼的方向。做楼楞时则要根据丈杆尺寸在木料的两端确定出榫头的位置。
2.4 屋顶
(1)做脊。一种是喜鹊尾巴,又名“罩子鸡”,用筒瓦和勾头瓦加工,用板瓦切割部分撑起,飞起的角度依据经验来定。另一种是圆头挑檐石,又名“飞虎石”,80cm宽,三角形的一侧放置在墙上,四边形一侧挑出去要大于或等于20cm。
(2)铺设瓦材。在铺瓦之前先检查瓦块,不能破裂,不能变形,不能扭曲。铺瓦时要将板瓦做底瓦,并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依次平整铺放,底瓦置于邻近的椽条间,搭接时窄头向下,宽头向上。在铺瓦的工艺中,铺设面瓦时,第一块瓦搭于第二块的1/3处,此为双层瓦的铺设方法,单层瓦省略将底瓦平整铺放这一步(铺单层瓦或者双层瓦要依据家庭条件而定)。最下端的瓦伸出封檐板100mm。筒瓦搭于相邻的板瓦间,筒瓦要按照窄头向上,从下往上的顺序放置,上面的筒瓦应压住下面筒瓦的窄头。[4]云南传统屋顶的坡度较缓,屋顶角度为5分水(约26°34’)。素泥和掺灰泥都可作瓦灰中的泥料来使用,泥中掺杂稻草或者麦秆等,最好是全石灰,这样就能够避免屋顶长草。板瓦与板瓦最短边接缝处叫“对头灰”;最长边接缝处叫“鱼刺灰”;在底瓦与面瓦之间的接缝叫“拼灰”;筒瓦与板瓦之间填泥封口的叫“泥码”。所有筒瓦的边用石灰勾缝。
3 结语
云南地区白族民居营建工法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其独有的地形与环境、文化与历史以及乡土民俗等,使得它的营建工艺独具特色,在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营建工法以口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缺乏系统的文字整理与图纸记录,很多流传已久的传统手艺都失传了。笔者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房屋自然衰败现象普遍且严重,大多数建筑有上百年历史,许多房屋年久失修,破坏严重。要想保护和传承这种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就需要重视对白族民居及其营建工法的保护与发展,希望此次实地考察能为白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峥,马旭,李煜,樊国盛.西洋元素与大理传统白族建筑的融合研究[J].山西建筑,2015(1):3.
[2] 孙丹婷.议白族民居建筑装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8):5.
[3] 杨凤丽,孙茜.浅谈仿古建筑的木作工程[J].山西建筑,2009(27):2.
[4] 袁达志,王瑞年,肖志红.仿古琉璃瓦坡屋面施工[J].天津建设科技,2013(6):2.
作者简介:卫春青(1992—),女,助教,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余毅(1962—),男,教授,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