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本之一,知识信息的急剧增长、快速传播与交流使原有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知识管理近年来受到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图书馆作为从事知识资源的收集、整理、储存、传播和利用,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服务的机构,就要实现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模式;图书馆;知识管理
  0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以知识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明显不同是知识日益成为企业最具价值的资源,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科学利用。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不仅对企业是一种挑战与机遇,对图书馆同样是一种挑战与机遇。当前,图书馆正向综合、虚拟、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知识管理也受到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关注。
  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动力,正是由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兴起,才为知识经济注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也为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人们对知识需求剧增的情况下,各类信息载体不断涌现,信息量也在不断增加,形成了巨大的信息源,出现大量无用的、虚假的信息,将我们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但仍然缺乏所需求的知识。这对注重知识品质的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图书馆的显性知识管理
  图书馆显性知识主要是指已经编码好并储存于图书馆的一切知识,包括馆藏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可以通过借阅、复制、数字化等途径实现图书馆公有知识向读者个体知识的传递交流与转化,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传递、交流与转化。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所需文献资源的重要场所,是知识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包括采集加工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购买的记录信息和知识的磁盘、光盘、视频、音频和数据库,拥有的图书、期刊数据库与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导航系统,构建的网上虚拟参考资源服务与检索平台等。
  图书馆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显性知识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储存到传播的过程,其各项工作的开展主要贯穿于知识创造、知识积累、知识获取、知识交流、知识开发、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利用与知识保护等各个环节中。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广大师生读者,为读者用户提供与其需求相符的显性知识,加快图书馆现行知识的流通速度,实现显性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图书馆的显性知识主要包括图书馆日常的采购、分类、编目、加工、流通、咨询服务等工作。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是指对规章制度、会议记录、工作手册、内部文件、业务经验和教训的科学管理,以及对馆藏资源、读者信息的获取,以及利用其信息需求行为开展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为读者用户提供专业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一方面是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加快传播交流速度,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知识转化实现知识创新。
  1.1 显性知识管理的有序化
  图书馆显性知识管理,既包括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将采购的图书通过分类、编目将其录入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也包括图书馆通过定题服务方式为读者提供某一专题的国内外文献,虽然有关这些文献的显性知识存在于各种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中,但是由于分散无序,这些显性知识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必须借助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查询技术使显性知识聚集,从而使显性知识有序化,即对知识进行发现、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的组织过程,目的是使显性知识编码化、有序化,达到方便检索、方便利用的目的。
  1.2 馆藏资源数字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不再局限于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和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来加速图书馆显性知识的利用。例如,武汉大学的《经济信息数据库》《长江资源库》等,清華大学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图文全文数据库》等,北京大学的《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等。
  1.3 知识资源的共享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文献资源共享,是指“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如今,借助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将图书馆内丰富的显性知识(文献资源)逐步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实现了网络环境下的联合编目、联机查询、馆际合作等,任何读者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获得所需信息,形成了渴望已久的“全球资源共享”。
  2 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主要是指难以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表、数学公式等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符号表达的知识,主要以个人经验、技能、判断力、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主要存在于图书馆馆员个体、图书馆用户、图书馆内部部门和小组以及图书馆整体等几个层级的知识主体之中,此外,还包括个人或图书馆从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
  在高校图书馆的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就是将馆员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加以整理,通过建立知识库,将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进行全馆共享;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的各种实体资源、网络资源,依靠现代化技术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与读者用户之间的桥梁,为读者用户提供具有深度的知识服务。
  综上所述,围绕生产、积累、交流、应用4个环节,通过对其所产生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与改进,产生增值,进而实现整个图书馆的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
  2.1 隐性知识的生成管理
  隐性知识的生成环节主要解决隐性知识的来源问题,图书馆的隐性知识来源于图书馆的外部与图书馆的内部。
  通过“师傅带徒弟”“学徒式观摩”等方式,向图书馆的资深馆员请教学习,相互交流,来观察、获取、体会这些资深馆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大量隐性知识;通过“轮岗制”,有利于馆员进行不同工作岗位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这种“转移-学习-转移”的循环过程促使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内部不断加速转移。   2.2 隐性知识的积累管理
  构建储存隐性知识的案例库与知识地图,并及时对其进行更新与优化。通过建立承载隐性知识的案例库,将隐性知识储存起来,馆员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用其中的隐性知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通过确定部门、岗位职责,信息化记录所需的关键知识、关键信息、关键人员及联系方式等,将其整理成数据库,编制为知识地图,出现问题后,可以按照知识地图中的导引,寻找相关负责人员,确定解决方式。
  2.3 隐性知识的交流管理
  在高校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工作中,隐性知识的流动与传播可以分为水平方式和垂直方式两种。在水平流动中,主要表现为馆员本身的知识学习、馆员与馆员之间的知识流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知识流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知识流动;在垂直流动中,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自下而上流动,即个人向团队、团队向部门、部门向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另一方面为知识的自上而下流动,即系统向部门、部门向团队、团队向个人的流动。
  隐性知识的流动过程就是知识的交流过程,因此,针对隐性知识的交流管理而言,图书馆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以期在知识的加工、整理、存储的基础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4 隐性知识的应用管理
  知识的应用是知识积累、存储、交流的最终目的。图书馆应该构建特定“知识库”,通过对知识库中的知识加以利用,创造和发现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增值。
  通过信息技术建立的“知识库”,将整个图书馆连接在一起,同时也使所收集整理的隐性知识延伸至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每个馆员,甚至向图书馆外部扩展。由于图书馆内部人员的外部工作调动和内部岗位变动,“知识库”还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即把每个馆员在图书馆中创造的知识收集存储起来,以防因为工作变动而影响图书馆知识的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知识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葛新权.知识管理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 张薇.知识管理与图书馆[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
  [4] 倪麗萍.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5.
  [5] 谢鸣敏.隐性知识及其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03.
  作者简介:付雅文(1987—),女,陕西铜川人,硕士,毕业于西北大学,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图情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