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视觉文化”时代下,图像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表现,更是一种符号。本文主要论述了在视觉图像应用的过程中图像“知点”与“刺点”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在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传播与融合过程中文化符号化的价值表现,论述了图像“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融合,以便在传统文化新一轮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图像符号化;文化符号化;传统文化;视觉图像
  1 “视觉文化”时代下视觉观念的转变
  1.1 视觉观念的建构化转变
  伴随着当代西方社会存在的“视觉政体”的社会系统,西方文化建构的关键已悄然转变为视觉事物,图像构建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意义由视觉图像传递。“视觉文化”这一词被更广泛地应用,图像或者图案不仅仅作为装饰,更多的则是一种文化的形态。正如马丁杰的思想,“文化是镶嵌着图像效果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在这个求新求异的消费社会中,人类了解世界的方式正逐渐转变为以视觉为认知的系统之中”。日常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革,有人称这场变革为“文化的转向”,“视觉文化”领域成为跨文化视觉经验的阵地,在地域文化多样性与全球一体化的互动中,“视觉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图像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以视觉图像符号化为切入点,从图像创造者、欣赏者、图像语义、图像本身4个方面出发解析视觉图像的关系转变,诠释图像的“视觉性”。
  (1)图像创造者的维度。图像创造者具有重要的阐释价值,著名学者福柯曾讨论过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提出第三重作者的观点。福柯的观点引申出视觉图像中创造者的三重性,即现实的真实存在、隐匿于图像中的思想存在以及欣赏者赋予的思想存在。
  (2)图像欣赏者的维度。图像欣赏者作为视觉图像作品的主体,它在解读图像创造者的阐释价值的同时存在着一定的欣赏主观性。首先,欣赏者作为作品阐释的主体,在视觉文化传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欣赏者赋予视觉作品以主观性,创造作品的第二含义,构成了创造者与欣赏者的双重阐释线。
  (3)图像语义的维度。在视觉文化中,图像语义是整个视觉文化作品想要表现的思想或是意境,图像语义的维度不仅涉及作品本身,也包含图像创造者以及欣赏者。在解读一件图像文化作品的创作或欣赏时,要结合社会历史文化情境体会。
  (4)图像的维度。视觉图像文化作品分析的几个维度中,图像本身是内在视觉思想表现的根源,是艺术作品意义的来源。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及过“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艺术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拥有了它,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都没有”。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相对片面,他过于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也就是作品本身。作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涵盖艺术作品的结构、表现技巧以及题材等等,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
  在视觉文化作品表现中要结合不同维度进行统合,贯穿视觉文化的内在与外在、形式与观念、审美与修辞等,在图像创造者、欣赏者、图像语义、图像本身4个维度中相互贯通。
  1.2 视觉图像传播中的“知点”与“刺点”的结合
  图像符号成为表现性的基础,美学家沃尔夫林曾说过:“人们总是只看到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这是理所当然的。唯一的问题是人类的这种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某种必然性的支配。”视觉主体的选择是一种综合的意义构成。图像的表现应与现实实体密切联系,又应与人的主观表现性密切相关。图像具有极强的传播力,人们阅读一段文字也许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分析出文字给予的信息,但是图像仅仅需要几十秒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图像比语言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图像超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决定了对视觉图像更高层次的要求,其应更加具有榜样性,发挥其社会功能性的特点。
  罗兰·巴尔特在对图像符号化的研究中提出了“知点”与“刺点”的概念。知点是图像呈现的“中间情感”,是调动“欲望”的基础,是一种教育,可以使读者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图,激起读者的兴趣;而“刺点”是细节,是使作品印象深刻的标记,正如同利剑刺伤后的伤痕,难以忘怀,适当的“刺点”有利于情感的传播,可以穿透读者的情感和心灵,过渡的刺点则可能起到反作用,令读者情绪极端化。所以,将“知点”与“适当的刺点”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图像的表现功能。在公益海报“有爱就有空间”中,作者通过摄影技术将人物以剪影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知点”是呼吁收养宠物、善待动物,给予家人一般的爱;而“刺点”则是通过摄影技术呈现出家庭的温馨,同时在视觉效果的呈现上,海报色彩采用黑白对比,突出动物的轮廓,刺激读者的情感、同理心。
  圖像视觉的“知点”与“刺点”通过不同的表现效果进行传递,它可以营造温馨的环境,也可以营造紧张的氛围,从而影响观者的感知。在Eroded by Fashion以保护动物为主的系列公益海报中,作者呼吁抵制动物毛皮制品,通过图案在毛衣的肌理效果上进行表现,从而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以及情感体验。在Eroded by Fashion的公益海报中,作者使用毛衣皮质的肌理效果为背景,将动物图案符号化,与之相融合,不仅体现了毛皮制品的柔软,也提醒着观者柔软触感的衣物是以动物的生命为代价,以此为“知点”对观者进行教育。同时,鲜红的动物眼睛与整体图像的对比,突出了动物的痛苦,以此为“刺点”,强化了观者的记忆以及情感体验,激起观者的情感体验,穿透读者心灵。
  2 视觉文化符号化的价值表现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无论是一种声音、单词、标志还是概念思想都可以理解为符号。“符号是人类集体公共约定的某一可感知的对象代替另一个事物,这个对象就成为代表这个事物的符号。”而作为图像的符号化表现而言,通常我们可以理解为将现实的物体物化后将其符号化,并赋予其意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浮沉变迁是由几张划时代的经典照片总结出来的”,西方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图像的重要作用,同时率先将符号学运用到图像研究中,图像符号学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具有多元化的表现特点,如平面设计、新闻媒体等。   图像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制造图像的根本目的。例如,符号学应用于艺术领域,符号化的解读将艺术作品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而在图像符号化的研究中要注意对其功能性的解读,如传播性、情感价值性、隐喻性等。而在图像符号化的过程中,通过“现实事物编码的转换”到“意义的再现”,整个过程具有文化性,是个人情感与社会文化交流方式的交融。
  人们在社会传播环境中观看图像,社会传播环境间接促成了图像的产生。阿恩海姆认为“图像如果代表内容,假如这个图像不通过直观呈现的方式表现内容的特点,那么这个图像就是一种符号”,如指示牌的图像符号。这就是图像符号最基本的符号化价值表现。
  在公共空间导视图中,洗手间的图像标志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点,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的二元关系理论“能指”和“所指”分析洗手间的图像符号化表现。“能指”是符号的形式,即符號的形体。洗手间的导视图中的男女图案并不等同于它在现实中的真实的样子即原形,而是经过图像化符号化之后形成的图样,可以称之为图像符号化的表示成分,即“能指”;而“所指”则是图像符号的内容,是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内涵。公共空间的导视图作为图像符号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符号系统的基本层面。
  中国的剪纸艺术具有象征性、平面性、装饰性的特点,如山西剪纸艺术中使用“蟠桃”“鱼”“猴子”等表达“长命百岁”“年年有余”等寓意。“蟠桃”“鱼”等属于“能指”,是寓意表达的内容;“长命百岁”“年年有余”则属于“所指”,是人们的情感意愿。皮尔斯也提出了“符号三元理论”的“替代”与“对象”,指出:“一个符号所替代的,是它的对象。而符号所引发的思想,是它的解释项。”中国古代的传统纹样就是通过图案符号作为隐语来传递作者的意图的。
  3 传统文化的图像符号化应用
  3.1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在当代设计中的价值
  无论是中国的传统画作还是图案本身,都可以称为符号,而构成这些符号的艺术创作所表达的内涵都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整个社会都存在于符号之中,使用符号来进行社会活动,而社会活动受思想的支配,而思想则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符号具有社会构建的意义。传统图案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情感,而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传统图案都能更加鲜活地展现出时代的风貌。
  在当代文化设计中,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是相互融合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根基,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二者对设计甚至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例如,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传递“仁爱”“气节”等价值追求时,往往采用“梅兰竹菊”“佛手”“松树”等传统精神文化象征符号来表现。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中国人民追求“大同”的价值思想,讲究“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促成了“和合”的思想精神,最具典型的是“阴阳五行八卦图”,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阴阳调和思想,其思想内涵区别于西方的事物对立关系思想观念,代表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当代的文化已经是高度符号化的文化,随着社会结构的解体,传统文化徘徊于现代文化生存的边缘,“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线由此出现,但传统与现代的转变终究是基于外在强制力量的转变,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骨血之中,而传统文化则以“符号”的形式渗透在各个学术领域的活动中。当代设计大师靳埭强、陈幼坚在设计中,将中国古代书法、陶瓷、纹样利用设计中转换、排列以及重构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诠释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意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貌。
  3.2 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运用
  传统图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以传统图案为例分析新时代传统文化符号化表现。将传统图案视为一个符号,传统图案所表现的图案则是一种能指,不同传统图案,其背后所表达的内涵则是一种所指,将不同的能指组合起来则形成一组新的所指,不同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汇聚成符码,而符号化的应用并非单独一个符号的应用,而是一组组符码的应用。在符号的组合应用中,则涉及如何使用“组合”达到“聚合”的表现,利用不同的符号元素最终形成独立完整的符号。
  故宫是中国传统文化汇聚交融的重要场所,而现今的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不仅是传统的,还应是多元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具有文化性,同时也具备现代感与时尚性。故宫文创采用将传统元素符号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方式,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通过“组合”“聚合”,在凸显文化传播传承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创新。例如,故宫文创作品“海错图书本灯”,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海错图》作为设计的灵感,将《清宫海错图》中记录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海洋生物作为母体,书本灯采用古书元素的外观;在功能上,通过翻阅的形式展现灯具的特性,将《清宫海错图》与现代灯饰将结合,作品即是灯具又是《清宫海错图》;而在灯具的装饰中提炼了《清宫海错图》中描绘的图案纹样,将“知点”与“刺点”相结合,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记录那个时代人类的情怀,发挥图像图片的特性。虽然《清宫海错图》描绘的信息脱离了时代,但《清宫海错图》的作品情怀以及艺术表现则作为“词典”一般的存在,从而实现了最基本的传统元素与现代的结合。故宫太和殿藻井作为故宫文物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被称之为“中国藻井最华贵”的一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而在故宫文创作品中,将藻井中的元素作为一种符号,将这些符号进行“组合”“聚合”,从而形成新的符号,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营造之道,又将藻井以及斗拱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以颇具现代的方式呈现。
  4 结语
  在传统文化符号化的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纹样元素的提炼、分解以及置换,最后达到新一轮的元素合成。首先,纹样的提炼在整个纹样聚合过程中占据基础地位,同样它不仅仅是对纹样的认识与表面的观察,更大程度上是对纹样的内在美的形式以及内涵意义的深刻认知,只有深入了解纹样才能准确地划分出适用元素继而提炼,从而达到再创造的目的。而纹样的提炼与分解相辅相成,将纹样元素分解提炼,打破了原有的纹样组合形式,适时组合,将元素有效地进行异形转化,注入新鲜血液,达到不同的效果。其次,对于纹样元素的置换更大程度上要求应用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元素,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部分。最后,在纹样元素的合成中,不同元素在“聚合”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风格或者特征上的改变,设计者需要做到的是适度处理,体现精髓,自然协调,将视觉图像的“知点”与“刺点”相结合,以视觉的形式传承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45.
  [2]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10-240.
  [3] 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200-310.
  [4] 波伯格森.视觉的沟通方法[M].台北:大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35-56.
  [5] 伊义.画志——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像设计研究[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6(04).
  [6] 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230.
  作者简介:孙雅君(1990—),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