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族盅碗舞动律动作的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盅碗舞是代表蒙族舞风格的重要舞种。本文结合盅碗舞具体作品,在分析其动律动作和风格韵律的基础上,指出刚柔相济正是盅碗舞最基本的审美风格;舞蹈工作者必须以强化彰显盅碗舞刚柔相济的风格为指导,积极融合借鉴其他舞种舞姿动作,并以此为基础深入优化改良盅碗舞原有的动律,才能有效地创新发展盅碗舞的舞姿动律体系。
关键词:盅碗舞;动律;风格;创新发展
盅碗舞是当代蒙古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舞种。20世纪60年代初,贾作光、莫德格玛、斯琴塔日哈等前辈舞蹈家搜集、整理并提炼了蒙古族顶碗舞、顶灯舞等民间舞蹈的动律动作,经过一系列的动律改良和作品创编,发展出了以青花酒盅和龙碗作为基本道具的现代蒙族新舞种——盅碗舞。本文结合具体的舞蹈作品,浅谈创新发展盅碗舞动律动作的思路与方法。
1 《盅碗舞》作品及其舞姿动律
1958年,时任内蒙古文工团团长的贾作光老师根据蒙古族民间顶灯舞的动律,为莫德格玛量身定制,创作了舞蹈作品《顶灯舞》。后来斯琴塔日哈用青花酒盅和龙碗代替了作为道具的灯,融合了鄂尔多斯民间顶碗舞的动律动作,在《顶灯舞》的基础上改良,创作出了一部新的舞蹈作品——《盅碗舞》。1961年,莫德格玛老师在第八届世界青年舞蹈大赛上首演《盅碗舞》,荣获金质奖章。自此,盅碗舞作为现代蒙族舞的一个全新舞种,得以定型并传承下来。
盅碗舞取材于蒙古族民众日常的挤奶、骑马、宴会、祭祀等生产、生活动作,以表现轻快、柔和、开扬、稳健、端庄的风格韵律为旨趣。在首部盅碗舞作品,1961年的舞蹈《盅碗舞》中,综合运用了柔臂、硬肩、碎抖肩、揉背、板腰、软手、横摆等动律动作以及圆场步等步伐,既表现了蒙古族妇女开扬、大气、稳健的风格气质,又在细节处展现了一种内在的轻快与柔美之情韵。两者交相融合,非常鲜明地展现了一种刚柔相济的风格韵律之美,使盅碗舞作为一个全新舞种跻身于现代蒙族舞蹈体系中。大气稳健、轻快柔美、刚柔相济,是盅碗舞的基本审美风格。
2 现代蒙古舞作品对盅碗舞动律的发展
舞蹈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发展,蒙古族盅碗舞也不例外。要想获得与时俱进的创新,就必须充分借鉴并融合其他舞种多元化的舞姿动作以及某些民间技艺的生活动作,促进盅碗舞姿的日益丰富和发展。比如,群舞《草原酒歌》中引入了大批男性演员,在原盅碗舞舞姿动律的基础上融合了蒙古族马舞的走马步以及表现醉态的晃悠步,配合硬肩、快速单耸肩、双耸肩、笑肩等一系列的上部肢体动律,真切地表现出蒙古汉子爽朗、粗犷的性格特征,和女性舞者以柔臂、碎抖肩、软手、横摆等为主要动律的舞姿动作相映成趣,进一步凸显了盅碗舞刚柔相济的韵律之美。
而在独舞《顶碗新韵》和群舞《盅碗筷》中,则借鉴蒙古族民间技艺“查玛”(摔跤)以及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技法,创造性地表现了盅碗舞的拧倾动律。蒙古族摔跤需要上身以腰为轴做大幅度拧转动作,上述两部盅碗舞作品创造性地借鉴、融合了摔跤时拧转的动作,推出了上身向体侧斜前方或斜后方大幅度拧转、倾侧的舞姿动律,使身体上、下两部分在拧和倾的动作中构成了具有鲜明韵律感的交叉姿态。这不仅增强了舞蹈时头顶盅碗的技巧性,而且进一步强化表现了盅碗舞的绕圆动律,暗合了中国古典舞以及古代舞蹈“动静求圆”的审美思想。通过融入拧倾动律,一方面强化彰显了盅碗舞轻快柔美的风格,另一方面也赋予了舞者充分的力量感,从而凸显了大气、稳健的韵律。这两种分别得到强化彰显的风格韵律交相辉映,使盅碗舞刚柔相济的风格之美得到了进一步的直观展现,有效地强化彰显了盅碗舞的风格韵律特征。
除了融合其他舞种舞姿以及生活化的动作之外,近年来取材于盅碗舞的舞蹈作品,也对这一舞种原有的各种动律动作进行了改良与创新发展。比如,碎抖肩是盅碗舞的基本舞姿,独舞作品《伊茹勒》在碎抖肩的基础上融合了身体姿态的变化,分别在左横移和向后的之字形步伐中展开碎抖肩动律,这相比于盅碗舞的开山之作《盅碗舞》在板腰之后直接展开碎抖肩的动作衔接来说,显得更加细腻、柔美,也更进一步活化彰显了盅碗舞轻快、灵活、柔和的风格韵律特点;而群舞作品《盅碗筷》,则是在盅碗舞柔臂动律的基础上,融入了短时间的断续停顿,给原本流畅自如的柔臂动作增添了一种顿挫之感,这种顿挫感恰似东北秧歌的“浪中艮、艮中俏”,借助一種能够凸显动作快慢对比的艮劲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蒙古族女孩儿的俏皮意趣,也为观众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审美感受。
3 结语
盅碗舞是在充分汲取顶杯、顶灯、顶碗等特色化草原游牧舞蹈动律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新涌现的盅碗舞作品,或是引入其他舞种的舞姿动律乃至生活化动作,或是对盅碗舞原始动律进行改良与创新,都进一步有效地凸显了盅碗舞的刚柔相济之美。这同时也为当前盅碗舞的表演和教学指明了方向。凸显风格韵律的刚柔相济之美,正是我们创新发展盅碗舞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舞蹈表演及教育工作者需要兼收并蓄、取精用宏,对盅碗舞的动律动作展开积极稳妥的优化改良与创新发展,确保这一舞种常演常新,保有常青藤式的艺术生命与审美魅力。
参考文献:
[1] 代佳玉.论我国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点——以盅碗舞为例[J].当代音乐,2018(05).
[2] 平原,等.蒙古族盅碗舞的体态特点与风格特征[J].戏剧之家,2016(08).
作者简介:梁琪(1995—),女,湖南娄底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表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