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字体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字体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字体设计无论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雕塑还是在服装上面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现在,很多的设计院校都开始注重字体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字体设计课程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了相应的创新,并为其他设计类课程打好基础。本文就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字体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字体设计;课程改革;创新
针对目前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字体设计教学质量,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因此,字体设计课程应该建立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双重目标上,使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字体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从而了解关于字体设计的一般规律,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所以,怎样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并把这些能力应用到字体设计中来,如何把这些知识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表现,提出更好的教学设计,这都是学校进行字体课程改革创新的初衷。
1 课程内容模块化
第一,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对课程能够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要从相关的情况和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出发,把相应的课程模块化,即字体设计的基础知识学习和进行字体创新应用两大模块。只有这样循环地进行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教学活动的进步。另外,要考虑到字体设计的相关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将课程模块的内容更加细分下去。例如,字体的发展历史,字体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进行字体的描写,如何进行设计等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将知识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使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独立。
第二,汉字基础知识学习模块是根据汉字的不断演变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培养对它的情感,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到对于甲骨文、泥陶文等各种文字的深入了解,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字,挖掘其内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开阔的文化视野,为以后的设计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字体的创新模块应该建立在字体应用设计训练上。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体设计的外在表现;二是设计联想。在理解字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文化内涵的介入,以进行文字设计。这样不仅仅可以使设计更加形象生动,也可以使设计的形式更加丰富。另外,要对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对周围熟悉事物的联想,拓展思维能力,为今后的文字设计形式的多样性打基础,这也是课程进行的重要目标之一。
2 课程设计多样化
一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是这节课的灵魂,它不仅仅决定一节课能否成功,也决定这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不应该把它局限在字体设计这个小的范围里。要能够通过课程训练使文字设计工作更加的简单,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实际的字体设计活动中。
2.1 游戲带入——结合图形设计,增强创新能力
文字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它们本来是以图形的形式存在,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它才变成了现代文这样的简体字的样子。那在课程的进行中,不妨把文字以游戏的方法带入,使之回到原点,进行由图形到字体的学习,从而让学生有更深的对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利于他们进行再创造。同时,还可以把相关的拉丁文当成一个个图形来对待。这样一来,中西文字互通有无,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路,一些好的想法就在这个过程被分化出来。
2.2 实题实训——把课程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设计中都有字体设计的影子。那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就要更加注重情景式的教学。在课程中,将真实案例带入课堂,利用广告公司的运作方式进行引导,真正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设计融入实践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字是现代很多设计中的一个元素,不仅独特还有很强的融合性。只有把技术、艺术和市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展。情景式的教学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3 结语
要想进行字体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就要注意到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表现形式,还代表中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这种要求不会随着时间而逐步降低,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加全面地探索文字的内涵,研究它们的表达形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可能性,更好地进行创新,突破原来的字体设计思维。字体设计的教学不仅仅是设计课程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还是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只有完成字体设计教学的任务,才能够使其他类似的课程有更好的发展,还能够给其他的课程更多的启示。只要坚持深入地进行研究就一定可以使字体设计的教学改革更进一步,也可以为其他的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米静霞.论字体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6(8).
[2] 陈水清.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符号化语言探索与研究[J].明日风尚,2017(1).
[3] 卢晨.以地域文化为导入的字体设计课程实践改革[J].明日风尚,20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