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晋式童帽中的晋绣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保存的晋式童帽,技法多样、色彩浓艳、内容丰富,是晋绣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民俗文物与晋绣作品的实物例证。
  [关键词] 晋式童帽;晋绣艺术;技法;色彩;内容
  帽为首服。首服,也称冠帽、头巾,即着于头部的服饰。在中国古代,首服是非常重要的。童帽虽为儿童所佩戴,除首服的重要性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童帽范畴以12岁为界,一般是指儿童12岁以前佩戴的帽子。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现存清至20世纪60年代各式童帽500余顶,在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过程中,通过分类整理,挖掘内涵,策划了“帽美如花 童年记忆”展览。该展览列入2017年山西省文物局巡展工程,先后在山西省艺术博物馆、晋城市博物馆、福建民俗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进行了展出,引起广大公众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以交流中心藏品为例,对晋式童帽上所体现的晋绣艺术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晋绣这一民间艺术。
  晋式童帽,顾名思义,是指山西广大地区儿童所佩戴的帽子。晋绣,即山西刺绣,因地域文化与民间传统习俗的不同,在刺绣上也体现出不同特点,其中以晋北刺绣、晋南刺绣、晋东南刺绣最具代表性。有学者对晋绣做出了“晋绣以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纯朴、构图严谨、造型夸张、绣工精致、色彩鲜艳、质朴而厚、自立而重、根深而挺、自强而秀的浓郁地方特色,在民间刺绣中独树一帜”的评价。交流中心晋式童帽,将晋绣的技法、色彩、题材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是民俗文物与晋绣作品的实物见证。
  一、技法多样
  晋绣有别于四大名绣的软绣,为硬质绣,立体感强成为晋绣的一大特点。晋绣多由民间妇女制作,作品多为随身使用的生活用品,包括帽、肚兜、鞋垫等服饰以及枕顶、扇套、荷包等生活用品。童帽作为晋绣最主要的作品,在技法上,主要包括平(牵)绣、布贴绣、钉线(纸)绣、锁绣、打籽绣、堆(锦)绣等。既有一种技法的作品,更多的则是多种技法融合的表现,如这顶小帽,融平绣、布贴绣、拉锁绣等技法于一身,相得益彰;在绣线的选择上,棉线、丝线皆有,民间多用棉线,既是经济上的需要,也是晋绣硬绣做法的需求;在材质的选择上,以棉布、绸缎为主。
  1.平绣。平绣是晋绣最主要、最常用的针法,以直线组成,绣线从纹样轮廓的一边起针,一直绣到轮廓的另一边落针。平绣要求针脚排列整齐,绣线均匀且不露底布。全国各地平绣技法和特征各有不同,晋式平绣多施于硬质地绣品上,多使用牵针,即将丝线牵紧,所成纹饰极有立体感,故晋绣亦称牵绣。
  从交流中心保存的平绣童帽看,以凉帽、夹帽居多,刺绣部位主要集中在前额、帽顶、花耳、护脖上,题材多以花卉、禽类为主,采用多色绣线,有的一片花叶就有3~4个色差。如这顶民国黑缎地平绣莲花牡丹纹夹帽,帽身平绣大朵牡丹、佛手,两片帽顶分别绣出对称的莲花纹饰。牡丹以黄、深粉、浅粉、淡粉四色绣出,色彩搭配得当,富有立体感。而整顶帽所用绣颜色达到七八种之多,让黑色的帽身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2.打籽绣。也称打疙瘩,即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每绣一针打一个结,形成一粒“籽”。打籽绣被认为是传统的锁绣法的继承与发展,适宜绣制装饰性较强的图案。这种绣法要求用力均匀,以保证籽的大小相同、排列均匀,以点成线进而成面。交流中心的童帽中,无单独以打籽绣一种技法而制成的帽子,打籽绣多出现在帽额或帽耳上,作为整个帽子绣法中的一种。这顶清黑缎地打籽平绣花蝶纹莲顶凉帽,前额突出打籽绣牡丹纹,其余有绣技的部分均为平绣。
  3.布贴绣。也称补花绣、贴补绣,其中阳新布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贴顾名思义,就是用边角布料剪成一定图案贴到待绣面料上,再用各种针法进行锁边。有的布贴绣在花料与面料之间衬垫棉花,以使画面呈现立体感,类似于堆锦。晋式童帽上还经常使用多层贴花,用于装饰动物口、眼、鼻和植物花蕊等。在交流中心的藏品中,布贴广泛运用于帽顶、护耳、额边等,多贴出蝶、鱼、虎以及花卉等图案。这顶民国年间的黑缎地夹帽,帽顶以平和的黄、绿、蓝、藕荷等各色彩缎布贴绣出蝙蝠纹样,形象生动。护脖上绣石榴图案。石榴多子,蝙蝠寓福,足见母亲的希冀之情;这顶夹帽同样是以布贴绣为主,帽的前额以布贴、盘线手法勾勒出狮面,尤其是蚕鼻、盘线卷云纹须及环目,立体形象。帽后及护耳处以红、黄、黑、粉、蓝、绿等色缎贴补绣出石榴花卉纹。
  4.钉线绣。钉线绣又称辑线绣,自唐宋后开始流行,但主要用作图案勾边和某些须蔓类线状纹样。其做法是把绣线钉在织物表面进行装饰,绣线有双股强捻合的衣线;有以马鬃或细铜丝、多股丝作线芯,外用彩色绒丝紧密绕裹而成的铁梗线(又称包梗线或鬃线)。钉线一般采用同色丝线,相邻两排的钉线均匀错开。晋式童帽常见钉线绣,多与布贴绣、剪纸绣等混用。这顶无顶凉帽,额正前方采用贴补钉线绣手法,绣出蝠纹,轮廓清晰,引人注目。
  5.剪纸绣。主要流行于晋西北、晋北及陕北,是剪纸与刺绣两个传统技艺的有机结合,制作流程是先用韧性较强的纸张(以金箔、银箔、锡箔居多)剪出连续不断的图案主干和轮廓,再用各色绣线以平针技法在底图上进行刺绣,形成线面结合具有刺状效果的剪影式图案,生动形象,别具风格。这种技法在护耳、护脖等部位居多,尤其是护耳部位,从视觉效果上看,平面物品呈现出剪影效果,且剪纸底色与各色绣线呼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顶彩缎拼接的风帽,额边、护耳、帽体、护脖均以剪纸绣表现,金箔纸上以各色绣线绣出花蝶、花鸟、佛手等纹样,色彩鲜艳明亮。
  除以上诸种绣法外,堆锦、拉锁绣、攒花、盘金等,在童帽中也都有所体现。
  二、色彩浓艳
  色彩是最直觀、最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晋式童帽在色彩的表现上喜用纯度较高的红、蓝、黄以及无色系的黑色绸缎或土布做地料,与各色绣线、绣布进行大胆结合,各种颜色碰撞,表现出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却又和谐悦目的特点,地域特色明显,民风民俗强烈。红色是喜庆的代表,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颜色,黄色是黄土地丰收的表现,绿色是生命的象征,蓝色是天空的色彩,这些最亲近自然的色彩,是晋式童帽中最常见的用色。   颜色的搭配体现在帽身、绣线、绣布上,又表现出帽身各部分拼接地料之间、绣线与绣布之间、地料与刺绣图案之间等多层次的结合。最常用的地料色为黑、红,但同时即便是以单色为主的帽身,也会在额边或帽身一周用绦边加以包边,一般以白缎上平绣各种图案以及各种栏杆图案绦边为主;在绣线、绣布颜色的选择上,仍然以红、蓝、紫、绿、黄等几种颜色为主色调,并在主色调基础上扩展相邻色彩,互相搭配结合。
  以平绣花卉为例,尤其是牡丹花,在黑色地料上,花瓣、花梗、花蕊以不同颜色绣线表现。花瓣一般以红色过渡到浅红色表现质感的变化,花叶、花梗在绿色的选择上,也会用深绿、淡绿或淡黄进行区分,花蕊基本上以淡黄或淡绿为主,形成了以黑、红、绿三种颜色为基色的色彩结合,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在布贴绣的表现上,除几种颜色的布相互交织外,布上绣线的颜色与绣布之间也有色彩的交互,如这顶宝蓝色缎地夹帽,护耳由白、湖蓝、土黄、大红、玫红等6种颜色布组成,其上平绣童子持花也以淡粉、黑、白、紫、绿等8种颜色描绘,与地料无相同色,在一片小小的护耳上色彩竟达到14种之多,尤其是护耳上部与地料相接处选用大红、玫红色,与宝蓝色的地料形成强烈的色彩碰撞对比。整顶帽子用宝蓝、紫、绿、红等亮色加白色分隔过渡,用色大胆张扬却又结合巧妙,可见制作者的独运匠心。
  以动物植物本身的色彩来表现是晋式童帽色彩运用中的一个规律,尤其是在虎头帽上,可谓惟妙惟肖。虎头帽是我国传统民间儿童服饰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童帽样式,是母亲给新生儿和幼儿缝制的,一针一线都倾注了浓浓的母爱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這顶清代的虎头风帽,以黑色、红色或黄色布料作为帽子底料,包括土黄、橘黄、淡黄、鹅黄等黄色系列颜色的布贴补出虎身,虎身用墨线彩绘方式或黑线平绣表现虎纹,虎面大多以红缎为口,绿缎为眉,使帽子在色彩、形象上,以虎为样,形象逼真。
  三、内容丰富
  晋绣艺术的表现内容在晋式童帽上可谓淋漓尽致,除刺绣外,配以各式银饰,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刺绣内容以植物、动物、人物或其他三种纹样为主,有一种纹样的表现,也有两种纹样的结合,还有三种纹样的交互。
  植物纹样多为花卉果实,主要有牡丹、莲花、梅花、菊花以及佛手、石榴、寿桃、葡萄、葫芦等。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多层花瓣以相邻色系的绣线绣出,表现出强烈的质感,成为童帽上最常见的图案之一,而凤穿牡丹图案则经常出现在女式童帽上;莲花以及莲蓬在童帽中经常与鱼、童子结合出现,鱼戏莲、持莲童子有象征婚恋、多子多福的寓意;石榴的果实籽粒繁多,有“榴开百子”之说,象征多子多福;佛手也是常见的吉祥图案,是福寿的谐音。这顶童帽将佛手与石榴图案巧妙结合,寓意美好。
  动物纹样包括凤、麒麟、狮、虎等灵瑞,羊、狗、鸡、猫等家禽家畜,还有蜜蜂、蜻蜓等昆虫以及蝙蝠、蟾蜍、鱼、五毒等,大部分动物纹样以写意为主,抽象与变形结合。尤其是狮、虎纹样,在帽圈、风帽中多有体现,有的作为刺绣装饰,更多的是以虎头帽、狮子帽的形式出现,成为晋式童帽的一个重要品类;将蟾蜍或蛙形象地运用在童帽中,是突出的山西特色。位于黄河流域的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蛙崇拜或者说蛙图腾在这里流行广泛,而由于蛙强盛的繁殖力,在农业社会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蛙是女性的代表,是人类繁衍的象征,用在童帽上的祈盼再合适不过。
  在人物的表现上,以童子和戏曲人物居多,多在帽耳、帽尾上。童子主要与莲花相配,有童子坐莲、童子持莲等形象,也有麒麟送子图案。其他人物形象包括戏曲人物、民间故事如渔樵耕读等等,绣法简洁明快。
  大多数童帽都表现出几种图案的有机结合,尤其是花蝶、花果之间的组合非常多见,体现了民间妇女大胆的构思、独特的想象力以及寄予子女无限的祈盼和关怀。如这顶清代无顶童帽,由花篮、花卉、蝶、人物、如意组成,以平绣技法表现,图案用色以红、蓝、绿、白为基调,黑色地料衬托,色彩突出,构图饱满;这顶民国年间的棉帽,可以说是晋式童帽的典型代表,无论在图案和所表现的内容都非常多,采用平绣、布贴绣技法,配以八仙庆寿银饰,红色地料上,出现白、蓝、黑、绿、粉、紫、黄等颜色,多而不乱,繁而有序,平绣凤戏牡丹纹额边、布贴绣花卉纹图案护耳、布贴平绣花鸟纹冠顶花边、布贴平绣鱼莲石榴花卉及白地蛙纹冠顶、布贴绣猫和蝶装饰,猫、蝶、蛙、石榴、鱼、莲、凤、牡丹,这些寓意美好的植物、动物组合在一起,表现出长辈祈盼子孙平安、长寿、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
  童帽虽小,却蕴含着希冀和愿望,体现着艺术和心灵的碰撞。晋式童帽不仅是晋绣艺术的实物体现,也是山西民俗文物的重要构成,更是最直接、最生动的母爱物语代表。
  参考文献:
  [1]范晓杰.晋绣:历史延续与艺术创新的一个契合点[J].艺术研究,2014(07).
  [2]倪洁诚,潘健华.论山西童帽造物考中的敬拜意识[J].艺术评论,2014(07).
  [作者单位]
  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
  (编辑:薄跃华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