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密迪乐汉语学习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西方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是19世纪西方学习、研究和应用汉语的重要力量。虽然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和目的不同,但都对当时汉语的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英国外交官密迪乐的著作Desultory Notes入手,阐述密迪乐关于汉语言学习的认识和研究,主要围绕汉语学习的难点以及密迪乐对外国学习者如何学好汉语的建议展开论述。文章认为,密迪乐以外交官的视角,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作出的研究成果,对如今外国学生的中文学习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密迪乐;汉语学习难点;学习建议;国际汉语教学
  “自19世纪中叶以来,除了来华传教士,越来越多的西方驻华外交官、商人和士兵开始学习汉语,形成了在华西方人学习汉语的新浪潮”。本文选取密迪乐作为西方外交官学习汉语的代表人物,并参考了其著作Desultory Notes涉及汉语学习的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密迪乐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书面语和口语都非常重视,并且根据自身经验阐述学习汉语的难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汉语学习困境的建议。尽管密迪乐对汉语学习问题的认识和发现存在不足,可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看,密迪乐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弥足珍贵。
  1 密迪乐及其著作简介
  密迪乐(Thomas Taylor Meadows)是一位英国驻华外交官,早年曾专门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中文。道光二十三年(1843),密迪乐赴华后先后于香港、广州、上海担任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随后几年又升任宁波和上海领事。咸丰十一年(1861),密迪乐到沈阳、营口牛庄任职。
  长期的外交官生涯使密迪乐对中国的情况从陌生变得越来越熟悉,被英国人誉为“关于中国的一个真正专家 ”。来华四年后,他就写出《关于中国政府和人民及关于中国语言等的杂录》( Desultory Not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China an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并于1847年由W. H.Allen将其出版。这本书总共19章,其中第一章、第七章至第十九章都是。关于中国政府及其人民的介绍,关于汉语学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章节:
  NOTE Ⅱ On the Business style of the Chinese written Language
  NOTE Ⅲ On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NOTE Ⅳ On the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by the Manchoos, including of the Imperial Family and Household, and by Native of Pekin Pronunciation
  NOTE Ⅴ A New Orthography Adapted to the Pekin Pronunciation of the Colloquial Chinese
  NOTE Ⅵ On the Intonations or Tones, Called Sheng by the Chinese
  密迪樂在Desultory Notes前言中是这样评价的:“我认为我自己有权利去写中国,首先是因为我对中国的语言有某种切实的了解;其次,因为近五年时间里我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中国事务中去;其三,因为在其中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有利位置,以获取有关那些特殊题目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我努力去写的”。
  本文之后的论述研究都是基于密迪乐这本Desultory Notes涉及汉语学习的部分章节而展开,但并不完全按照书中的章节顺序阐述。由于密迪乐是以随笔形式来记录汉语学习内容,所以章节之间的逻辑可能会出现矛盾。笔者按照自己对密迪乐所述内容的理解,重新梳理了他对汉语言学的认识与研究。
  2 汉语学习的难点
  尽管密迪乐在Desultory Notes中有一章节(NOTE Ⅲ)专门论述了学习汉语的困难之处,但笔者认为,NOTE Ⅱ虽然是在研究中文书面语中的公文文体,其实际也反映出汉语言学习的另一大难点。因此,本文总结出密迪乐关于汉语学习的三大难点,其中最大的困难之处在于当时缺乏优秀的字典供外国人学习;其次是汉语的书面语不同于口语,要熟练掌握两种语体对外国学习者而言难度大;最后一点不仅存在于普通汉语学习者,也针对西方翻译家们,即不知句读使翻译汉语文章难度增大。接下来,文章将就这三点进行论述。
  2.1 缺乏优秀的字典
  密迪乐指出学生们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便是没有一本好的字典辅助学习。而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不仅现有的字典(主要是汉英)存在相当多的缺陷和不足,而且要编纂出一部令人满意的、高水平的汉英字典非常不易。
  2.2 现有汉英字典的缺陷
  2.2.1有错误不完备
  密迪乐以同时期马礼逊(Dr.Morrison)的《华英字典》为例,这是他认为对学习汉语最有用的字典,“然而,不得不承认其中不仅存在很多错误,而且比之最好的法英、法德、德英字典不够完备”。由于英法德三国的语言都源于印欧语系,有较多共同之处,并且这三个国家地理位置相邻,自古就有许多西方学者研究他们的语言,长此以往,必然能打磨出一部上乘的字典。而西方人较大规模入华学习汉语晚在在明清之际,短期内精通一门完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尚且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完成一本毫无错处的汉英字典。
  2.2.2收录的词条有限
  字典收录的词条有限不仅体现在英汉互译的词汇量上不多,对于复合词的解释也极度欠缺,而这对外国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大的阻碍,即他借助字典也不能完全实现汉英词汇对照,无法满足翻译需求。   这是因为当时的汉英词典编纂者几乎都是以《康熙字典》收录的汉语词条为基础进行翻译。而英语词汇在排除那些纯粹的科学术语后,保守估计大约有两万个词。根据《康熙字典》编纂而成的汉英字典词汇数量还不到现有英语词汇用法的三分之一。按照密迪乐的记叙,当时存在两个汉语词汇表,一个由马礼逊整理并记录在《马礼逊字典》的第三部分,另一个由威廉(Mr.Williams) 提出。相同地,这两个汉语词汇表也只包括了普遍使用的英语词汇的一小部分。因此,习惯于将英语翻译成外语的读者能立刻理解,要毫不费力地将英语翻译成中文极其不容易。这要求翻译者拥有广泛的、其他语言版本字典的同义字词的知识储备。
  其次,因为《康熙字典》中几乎没有收录复合词,当时已有的汉英字典中也都没有复合词的翻译和解释,所以学习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对于外国学生来讲是学习汉语上的最大障碍。密迪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汉语复合词的意义并不等于两个汉字语义的简单相加,虽然在字典中可以找到两个汉字单独使用时的意义,但是这并不能为理解复合词的正确含义提供任何线索”。
  2.2.3字典给出的翻译不符合语言习惯
  “密迪乐发现有时候如果直接用字典给出这个汉字或词语的解释来翻译这个词所在的文章,那是根本不能连接上下文的。即使英国人听懂了你所表达的想法,听起来也是非常奇怪的”。这就要求翻译者们找出并应用汉语词汇新的含义,继而用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赋予这个新含义确切的英文解释。
  2.3 编纂字典难度大
  为了编译一部好的双语字典,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它需要众多才华横溢且勤勉认真的汉学家进行大量仔细的校对工作,因为汉语和英语是在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且词汇量都很大。
  同时,汉语复合词不像欧洲语言一样将分词连写,而是和单独使用时一样呈现,使翻译者不得不阅读上下文来判断这是否是一个复合词,这着实增加了翻译的难度。通常字典里也没有复合词的解释,因此为了找到且翻译出复合词的真正意义,需要翻译家发挥想象力并客观校对所有文章中出现过的这个词的含义。密迪乐表示这是一项劳心费力的工作。
  2.4 书面语和口语差别极大
  密迪樂认为学习汉语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截然不同,难以同时掌握。首先,由于汉语中有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这些字发音相似书写形式不同,但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却很少。再者汉语口语大多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构成,但这些复合词基本不会在书面语中使用,即使有应用于书面语中的,也是极小一部分复合词。所以密迪乐认为学会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如同获得了两种语言。为此密迪乐把汉语划分为书面语和口语,其中书面语分类为上古汉语文体、文学文体、公文文体和通俗文体。接下来将一一介绍各种文体的特点。
  2.5 书面语语体
  (1)上古汉语文体(Ancient Style)这里的上古汉语文体通常指先秦古文,其语言过于简洁精炼而使得句意含糊不清。密迪乐以《四书》为例,认为即使是中国人,若没有给出口头或书面的解释,他们也不能理解每一篇文章的含义。第二,这种文体包含大量虚词,对于欧洲人而言极难学习并掌握。第三,上古汉语文体的另一特点是对韵律没有严格的要求。密迪乐认为上古汉语文体的典范为孔子的著作及其他儒学经典。最后,密迪乐指出,中国人认为上古汉语文体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深远(profound)。本文认为,这源于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其经典著作受统治者推崇,所以上古汉语文体也广为流传。
  (2)文学文体(Wan Ch’ang or Literary Style)文学文体又被密迪乐称为“文章”体,“是指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作文或是其他性质相近的文章,即八股文”。文学文体因为被广泛传播而易理解,而且也包含了大量虚词并严格遵循韵律规则。科举考试的文章几乎是文学文体的唯一范本。密迪乐认为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深奥(abstract)的。
  (3)通俗文体(Familiar Style)通俗文体是书面语中最不简洁的的一种文体,介与公文文体和口语之间,常见于小说、戏剧等体裁,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所包含的虚词很少,且几乎不受韵律限制,其中混杂了相当多的口语用法。小说中的记叙部分被认为是通俗文体中非常有代表性的。通俗文体的特点是平白而浅显的(plain but shallow)。
  (4)公文文体(Business Style)密迪乐着重记述了公文文体,他是最先注意并研究晚清公文文体的西方人。原因在于当时西方人学习汉语总是从《四书》开始,但学完《四书》后对于一个想把商业文件翻译成中文的人来说毫无帮助。这时密迪乐开始着手研究晚清的公文文体。公文文体受众面大且易理解,几乎没有虚词且不关注声韵。与上古汉语文体和文学文体相比,官方文体尽管语言简洁、简明扼要,却不会简略到让人看不懂的地步。借助字典等学习工具,公文文体是可以被外国学习者掌握的。其次,官方文体不会为了符合韵律规则,而使用一些语义模糊但合韵律的词。
  公文文体的应用范围覆盖了政治、经济、法律三大领域。“例如在统计工作方面的范本有《大清会典》(帝国法令法规全集);在法律上应用于颁布刑法和其他法典;在经济领域应用于所有商业法律文件,如商品采购合同、期票汇票合同等”。密迪乐认为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平白清楚的(plain and distinct),非常具有实用性,适合外交官和商人学习。
  2.6 口语语体
  本文认为密迪乐研究的汉语口语是以清代的北京官话为标准。密迪乐指出汉语口语是所有文体中最不简洁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虚词,且不关注韵律。
  不知句读,增加翻译难度。关于汉语学习的第三个难点就是外国学习者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阅读划分汉语文章的语句或段落,以致于不能很好地把握汉语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文体,增加了翻译难度。
  正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也”,由于古代汉语文章没有标点,而外国学习者不懂或不熟悉汉语的逻辑连接词(类似“遂”、“故”、“然则”等等),并且同一个逻辑连接词也可能有多个意思。密迪乐认为这是在阅读汉语文章时一个非常大的困难,不管是逐句逐句地翻译解读,还是把整篇文章看作一个整体,都很难找到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贯穿全文的主要思想。再者,上古汉语文章的结构、语法较为复杂,外国学习者难以掌握。   3 密迪乐的学习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学习汉语的三大难点,密迪乐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了几点建议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
  3.1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字典
  前文已经分析了密迪乐认为学习汉语最大的难点是缺乏好的字典,其主要原因是现有字典存在许多错误且不完整。因此,密迪乐给出了两个原则来帮助外国学习者利用好已有的字典。原则一是最基本的,类似于翻译家的校对工作,即找到并列出一个多义词出现的所有不同段落,然后从意义和韵律的角度,选择与每个段落文义最相符的词汇含义。原则二是根据词的本义推导其引申义。如果一个词不是用它的本义来解释,可以尝试着推导其引申义来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原则二是在原则一的基础上加以辅助学习,如果单独应用会有出错的可能。
  3.2 如何更好地学习书面语和口语
  基于以上各种文体特点的分析,密迪乐的建议是外国学习者应该选择合适的文体学习。例如传教士应该学习对他们最为有用的上古汉语文体,如此他们就能较快地了解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而政府职员和商人则应该学习官方文体。“这恰好是二语习得强调学习者的特点与学习目的相结合的体现”。
  除此之外,密迪乐指出学习汉语首要的事情便是学好汉语口语,最好的方法是在一个好的老师帮助下,阅读通俗文体的作品,例如小说和戏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对话中语言的用法。当学生用汉语沟通水平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试著阅读一些简单的官方文体的文章,比如当地普通话的公告、合同等等。随着他汉语知识的逐渐累积,便可以开始阅读北京公报以及各种不同的用官方文体写成的书籍。
  3.3 如何更好地翻译汉语文章
  在能正确划分段落,掌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一个优秀的翻译作品不仅要能清清楚楚地体现出文章原本的含义,而且翻译后的风格也应该与原文风格相近。如果这篇文章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的类型,那么翻译版本的风格也应当是通俗易懂的;如果是正式而严肃的文风,那么翻译之后的文风也应是正式而严肃的;又或者原文风格的特点是朦胧的,那么翻译之后风格的特点也应该和原文一样。
  4 结语
  密迪乐以西方外交官的角度和自身学习汉语的实际经验,归纳了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他深刻地认识到一本好的中英字典对学习汉语有莫大的帮助;同时,他也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文体进行分类研究,强调学好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重要性,并主张西方外交官选择实用的公文文体作为学习对象;此外,他还认为,掌握句读进而正确理解和翻译汉语文章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诚然,密迪乐在这本书中总结不够全面,所提出的学习建议也并非完全有效。但纵观从他身处的时代,当时的对外汉语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学习汉语的环境和条件也非常艰苦。但不可否认,密迪乐对汉语的认识和贡献对此后国际汉语教学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Thomas Taylor Meadows.Desultory Notes on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of China an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M].London: Wm. H.Allen & Co.,1847.
  [2]程龙.西方驻华外交官对晚清“文件体”书面语的认识和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13.
  [3]王澧华,吴颖.《随笔》汉语论述研究[M].近代来华外交官汉语教材研究.2016.
  [4]李亚楠.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3):31-37.
  [5]董明.古代汉语汉字对外传播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