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球运动在广州发展现状及推广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以及调研法对五体球的发展背景、比赛规则、发展情况以及推广路径进行探究。五体球是王进安先生根据篮球、足球的运动特征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的一项场地使用率高、知识产权完整、团队配合靈活、比赛观赏程度高、多种文化相互包容的新兴体育运动。但由于是新兴运动,此项目自身推广开展的经费、师资缺乏等问题导致项目发展受阻,该文将为五体球运动的发展及推广给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五体球 广州 推广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c)-0165-02
五体球是在篮、足两球结合下,并根据运动生理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总结出的人体结构特点,产生的一项通过手、脚与头部的协调配合进行控球和转换,遵循其竞赛规则将球踢或投进指定球门或球框,从而获取分数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球员可在手部区利用上肢完成篮球的技术动作,在脚部区利用下肢完成足球的技术动作, 在五体转换区实现上下肢的科学、灵活转换。五体球融合足球、篮球运动的玩法特点并结合了中国两种不同体育文化,是一项实现了手部、脚部和头部的有机融合,能够全面锻炼和展现参与者技能的运动。深受各届人民的喜爱。
1 五体球概述
1.1 五体球场地及器材
五体球的比赛场地是一个长28~38m,宽15~21m的长方形无障碍物球场。人们可在篮球场的基础上加以简单改造形成简化的五体球球场(篮球架下方安装五体球球门),在手部区和脚部区之间有一个弧形的转换区。在球场两边各有一个融合了篮球架和足球门的框架所形成的五体球球架,五体球的特点是既可拍打又可踢。
1.2 五体球规则
标准赛制比赛:2支队伍比赛,每支球队场上各派5名球员,没有守门员,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无限次更换球员。五体球比赛模仿了篮球比赛的比赛赛制,共设4节比赛时间,每一节各有15min的比赛时间,除了第二、三节其余每节中间休息5min。
得分规则:在脚部区球员在规则允许下触球入球门一次得3分,中篮筐一次得5分;在手部区球员在规则允许下触球并将球投进篮筐一次得2分;在转换区用手在规则允许下触球中篮筐得3分,用脚在规则允许下触球入球门得3分,中篮筐得5分。
1.3 五体球项目特征
1.3.1 比赛观赏性与文化包容性强
五体球运动既有足球运动的紧张激烈性,又有篮球的观赏娱乐性。其玩法充分调动了身体各大部位,将足球的盘带过人代替篮球三分线外的运球,场地的小型性使足球比赛里由于大脚传射和拼抢足球产生的危险得以消除,更可以在五体转换区完成精彩的手脚运动转换,实现篮、足球运动的同场竞技,同时强调球员的身体协调性以及小强度的对抗性,使头、手、脚三个部位的完美结合,实现与足球、篮球共荣共生。
1.3.2 产地利用率高,利于推广
如今,各高校的新校区建立,成百上千亩的圈地成为“时尚”,土地资源退化,人均可拥有的土地资源低,土地利用率低,过度浪费等现象已成为我国土地资源的显著问题。而节省优先是五体球场地利用一贯奉行的理念,五体球爱好者可以利用五体球场地与篮球场地大小相似的特点,在篮球架加上防护网,即可在同一片场地实现五体球、篮球、足球三大运动。可以看出,五体球场利用率很高,其是由篮球场衍生而来,篮球场是五体球场的母体,且篮球场地所占面积较小,已渗透于各个地方,数量规模较大。因此五体球场地的利用大大了消除目前社会篮球场使用率低的问题,此举一方面可以实现篮球场的多样化应用,更可以使废弃的篮球场不再无人关照。
1.3.3 运动文化更包容
五体球的产生是篮、足两球融合的结果。因此其也可以为篮、足两球培养优秀的人才。教练可以根据不同球员擅长不同区域的特点来为球队挑选合适的人选,譬如挑选手部区优势大的球员往篮球运动发展,挑选脚部区优势大的球员往足球运动发展;为我国篮球、足球队输送人才,提供资源。并且对同时擅于篮足两球的球员可以吸引进来形成打法更为丰富的球队。五体球运动将篮足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运动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
2 五体球的发展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目前的青少年体质下降、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体育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国家发布了多项促进体育发展的利好政策;其中,从国家发布的一系列的针对体育产业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中国体育产业的黄金时期将要到来。而五体球的产生,不仅促使其新生理论与理念的产生,更是联动了五体球的体育用品的研发设计、竞赛运营与管理体系、品牌衍生品开发等协同发展。目前五体球已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明德实验小学、广州真光学校、深圳狮子会等众多体育爱好者的拥护。王进安先生还应邀到广州体育学院开展首届五体球知识讲座。可见,政府、专家对五体球这个新兴项目越来越关注,利于五体球运动顺利开展,使其在普通高校推广普及应用。而且广州市自古至今属于沿海通商港口城市,一直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锻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广州特色文化,其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等特点,因此五体球在广州市开展将会具有开放的地理环境和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五体球是我国原创新型体育项目,体育项目的成功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推广五体球体育主管部门应起主导作用,部分主管部门对五体球存在一定认知上的偏见,认为五体球只是一种民间游戏。并且由于五体球是篮球和足球相结合的新兴产物,也就意味着其需要篮球和足球能力都兼有的新型复合人才进行传授,相对于篮球或足球来说其要求更高、更全面。且目前五体球运动发展还处于前期的摸索阶段,对其专业的指导员培训体系还未形成,其师资力量及其缺乏,以至于对五体球运动推广应用中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 3 五体球的推广路径
3.1 政府起到主导作用,加强推广效果
政府要在五体球的赛事组织和项目的推广上给与大力支持与有力引导。第一,是财政方面的支持,为成立专门的五体球运动组织机构投入资金支持,推动五体球的民间协会、俱乐部的成立与壮大,为五体球运动系统性发展提供保障。第二,在五体球运动场地与基本器材上下功夫。现有的篮球场为五体球场地提供了基础支持,因此对于场地设施的建设只需要对现有的少许篮球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改造即可。第三,注重对于五体球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五体球前期的起步抑或是后期的稳定发展,都需要五体球运动的专业人才做支撑。因为一项运动在没有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是很难有所发展的,五体球也是。第四,五体球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上给与支持,还需要政府简政放权,与五体球市场情况相结合,最终形成五体球的市场化模式。
3.2 社会采取竞赛活动的方式推广
开展五体球竞赛是扩大并增强五体球影响最有效的方法。民间五体球协会可以通过举办竞赛来积累更多的举办以及运营经验来完善五体球竞赛规则。截至目前,五体球已经举办过上百场不同性质的比赛,并于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大联赛,为其成功前期开展与后期推广积累了经验,让其顺利进入民众的视野,引起群众的兴趣。同时,五体球竞赛同样可以在社区、单位、学校等各地方开展,为更多阶层人民带来乐趣。
3.3 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并组建协会
广州体育学院于2016年成立的五体球协会,并引入第一批学生成员加入后,顺利组织了多届五体球交流赛并取得较好的影响。因此,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对五体球运动场地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或改造,将五体球课程列入体育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建立五体球俱乐部并组织相关活动。除此之外,学校需先对体育教师自身的五体球运动技术、规则和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培养,再由体育教师将五体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于学生。最后,五体球社团可通过组织相关比赛来激发学生对于五体球运动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五体球运动有更深的了解,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并热爱上五体球这项运动。
3.4 构建五体球的市场运营机制,探寻多方合作途径机会
首先,充足的资金是保障五体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其次,对于目前五体球发展现状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办法来找到更新更合适的合作机会,只有找到适合五体球发展的市场运营机制,五体球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扩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最后,五体球发展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合理的市场化运作。
4 五体球在广州推广的优势
2010年亚洲运动会的圆满举办让广州这座处于我国改革前沿的城市焕发生机,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国际瞩目体育城市。在近几年成功举办的广州马拉松赛、广州国际龙舟赛事等国内外极富影响力的赛事使广州已经形成了以竞赛表演业为主导、健身服务业、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业、体育场馆服务业为支撑的体育产业体系;政府积极加大对体育产地及基础设施的宏观调控,皆在响应推动全民健身的浪潮。在政策方面,广州市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紧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个重点,下发了《广州市体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体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等通知及相关政策来促进广州体育健康快速发展。
5 结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重视以及全面健身理念的不断普及,人民群众对运动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而五体球运动的产生丰富了我们的日常运动项目,其目前的整体发展环境比较乐观,参与者对五体球的认知逐渐提升,并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加入这个项目。相信在社会、政府、学校等各级力量的支持下,五体球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也相信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下,五体球可以利用其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使我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广华.五体球运动发展现状及推广路径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8):125-126,129.
[2] 周飞.广东省普通高校五体球运动队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8.
[3] 叶建友,周飞,周威.五体球运动在广州市普通高校推广应用的SWOT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3):30-31.
[4] 呂恒,李佐惠.五体球——我国一项新兴运动的推介[J].体育文化导刊,2017(7):57-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