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生科研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民办;大学生;科研现状;提升方法
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浪潮滚滚而来,创新与竞争正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渗透到各个领域,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人才精英的储备库,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我们民办应用型普通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重点院校,往往忽略科研能力的培养而重视课堂教学,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仅限于课堂的机械教学已不能满足需求,而让大学生参与研究,提高其综合素质乃至创新能力是一条十分有效且容易实现的途径。
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建校历史不长,“门槛”较低,学生入学前知识基础薄弱,上大学后仍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欠缺。在读期间,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受到过较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参与过任何科研活动,科研意识薄弱。到了大二、大三,很多学生仍不善于用所学理论观照社会生活实际,缺乏问题意识,不会选择研究课题,也不会科学地展开研究。毕业前,尽管按规定都要撰写一篇毕业论文或搞一项毕业设计,但不少学生并未踏踏实实进行科学研究,因此,搞出来的往往是应付、拼凑乃至抄袭之作。这些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状况不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原因分析
1、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愈演愈烈,民办院校大学生尤甚,这给他们造成巨大压力。很多学生课外忙于考外语、计算机、汽车驾照等各种“证”,以增加就业筹码,无心搞科研活动。
2、学校客观条件差,对学生科研重视程度不够。绝大多数民办院校科研投入不足,图书资料匮乏,实践基地缺少,学术空气不浓;在其教学计划中缺少科研方面的教育内容,对学生的科研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支持。最后教师队伍科研素质偏低,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民办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公办高校的退休老教师,近年来毕业的年轻大学生、研究生,临时外聘的高校教师。这支队伍“青黄不接”且稳定性较差,部分教师“打工”思想严重、自身科研意愿不强,因此,整体科研素质偏低,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不到位。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1.设立科研学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课程按性质划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教学等。这种条块限制的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计中增加科研学分的内容将是对大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很好的举措。增加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创新方面的要求。大学生经过四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对本专业有了一定基础的认识,学生可在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通过从事教师科研项目达到锻炼科研素质的目的。
2.设置专门的研究课程和指导教师
教育的过程通常比喻为大鱼带小鱼游的过程。学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指导分不开。学校可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对他们设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派专门的教师来指导。低年级的学生主要要求他们掌握信息搜集、分析归纳,对问题的寻找,论文的撰写等技能及参与科研活动做些基础性工作,以培养科研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可由教师具体指导,制定具体的研究项目,加大实践环节的锻炼,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设计、数据处理、结果论证等环节,最后形成书面报告或论文课题完成。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过程中,要发挥好“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不可以将思想强加于学生。允许学生犯错,在失败与成功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索能力及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于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同学生一起研究,以身作则,给学生指明方向。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夕一朝的事情,必须从小事做起。引导学生自主选题。在大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时,避免盲动现象或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是保证高校创新项目或计划突显成效的关键。要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愿望,让他们认识到创新决定着科研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并且鼓励他们寻找到课题的创新点,明确课题的新颖之处。同时,教师不仅要做好面上辅导,还要善于发现科研新苗,对于有条件的学生可鼓励其进行论文写作实践;对于学生提出的有较强前瞻性的课题,应进一步引导其深入研究。
3.优化课程结构
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增设相关的课程。不同的课程结构形成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高校在编排学生的课程时,既要遵循国家关于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又要有一定的机动灵活性掌握,以“厚基础、宽口径”的目标合理的进行课程的组合,设置合理的主辅修制。专业选修课适当开设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或内容进一步深入的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而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
4.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关键也要看学校能否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为大学生搞科研提供相应的支持平台,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建立大學生科研基金。为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必须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基金,用于学生科研活动的专项经费和奖励基金。这样,既可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科研当中去。
(2)加强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等是搞科研的必备设施,学校应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按课程、专业的要求,做好实验设备的更新、维护,并向学生开放, 使学生搞科研有固定的场所、设施。
(3)加强大学生科研实践基地的建设。建立大学生校内实践基地或与社会单位建立科研合作开发基地,依托社会资源、先进的管理经验、前沿的科技讯,可以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最终实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便捷的条件。 5.有效的激励政策与科学的评估机制
兴趣是学生進行科研活动的前提。为调动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可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可通过定期举办的大学生科技节对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和表彰,举办各类的科研竞赛、学子论坛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如本科生保研不仅看成绩,也要看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强的人将有更大的保送读研机会; 还可把学生的科研情况与学生的评优、就业等挂钩,以进一步激励学生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学校可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实践载体。升级科研激励机制,对科研活动提高兴趣可以让大学生自主迈出科研的第一步,是科研活动得以高效进行的基础。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科研是枯燥的同时也是高深的,本科学生缺少科研兴趣,同时对于参与科研活动缺乏信心。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科研激励机制例如将大学生科研成果汇编成论文集,同时将科研研究成果转换成学分,如果科研成果达到省级标准可以申请免修一些相关课程,并获取免试读研资格;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科技型勤工俭学。总之,通过制定并执行学生科研成果等级评定制度等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励,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研过程,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三、结语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基地,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日益完善的今天,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大学生科研兴趣的激发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短期内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需要学校完善激励机制和科研平台建设,要求教师肩负起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参与科研活动的自觉意识。只有“产学研并举,课内外结合”,才能使大学生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从制度建设、更新学生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等综合措施方面达到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在“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源泉”的“知识经济时代”,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高校取得长足发展与繁荣的现实使命,只有紧紧围绕时代背景、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成功经验、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