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阐述了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时机、心理护理、良肢位摆放、肢体康复训练、语言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及认知功能锻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塞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对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该疾病突发后,能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才有不到10%,而有超过50%的患者治后仍旧留有功能障碍,这些肢体上的障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也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磨灭的危害,而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脑梗塞患者的功能康复,也能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1]。根据国家科委十五攻关重大课题提出的三级康复体系,其中一级康复体系—早期康复是指从发病到发病后4周的第一阶段的康复[2]。对于脑梗塞患者而言,早期康复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为护理脑梗塞患者提供借鉴。
1.早期康复的时间
蔡伟等[3]在研究中提出,通过展开对脑梗塞患者行系统化早期康复训练,只要生命征平稳,在发病24 h内即可给予吞咽治疗并取得最好疗效。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对于患者自身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影响越大.对于脑梗塞患者而言,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加快改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等,也是减轻患者经济压力的重要方式。
2.脑梗塞的康复护理的方法
脑梗塞属于一个急性脑血管疾病,基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病之一,因此,进行积极早期康复护理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2.1肢体康复训练
在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以及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的48 h开始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在开始锻炼前要耐心的将锻炼的重要性传达给患者,让患者能够自愿的积极的配合锻炼,进行护理时,要每日对患者的软组织进行按摩,对不能下床的患者,指导其在床上自主完成翻转体位等运动,并逐渐训练患者自主坐起,当患者的肢体肌肉力度逐渐恢复后,指导患者自主进行运动训练[4]。
2.2语言功能训练
由于偏瘫失语患者沟通交流上出现困难,因而患者时常会感到孤独,进而引发抑郁症,为了预防患者出现抑郁情况,为患者提供电视、音乐与报刊等对其视觉、听觉功能进行刺激,进而将其智力能力提升;将患者书面语言及口语训练的力度加强,与患者交流对其表达的意思耐心的倾听,给予患者充足的反应时间,将由于语言障碍所导致的无助感减少。若患者存在命名性失语,应当鼓励患者将日常物品的名称积极的说出,对记忆恢复进行刺激,同时帮助患者恢复口语能力[5]。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
2.3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困难主要是由于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和/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来评定吞咽障碍程度。患者端坐,喝下 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 咽下,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正常:1级,5秒之内;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异常:3-5级。(1)增强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和下颌骨的张合运动,让病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领、闭领运动,伸舌作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2)空吞咽训练:让病人做空吞咽口水、小冰及果冻训练,这有利于病人吞咽模式的恢复;(3)呼吸功能训练等;有效咳嗽训练。嘱患者先深吸气,然后屏气做吞咽动作,吞咽后咳嗽一下,有利于排出咽喉部和进人气管的食物残渣,每天3次。(4)咽部冷刺激:刺激咽喉部。临床上采用的材料多为冰过的长棉棒、冰块等,如用冰过的长棉棒刺激软愕、愕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等部位,左右交替进行,每次5- 6下,每天3次,以提高软愕及咽部的敏感度,刺激咽喉肌收缩和 强化吞咽功能。(5)气道保护障碍的训练:先利用单音单字进行康复训练,让患者从“你、我、他”开始,每字每次两遍,然后练习简单的自己喜爱的歌曲,鼓励他们自然的大声唱,通过张闭口动作,声门开闭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 。
2.4自理生活能力锻炼
在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指导其使用床边的坐便器排便,在一周后可指导其进行床边运动、自行更衣、洗漱、进食、原地踏步、站立、轮椅转移及上下楼梯等训练。穿衣时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脱衣服时先脱健侧,然后再脱患侧,早期可在家属协助下进行大小排便训练,并逐步由患者自理。指导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能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2.5良肢位的擺放
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防止或对抗痉挛的出现,保护肩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从治疗护理的需要设计出的一种临时性体位。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它从治疗的角度出发,可以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是早期抗痉挛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预防以后出现病理性运动模式的方法之一。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等。
仰卧位:偏瘫侧肩应该放在枕头上,使患者持续保持外旋前伸性体位,同时将患者偏瘫上肢呈 90 度角进行伸直固定,将其腕、肘以及关节部位保持伸直,并使其掌心呈现向上固定于枕头上方;同时患者偏瘫一侧的臀部也应固定在枕头上方。偏瘫侧膝部应膝外放枕头,膝下垫一小枕保持稍屈曲,足尖向上。
健侧卧位:躯干略为前倾。偏瘫侧肩关节应向前平伸,患肩前屈 100°角;偏瘫侧上肢应放枕头上;偏瘫侧下肢应该膝关节、髋关节略为弯曲,腿脚放枕头上;健侧上肢应该病人怎么舒适怎么睡;健侧下肢应保持髋关节伸直,膝关节自然微曲。 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偏瘫侧肩关节应向前平伸外旋;偏瘫侧上肢应和躯干呈 90°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偏瘫侧下肢应膝关节略为弯曲,膝关节伸直;健侧上肢应放在身上或枕头上;健侧下肢应保持踏步姿势,放枕头上,膝关节和踝关节略为屈曲。
2.6心理护理
脑中风患者脑部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产生悲观、焦虑、抑郁、消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当细心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心理评估,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同时针对患者发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患者产生易怒、焦虑以及伤感等应激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温柔、细致、耐心的沟通方式,寻找患者的内心疑虑,并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心理疏导方法,和家属共同帮助患者恢复生活的信心,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7认知功能康复
认知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认知障碍若不改善,患者难以配合常规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认知障碍的康复也是脑梗塞康复的重点,认知障碍还会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并将实体范围控制在患者的周围环境内,以患者熟悉环境为基础构建生活事物物件模型环境,满足患者的空间归属感,激发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及主动性。
3.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的变化,脑梗塞已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脑梗塞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是老年人死亡和严重致残的主要因素,对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功能锻炼、吞咽功能锻炼、自理生活能力的锻炼等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功能,缓解负面情绪,调节患者心情,同时加快身体康复,提高自护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脑梗塞患者做好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因此护理人员要掌握扎实的护理技术及良好的护理态度,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唐则凤.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06:75-77.
[2]张通,李丽林,毕胜,梅元武,谢瑞满,罗祖明,王德生,王维治,王宁华,贾建平,谭兰,丁新生,崔丽 英,王得新,胡学强,钮竹.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隨机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4(23):16-22
[3]蔡伟,朱幼玲,黄治飞,等. 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观察[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5(3):185-188
[4]李杨.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在脑梗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206-207.
[5]姜静萍.对脑梗塞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22):248+2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77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