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尤其是对数学这类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来说,要想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数学知识,这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无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实效性,既要教师教得好,也离不开学生主动去学。只有“教”与“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构建高效的课堂[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前置性作业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很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抵触,学习兴致不高,这也是数学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换言之,教师只有消除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抵触心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和价值,才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笔者看来,课前预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了课前预习,学生就能“胸有成竹”地去听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大部分都能听懂,而且学生还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讓学生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吸收,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会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指导,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并获得有效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节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从自己的身边找出五种三角形物体,并按照钝角、直角、锐角进行分类,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诸如此类的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以此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好处,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还要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明明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听懂了教师讲的内容,每一个步骤都看明白了,但是自己在做同样的题目时仍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归根究底,这就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却没有掌握方法。虽然听懂了教师讲的知识但是自己却不会运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学生讲解知识,还要将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火车过桥”“植树”“排队”“路程”等方面的数学习题时,教师可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一边分析问题一边画图,让学生认识到,运用数学结合方法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的目的。学生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除了数形结合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渗透转化思想、分类思想、模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只会从某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考虑问题比较单一、片面,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数学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发散性地看问题,也就是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在遇到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能够及时换一条路去走,这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意义重大。例如,在讲解圆柱体积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有的小组经过商讨后运用类比思想,根据“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点类比推理出“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并且根据量筒测量的方式验证了这一猜想。而有的小组经过探讨后运用极限思想,按照圆面积推理方法将圆柱体分解成若干个截面为扇形的主体,再将其拼凑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极限思想推导出圆柱体积。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视野得到开阔,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习惯,这项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期内就能看到效果,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渗透。所以,数学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标渗透到教学全过程之中,从课前预习指导开始,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晓霞.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8(24):348-3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