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课堂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面对新课改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对于全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本文从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阐述了以形成“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的音乐课堂改革途径,并引入小学生排笛教学场景作为具体实例,为新课改下转型后的音乐课堂的提出了对应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思路。
【关键词】音乐课堂;核心素养;转型;排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音乐核心素养内涵
素养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素养还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各个方面。我国为了在新时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以其培养理念为主的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以及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是一个体系性、具有整合性的教学工程。
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对音乐的主动需求、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及音乐的文化理解。
(一)对音乐的主动需求
学生对音乐的主动需求是学生自主学习音乐以及开展音乐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学生主动、自发地培养核心素养在音乐学科的直接表现。学生对音乐的主动需求需要情感上热爱音乐、认知方面深刻地理解音乐以及在意志方面坚定将音乐作为丰富自身发展的必需品。
一个学生对音乐产生长效的主动需求,首先要求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好,在平时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或是课外组织的各种音乐相关活动中获得了乐趣,并自发地形成了满足自我审美需求的合理途径;其次,在音乐课及音乐相关的课外活动实践后,形成了对音樂的主动认可,自发地将音乐作为调剂业余生活、排遣心理压力以及维系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最后,把学习音乐作为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自觉追求,将参加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文明生活的方式。
对于经过多年学校音乐教育的小学生来说,主动音乐需求表现在能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对音乐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能经常用音乐给自己带来快乐情绪;能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调节情绪、平和心理;参加音乐活动时具有主动的审美意识。
(二)音乐的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要具有最基本的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就可以看做掌握了音乐实践能力的核心,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育来说,以一种简单常见的乐器作为专项教学内容是增强其音乐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对某一乐器从入门,到产生兴趣爱好,再逐渐到练习精进,都非常有助于增强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即培养了音乐的实践能力。
(三)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音乐情感体验有三种主要实践形式。一是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感;二是用音乐作品抒情咏志;三是通过音乐活动怡情养性。对于小学音乐教育场景,更为重要的体验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体会到音乐之美。
(四)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对音乐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音乐文化理解的内容相对艰深晦涩,容易让学生降低学习热情,因此老师在授课时,要尽量注重讲解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理解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认识的基础。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条件
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基于音乐课内容本身,还要尽可能地丰富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才能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有关乐器、乐理知识的学习、练习和音乐课外活动之余,更多地领悟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通过加强乐理和乐器的学习来增强音乐实践能力
一个人音乐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音乐实践能力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个人的乐理与乐器的学习必须贯穿音乐学科教学的始终,否则所谓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都是空中楼阁。在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对乐器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充分理解音乐与乐器演奏内涵的前提下,音乐实践能力的增强就只是时间积累的问题。
(二)培养对音乐的主动需求和情感体验以培养对音乐的文化理解
如果一个人本身对音乐就秉持消极的态度,无论是学习、练习还是音乐活动中都会充满负面的情绪体验,他就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养成研习音乐的习惯等。因此,个人对音乐情感体验的有效调控可以改变人在接触音乐时的情绪体验,只有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课堂中,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美感,才能经过练习和积累一点点进步的喜悦以及产生遇到挫折时不断挑战自我的积极情绪。对音乐的主动需求和音乐的情感体验互为影响,也都是形成对音乐文化理解的重要催化剂。
(三)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情感体验
音乐情感体验的精髓不仅在教会学生在音乐这门学科中如何正确地学习、练习以及赏析抗,更重要的意义是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面积极的音乐情感体验体系。在针对某一乐器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听、唱、奏、动直观地建立了对音乐情感体验的通道,并在老师的讲解下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某项乐器演奏的精髓及其在不同演奏风格中的呈现方式,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对音乐、对某项乐器立体化的情感体验。 三、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以排笛教学为例
(一)激发学生对排笛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排笛是一类相对容易入门的乐器,其音色优美,造型简洁轻便,在组织排笛的教学或安排学生练习乐器时,不会太受空间条件的限制。因此在上课环境的营造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以便学生以一种轻松、快乐的心态来学习排笛。例如当天气很好时,可以带学生去户外练习;也可以安排学生在专门的音乐教室学习;也可以在普通的教师内进行学习,只要学习环境不会让学生感到压抑、拘谨,那么老師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地点,让学生感到轻松并容易投入到学习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对排笛学习兴趣的基础条件。
对于任何知识或技能的学习,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乐器也不例外。为了激发学生对排笛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主动演奏示范一些旋律轻松、优美的排笛乐曲,在演奏时尽量用投入的演奏来活跃课堂气氛,尽量用悠扬、动人的旋律打动现场的学生,以激发学生对排笛的学习兴趣。
(二)乐器基础练习要追求实效
当学生初次接触到排笛时,往往会因其特殊的造型而感到兴奋和好奇,如果看到了示范演奏后也会自己去尝试吹奏,当学生在自我尝试吹奏时屡次发出尖锐的噪音,会逐渐导致学生对排笛的学习热情降低,因此,在排笛教学的初级阶段,老师要着重注意教授基本功,如吹奏排笛时的吸气与呼气,从最基础的分解动作开始练习,然后逐渐教学生如何正确地按孔,如何用标准姿势吹奏等等,教学过程要格外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树立小学生学习排笛的信心,并通过基本功的进步逐渐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技能学习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于各个学科都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提高效率和获得正反馈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在音乐课的排笛教学方面,老师在课堂上主要传授给学生各种排笛的演奏技能,因为课时有限,因此在一整套的排笛教学课程上完后,不同音乐天赋的人最终的掌握程度也会不同。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老师采取一刀切似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导致部分学生难以产生对排笛演奏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降低了其学习效率,不利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完善,导致恶性循环。
老师可以摆脱传统的乐曲教材,尝试去对班里学生熟悉的乐曲进行编排、演奏示范和讲授。例如当下流行的音乐、歌曲,或者小学生都在看的动漫题材、影视剧的主题曲,这些乐曲素材都会让小学生感到亲切、兴奋,并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排笛教学的各个阶段,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整体对排笛演奏的熟练度来安排各种各样的才艺展示机会。例如在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在每节课上课前来当众演奏乐曲,具体的演奏形式包括单人独奏或者多人合奏,对于积极踊跃参加演奏的同学予以鼓励和表扬,对于演奏完成度较好的同学不吝赞美,并持续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这样的展示机会可以帮助每个同学形成“练习——展示——收获鼓励与肯定——继续苦练突破自我”的正反馈,有助于学生对排笛形成主动的音乐需求,间接提高了音乐核心素养。
四、结语
在音乐课程中培养给学生正确的音乐核心素养,是当前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音乐教学改革的最终趋势。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音乐的主动需求、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及音乐的文化理解。本文着重阐述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及其组成的相互关系,并以小学生排笛教学为例对培养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包括教师应注重排笛的基本功练习、因材施教以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等等,旨在全面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并培养良好品德,对于学生的身心尽可能地产生正面积极作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音乐课堂转型是一次有效地、积极地尝试,对于全面塑造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怡.培养文化理解力发展音乐核心素养摭探[J].成才之路,2019(5):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4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