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历史不仅在高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一门能有效促进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人文学科,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能渗透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联合网络资源充分挖掘历史信息,在上课时融入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深入解析历史材料,要把抽象复杂的历史知识分成小节,在简化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从多方面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结合当前历史教学现状,就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历史学科素养包含四个部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以及历史价值观等。要求学生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以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从获取的史料中对历史事件进行解析,同时要求学生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要辩证统一,以期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着重培养其核心素养能力。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历史知识呈现内容复杂、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较大的难度。如果在上课时,教师没有好的教学计划安排,不仅容易使学生降低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还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一个良好的历史學习环境,从对历史知识的深入解析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要以好的开场白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兴趣高昂时,然后再利用和知识点相关的视频或短片加上自身讲解有条理地阐述课本内容,既增强课堂上的历史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乐于思考和学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历史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针对人物和事件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学生正确的想法,教师可予以鼓励,并引导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对于学生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及时更正,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如在“美联邦分权制”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三权分立给美国带来的影响,以提升其学习兴趣,然后再结合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深入解析美国联邦政府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了解三权分立的具体制度。在学生了解美国的制度后,教师可让学生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其进行对比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并允许在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中美两国的政治文化环境不同。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其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教学要求,改善自身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上课时依据课本知识加上自身讲解给学生讲课,对于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使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已不适应于新时代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首先,教师要熟悉课本知识,可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本内容,并以顺序、倒叙或插叙的方法串起来,在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的同时要使其具备清晰的学习思路,也可利用视频或短片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其全方面地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其次,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完全遵循课本内容,要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此教师可依据历史中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如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武则天的功过以及拿破仑的事迹等,同时教师要要求有相应的历史佐证以及自身对此事或人物的看法和态度评价,必须客观、真实地去评论和解析。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予以总结,尊重和理解学生的看法,并针对每个学生的观点作以评价和解说,使学生真正了解此部分内容。但教师要切记,对于自身不了解的事情不能误导学生。此外,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仔细把握和找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重点、难点等,然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深度上的教学。对于基本知识点,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等,教师可以以总结性的视频或PPT给学生进行适当的灌输和讲解。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还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改善自身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训练发展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从全方位、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课时教师要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积极讨论,在参与过程中开发其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结合学生所见、所闻、所学,整合课程资源,由简及难地围绕教材主题引导学生学习和体验历史文化。在课外,教师也可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如举办历史事件的辩论赛、引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学习等,使学生体验真实的、立体的历史课堂,从而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以更高、更好的角度学习。教师也要让学生及时复习和课本知识相关的习题,以巩固上课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能做到课外课内结合学习,使其在显著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其理解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教师在上课时要注意将课堂内容分成难度迥异的小节,然后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授课,对于理解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让其记忆背诵,然后教师再逐渐引导其深入解析;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其深入研究。同时针对课堂内容,教师在上课时可设置趣味性的话题以增强课堂感染力,并可通过幽默的提问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教师也可帮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不仅对其当前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更是对以后的学习及人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好课后总结
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规律,事件与事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后,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好课后总结,给予其一个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复习框架。首先,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点为引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根据历史的发展趋势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产生什么结果等,如秦皇暴政导致天下民怨四起,二世不知收敛,变本加厉,四处敛财奢侈,导致起义迭起。然后让学生思考秦朝这样的国情会引发什么现象,最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刘汉王朝的兴起等。其次,教师也可在学生大量地学习历史知识后,让学生依据某种联系进行总结复习,可由提出疑问、资料查找、解决问题以及延伸拓展等几个环节全面地展开历史问题的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渗透学科素养,如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立场、对历史佐证的查找与说明、如何理性地看待历史问题以及此问题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等,通过让學生在体验、分析、理解以及总结的整个过程的参与,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在“古代的经济政策”一课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从经济制度的建立到清末封建制消除时制度的发展及完善作以总结。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也可将学生分组,让其代表不同阶层,如平民、商人、士大夫以及官员等。然后教师再依据不同朝代的不同经济制度来分配经济生产与发展任务,让学生进行协作以模拟古代市场,使其充分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制度,并以历史文献作参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经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较为清晰的思路,还能更好地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延伸课外学习,扩大学生历史阅读量
高中历史涉及我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国外的历史,其内容繁多、结构复杂,使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遇到不清楚的知识点。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本知识讲好,还要将其延伸至课外,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在使其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历史核心素养。首先,在上课时教师要针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讲解,如对于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经历以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等,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对课外历史的了解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针对教学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或影视作品,通过自身的简单讲解,启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建立一个课外的立体课堂,开阔学生历史眼界。此外,为促使学生理解国外史,教师可把国外的发展史与同时代的中国史相比拟,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文化经济制度下的历史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国外历史学者看待中外史的著作,使其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学习历史文化,在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历史学科素养。教师在课外促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不仅能使他们的思维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历史文学素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给学生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对历史人文性的充分挖掘,更是弘扬了我国乃至世界史的优秀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通过有策略地展开教学内容,建立简单化和清晰化的知识结构,在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进而实现自身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J].文教资料,2017.
[2]刘主胜.浅论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3):107-108.
[3]陈正桃.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7(7).
[4]李妍.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7(21):83.
[5]崔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4):24-25.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