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告状行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幼儿园一日常规生活中,幼儿告状行为很常见,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观察法,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多方面分析。幼儿告状很普遍,看起来事小,但教师的正确处理方式对幼儿今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本文阐述了孩子告状行为的类型,表现和原因,针对教学中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法存在的一定误区,给出如何正确对待告状行为的建议。
关键词 幼儿 告状行为 类型 处理
1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告状行为,在一日生活中很普遍,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有60%的孩子向老师告状,部分孩子告状成为了一种习惯,每天告状次数达6次之多,令班级老师应接不暇,随着对幼教这方面的关注,人们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孩子的告状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孩子各方面情感不断发展的表现,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到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对今后幼儿的性格、品德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正确对待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正确对待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XX坐了我的椅子。”“老师,XXX抢我的玩具。”“老师,XXX把书撕破了。”“老师,XX动我的发夹。”像这样的事件在学龄前儿童身上非常普遍。那么,孩子为什么要告状呢?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处理呢?
2告状的含义
2.1告状的含义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和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事件纠纷的一种人际行为。
2.2幼儿告状的含义
研究者认为,幼儿的告状行为,通常是指3-6岁的孩子们之间,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欺负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老师的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主体上来说,它是学龄前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的依赖性和试探性。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告状是一种发生次数很频繁的现象,它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人体,他们的告状行为和成年人一定有许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为什么频繁告状?教师应怎样处理对待幼儿的这种行为?
3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3.1幼儿告状的原因
为什么幼儿告状行为如此频繁,我认为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处于幼儿期的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低,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他们对于什么是好坏的理解带有自己直观具体的特点“跟我玩游戏”就是好,“玩具不给我玩”就是坏,孩子们年龄小,想法简单,不会去忌讳什么,心里有什么思想就马上用情感表现出来,往往就是由于一点点小事,就会引起他们不满。在幼儿园,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他们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以检举和揭发他人为目的,更多是往往是为了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等等。当他们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本能的向老师告状。这种行为,能让教师在无暇顾及各个幼儿时,了解到部分幼儿的情况,但是同时也极让教师在处理上头疼。此时老师更像是一名法官,对他们进行“案件”处理,有时,在几分钟之内会处理好几起的“案件”。总之,在大人们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眼中永远都是大事。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差民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年龄特点:(1)小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在“争抢玩具”的纠纷中;(2)中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在“引起成人注意”;(3)大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为“表达思想分歧”。根据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幼儿告状原因主要分为三种:
3.1.1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
幼儿相互之间年龄差异较小,但其心理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差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集体生活,老师就是他们的天。在幼儿园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难免会产生矛盾。在他们看来,谁好谁坏就只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谁给我玩玩具,谁陪我做游戏,谁就是最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当幼儿在游戏中受到欺负或不满意的情况下,极力的表现,就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保护, 这种情况下,他们想依赖老师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就无休无止的告状。
3.1.2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
指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行为,但不是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只是对他人某种“不当”行为的一种描述。如看到对方把本子上画的乱七八糟,看到对方跳舞是乱蹦乱跳等行为经常采用消极评价、嘲笑、诉苦等策略向老师告状。
3.1.3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
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因为对方的“不当”行为而没能使规则顺利进行,他們向老师告状是为了维护班级常规。大家知道集体的规则要求,会体现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全过程中,孩子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规则”就是“规则”,是不容更改和置疑的,一旦同伴们的和为“不当”时,经常采用说理、提示等策略向老师告状。
3.2告状行为的分析
心理因素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大人们永远不要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强加给孩子。这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也许和我们相去甚远,但这也符合了人生发展的阶段性认知规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五六岁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以很忘我、很开心,可是当出现分歧,意见不合或者说不够友好行为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和处理了,尤其是当自己感受到了压力委屈的时候,就会向老师求助, 这种行为是他们宣泄情绪,求得心理平衡的过程。
综上所述,幼儿期孩子告状行为的产生及措施,孩子变得爱告状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孩子的思想认识方面对大人还很有依赖性,特别是孩子上了幼儿园,对老师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就是好,老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 4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4.1教师应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区别对待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告状的时候,不要粗暴的打断幼儿的说话,也不要对幼儿的的告状置之不理。教师在遇到幼儿告状的时候,需要耐心的倾听,然后去弄清事情的真相和目的,并给出正确的处理方式,引导幼儿动脑筋去思考解决的方法;教授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发现幼儿间的不良小团体并阻止教育;教师要注意日常的言行举止,做好榜样,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4.2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格 ,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教师组织谈话、讨论的形式,让幼儿找出告状的原因,并引导幼儿找出解决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指导幼儿找到正确的方法,并鼓励幼儿自己动脑筋;教师教育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有目的的训练,可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培养幼儿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幼儿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减少幼儿的违纪行为。
4.3家长方面的指导
家园联系是教育的重要法宝,家长必须要正确、理性的培养孩子,当他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因为着急或怕孩子做不来,去挺身而出为孩子解决;给孩子一点时间,给他发表意见和见解的权利,让他积极参与家庭中的事物的决策;重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不要过度重视教师对孩子的表扬,对于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需要及时阻止和教育,不能让孩子养成攻击他人的不良习惯,在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不要过度强调表扬话语,应该关注于孩子在生活中的日常表现;家长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解决事情的能力。
5结论和建议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如:關心他人,有一定的正义感等)。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教师都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爱告状幼儿在交往中常常有告状行为,导致与其他学前儿童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正因为如此,人们一般都认为,对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应该有效地控制和制止,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知矢,成效显著。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学前儿童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告状是学前儿童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学前儿童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告状行为对学前教育以及学前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2] 周长波.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1999(15).
[3] 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3).
[5] 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