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语感不但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核心所在。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以阅读教学促进语感提升,以语感的提升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品词嚼句、激发想象、感情朗读等方法,有效地把作者表达的表象文字转化为读者的感悟得到的语境。
  【关键词】培养语感;品词嚼句;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提升语感的方法和技巧,掌握方法后,多训练和积累,语感就会无形地逐渐提升。重点是引导、启发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让学生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的言辞达意中得到碰撞,绽放出语感之花。通过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以及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生的语感基础培养可以从下面几点去引导。
  一、品词嚼句,感悟用词的精准恰当
  品词嚼句,品评用词的恰当和准确是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感能力的着重要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文章中有些字词句并不复杂,所表达的字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往往是这些看是简单的字词,却用得惟妙惟肖、让人回味去穷,是准确理解文章中心的关键点。所以在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抓住这些朴实而又耐人寻味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换词比较、反复揣摩、鉴赏品评,推敲其中表达的意思,感悟作者名词谴意的独具匠心,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更有效地从品词嚼句中感悟作者的真情实意,语感这样慢慢地呈现出来的。
  教学生品词嚼句,首先要培养学生推敲词语的习惯,学生在推敲词语的过程也是语感思维形成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换一换、比一比、读一读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揣摩推敲语言文字的精确性。例如,教学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阅读课《荷花》一文中的重点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挨挨挤挤”“冒”这些朴实而富有动感的词语进行换词比较,来揣摩咀嚼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学习这句重点句时,我们可以抓住“挨挨挤挤”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交流:写荷叶时,作者为什么用“挨挨挤挤”,而不用“熙熙攘攘”或者“密密麻麻”呢?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时自主地查找工具书等,理解到“挨挨挤挤”的意思是:挤来挤去,形容人多杂乱。“熙熙攘攘”是指: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密密麻麻”是指:表示非常密集,形容小的东西又多又密。了解意思后再進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一组小朋友挨挤在一起,感受荷叶“挨挨挤挤”在一起的情趣。“挨挨挤挤”不仅写出了荷叶多而密的特点,还赋予了荷叶人的特点,仿佛一群活泼而又生机勃勃的孩子挤在一起,把荷叶写活了。教学“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重点句时,教师可以抓住“冒”字来展开理解那一池荷花的茂盛和生机勃勃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如果这句话的“冒”字换成“长、钻、伸、露、探、冲”这些字代入原句,效果会如何?这时学生通过交流就可以知道上一句暗示“荷叶很多而且很密”的特点,荷花为了歇一口气或者争取更多阳光等,就要从重重叠叠的荷叶包围下拼命向上长。因为“冒”字写出了荷花钻出水面的的样子,把荷花写活了,同时写出了荷花生机勃勃、不甘落后的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扣紧这些朴实却不乏内涵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用心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感悟作者通过字词表象传达的深层含义,学生就会领悟语境,语感就油然而生。
  学生在推敲词语、品嚼词句过程中,发现了文章中的一字一语的特性,感受文本文字的意蕴美、音韵美,发掘文章的意蕴,这就是感情思维形成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语感能力,过程中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随之水涨船高了。
  二、激发想象,领会语句的意境
  想象是指人在头脑里对已经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所有的文章都是作者把自己在头脑储备的生活表象和感受,进行思考加工后写出来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不单单具有字面的意思,还装载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文字符号的言外之音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深层的情绪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切领会语句的意境,对语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任何的想象思维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更不是学生之俱来的,而是在教师在日积月累地引导学生学会各种读书方式,理解课文深层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情景,创造情景,进行发散思维,并从中体会到想象入境的妙趣。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想象的思维,去品味文字符号所暗示和蕴含的情感。例如,教学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一文教学环节中,我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画面的方法完成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利用字词的解释来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景色组成的怎么样的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脑海里的景色串联起来表达出来。例如,教学《绝句》,先引导学生注意全诗的远近构图,理解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了解得到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并边读边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把上面的景联合一起,描述出诗中的画,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是题画诗,依画而题,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的季节。他的联想是有根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里形成画面,再从颜色、动静、虚实等方面将古诗还原成一幅活生生的春江美景图。《三衢道中》主要是通过“梅子”“小溪”“绿荫”“黄鹂”等景物,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秀丽的风光。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展开想象的画面,将景物结合想象,融入脑海里化成动静结合、声图并茂的画面。通过各种画面的想象和复述,学生就会深入浅出地悟出诗歌的美感意境,背诵时更为朗朗上口。   在想象能力激发的同时,诗歌的内容就像放电影般从学生的脑海里一一播放,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就会瞬间打开,情感得到碰撞,心灵得到共鸣,理解诗句深层内涵的语感一触即发。 在阅读教學中,常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知识的认知储备,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感思维就会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渐渐提高,语文素养也逐渐加深。
  三、朗读指导,感受文章的内涵
  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在阅读教学时,要反复朗读,感受朗读的趣味,才能悟出其中的情感魅力,掌握句子的言情达意,读起来才能准确感受文章带来的韵味,才能产生语感。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冥冥中语感就会生成。在朗读的整体训练过程中,对文中提及的词语、句子的揣摩和斟酌,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语感提升。
  例如,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这一课的片段朗读指导。课文的第四段采用对比描写的手法,可以指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语调来突出好与坏、是与非。如:“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这一句我会引导学生用缓慢而温和的语气。读“温和”时,面带微笑,语速语调温柔大方,读“暴躁”时,面带不耐烦和急躁短促的语气读。还有,“我”表达自己做了好事时,就用开心快乐和自我表扬的语气读;讲“我”做了坏事时,就用羞愧和自责反思的语气读。通过不同语气的感情朗读指导,突出水的性格的两面性,使学生对水的利与害的感受更加之强烈。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同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中受到人类要保护大自然教育,而语感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
  其实,现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不少文质兼美、熏陶情操的课文。在每个阶段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文作为语感材料,趁机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通过文章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悟出表面文字符号难以解释的情感内涵。
  总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品词嚼句、激发想象、朗读指导这三种方法外,还有联系实际生活、丰富词语素材积累创设情景等方法来诱发语感。阅读教学和语感提升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的。语感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阅文素养的核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赖于语感能力来奠定基础。语感在阅读教学的引导和点拨中逐渐增强,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这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2]叶平.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艺术[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