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初中古典诗歌鉴赏课堂的正确方式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阶段对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愈见重要,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应该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过程。首先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诗歌方面的知识积累作为铺垫,进入课堂,教师在诗歌鉴赏课堂上应该要创设情境,带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个性体验。同时,诗歌的吟诵贯穿其中,诵读引境,读出情感、情境和思想,让诗歌在学生心中反复回味。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实现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诗歌鉴赏;积累;吟诵;入境;个性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结晶和中华民族的瑰宝。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初中语文能力培养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不可估量。面对初中阶段陡增的古诗文篇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自己陶醉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独立高效鉴赏诗歌的能力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古典诗歌艺术把握方式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上靠感悟做出的审美判断。平常的我们习惯于细致地分析,喜欢嚼烂作品,总感觉说得还是不够透彻,督促学生做好笔记,就好像喂饭于人,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课堂似乎就成了听读笔记的现场,或者部分学生预习过于充分,还会觉得老师实在是无能得紧,只会照搬照讲。我想,古典诗歌鉴赏课就好比是景区的中心景点,最值得我们流连品味,但走进这里,我们还需要一段过程,而这段过程走得好坏也能够决定我们鉴赏的能力大小。
一、细水长流,积累铺垫
的确,走向诗歌鉴赏课堂之前,我们早已经开始准备!刚刚认字开始,在文学的殿堂中,诗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体裁之一。不论是何种理由而欢喜诗歌,至少这样的情感是可以更好地推动他们进入诗歌鉴赏课堂。每个学生在年少无太多感觉的情形下,都在认真背着老师的“绝句”“律诗”的作业。有一天,忽然无意中在某一场合随口诵出一句背过的诗句,受人赞赏之时,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可以流利地背出这么多的诗句,那么多的诗句已经都属于了自己,欣喜之余,细细翻检,于是兴趣盎然。职业的“细水长流式”地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诗歌熏陶,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这可以说是诗歌鉴赏课所做的长期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顺势入境
当我们渐渐走近“中心景点”的课堂时,我们满怀期待,希望自己看到的景致是美丽的、别样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满足他们的期许呢?善于动脑的老师多会用情境教学,就是由教师创设情境,或介绍背景,或认识作者,或把诗歌泛化为感人的故事,并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而实践下来,的确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导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我会从“重阳节”入手,温故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那么除了登高,重阳节还有哪些习俗呢?(饮酒、赏菊),有一位诗人重阳节这一天行军他乡,他想起的是开在战火纷飞的故园里的菊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诗作《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导入崔颢的《黄鹤楼》,可以从黄鹤楼的神话故事入手;导入杜甫的《春望》,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学生在这多样的情境导入中获得了激发了兴趣,得到了美的享受,创设了良好的鉴赏诗歌的氛围,顺其自然地进入诗歌的情境。当然导入要注意尺度,切不可喧宾夺主。但恰当的诗歌情境的创设,大多时候那是在播种一种热爱和兴趣,运用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让满怀期许的学生们更好地达到“入境”状态。
三、个性体验,秒悟意境
面对美景,我们又该如何品味呢?我们可能会习惯翻译诗歌、把握情感、探究手法等等,但不知怎的,有时即使准备得很充分,还是会有公式化的感觉,诗歌教学似乎在讲解阅读,会有索然无味之感。“有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就势必决定了我们要少讲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能力。当然,刚起步时,的确会错误百出的,但我们需要耐心等待。一般我们会要求学生拿到一首诗后,先不要急于看背景,查注解,应该先在无外物干扰的情况下,用自己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感受和分析,抓住自己最有感触的兴奋点,然后再深入进行挖掘,这一步既突出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又让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学生自己对诗文本体的感知基础上,再去查看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情况,由此进行二次感知。在二次感知的过程中,学生以前的理解就会得到进一步印证或修正,可以更加贴近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最后,可以看些鉴赏文章或者由教师点拨,或参与讨论,来深入开掘思路。
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学生初读诗歌,感触到的兴奋点多是“送别”,“渡荆门”是送别的地点,那么“送别”的人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个性地解读诗歌。有的学生无法找到送行人,就对“渡荆门”这个地方产生了疑问,到底从哪里送到哪里?通过小组的合作,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作者要去楚国,途经此处。有的学生找到了送行人——故乡水,疑问却更大了。此时此景,才是展示相關背景的最佳时机。然后,再次入境二次感知,有的疑问不用讲解已经豁然开朗,但同时又会产生新的疑惑,而这些疑惑往往是诗歌的重点所在了。还是解读《渡荆门送别》,在二次感知中,多数的学生会对作者所写的大相径庭的景象心生疑惑。“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怎样的跨越呢?此时语文教师最好切换成地理教师,当然如果做不到就引入《三峡》,引导学生想象,只要达到教学效果,方法总是可以有所不同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进一步感受江面的广阔,白天、黑夜的绚丽多变的景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之景,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诗歌中除了对故乡的眷恋之外,我们似乎看到了意气风发的年轻的作者,他满怀壮志,感慨大好山水,憧憬美好前程!
四、融情吟诵,余韵绵长
“读”,是语文教学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对于每一首诗歌而言,正确的打开方式无疑是从诵读开始的。诵读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学生在吟诵的时候,对句意的探究所得不仅可以理智地了解,通过诵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安排还可以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同时,在不断深入体会这种情感之后也能更好地进行诵读,两者相互促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让自己对诗歌的感知不断进步充实!
读是诗歌鉴赏课堂的开始,也是结束,更是升华。曾记得教读曹植的《梁甫行》,课堂的开始是逗乐搞怪式的读,课堂的结束却是缓慢伤感的吟诵。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领会情感,朗读是感知文本的必要手段,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动。入选教材的每一首古诗,都是经典,面对经典,只有用情地吟诵,才是真正的尊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将琅琅书声贯穿语文课堂,才会让我们的鉴赏余韵深远。
综上所述,为了调动学生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从而真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针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进行钻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采取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尊重他们的主观感受,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现阶段,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开启古典诗歌鉴赏课堂,让我们的古典诗歌教学更高效,从而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积淀和传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4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