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现行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现行课堂教学中,大多时候的语文课堂是老师讲得唾沫四溅,激情飞扬,但学生反响沉闷、互动性差。本文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分析现行课堂沉默的原因,并给出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沉默;原因;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本应该是一堂美文佳句的品味鉴赏课,是语言思维精彩碰撞的互动课,是小组激烈讨论的合作探讨课。但在实际教学中的语文课堂,却是老师在台上讲得激情飞扬浑然忘我,台下学生记笔记运笔如飞,但到课堂互动时却无动于衷,彼此沉默。
  不管是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明显存在着这样的一类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既不会像优秀学生那样表现积极,从而引起科任老师的重视,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各种调皮捣乱以吸引他人注意。他们学习一般,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认真地记和写,但是他们几乎从来不会去主动参与课堂互动。这一类沉默的学生往往占据班级中的大多数,是班上的成绩中等生,这种学生课堂沉默压抑的感觉在中学阶段尤为明显。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部分学生集体沉默?对于这种课堂沉默,又有哪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呢?
  一、对于课堂沉默,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自身
  原因1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不接地气的教学方法、不能贴近现在学生的心理的教学方式,都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授课不能获得学生内心的认同。很多时候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比较沉闷单调的,读、讲、写、背、练、考,有时文言文或语法课甚至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气。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的知识的获取渠道多种多样,他们较高的信息储备量和越来越宽的知识视野,使其心理趋于伪成熟,这就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抱着挑剔的眼光去衡量和去选择性地接受。教师不能够结合实际教学改变自身固有的教育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便难以激活课堂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应对策略  了解现在学生的心理,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或与多媒体结合使用,使语文课堂多元化。
  原因2  教师课堂提问时其语言引导的可操作性和精准性
  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的核心,因此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提问打开自身思路并发散思维。好的课堂提问不能够仅仅流于形式,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应该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是否懂了。教师好的提问,是能够快速激发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因此,提问语言是否有精准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也就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回答该问题进而主动参与课堂互动。
  应对策略  要尽量避免回答“是/不是”这一类问题;教师提问的语言要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或讨论的兴趣;可以给学生预设一个有趣的回答场景或新身份再进行提问。
  原因3  教师习惯性地赶课堂进度,进行知识满堂灌
  有些老师本身有足够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语言引导也有明确的指向性,但为了赶课堂进度或为了应对考试,不希望课堂互动和讨论耽误讲课时间,或者以学生课堂回答本就不积极为由,选择进行一个人的课堂表演,将知识满堂灌,恨不能一节课学生就将所有知识点及考点全记下来熟练背诵。这样满堂灌下来的课堂氛围如何,课堂的吸收效果是否如预期等效率问题反而被老师忽略了。长久下来,学生也就习惯性地上课不再参与互动,只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
  应对策略  每堂课尽可能保留师生互动或讨论环节,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及发言。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课堂参与互动的习惯,最终对于实际课堂效率也是事半功倍的。
  原因4  课堂导入不精彩或者教师情绪化上课
  语文课精彩的导入是课堂活跃的一半。生僻艰涩的導入或者太高大上学生完全接不上的导入都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有些老师个人情绪控制能力不高,有时进到教室上课,讲课中还带有自身情绪,或生气或郁闷或心情低落等,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受其情绪影响,课堂氛围压抑。
  应对策略  课堂导入尽可能切入学生感兴趣的点,或人物生平猎奇,或知识回顾接龙,或音乐图片欣赏,或相关视频探讨等。其次,教师应学会排遣自己的负面情绪,或听歌,或散步,或看一段文章,或练一篇书法,或找人倾诉等,不将负面情绪带进课堂。
  课堂引入我以《离骚》为例,我课堂导入的切入点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分别举了“春节的年兽扰村”“清明节的介子推拒官”“中秋节的嫦娥奔月”,然后直接就顺利过渡到“端午节的屈原自沉汨罗江”。这样,屈原的生平个人简介和代表作《离骚》的讲解环节就显得自然而有趣了。
  原因5  教师课堂上的忽视及缺乏耐心
  教师课堂上对这类中等学生的情绪的忽视,或课堂引导时的耐心不够也是致其课堂沉默的重要原因。教师对中等生的认识大多是“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回答问题也是中规中矩,没有亮点,甚至回答不上耽误上课时间”,因此,对这类学生的课堂反应就置之不理,对他们的想要表现的欲望也是下意识地不见不管不问,而将更多发言机会放在了优等生和扰乱课堂的后进生上面。这种被教师理所当然地忽视对学生的表现心理是一种较大的打击,而这种心理打击则会慢慢转化成为学生课堂沉默的内在因素。
  应对策略  课堂提问机会尽可能均等,不人为区分学生优劣,提问时可略倾向于鼓励不常发言的学生;设立分组奖励制或个人答题积分制,累积一定的答题次数可获得相应作业减免或其他奖励,以此鼓励他们小组合作积极回答问题,激发他们的课堂的表现欲。
  (二)学生自身
  原因1  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
  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认真进行,缺乏课前的深入思考,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地对课堂提问做出反应。他们担心贸然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却答错了,会被老师批评或者被班上同学笑话。
  原因2  学生的从众效应,课堂参与随大流
  如果周围的几个同学不愿意与老师进行课堂互动,那么,基于从众效应,其他学生也就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进而也不愿意积极回答课堂提问。
  原因3  学生课堂上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课堂表现欲没有得到满足
  课堂沉默的这类学生相对于优秀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一般,智力一般,但他们自觉性和主动性又比后进生好一些,这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况,使得他们虽然学习还算认真,但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缺乏因成绩和表现而被认同的自信,而他们对自己要求高、期望大,与之相应的学习压力也就更大。这类学生大多对教师的情绪以及他人的眼光比较敏锐。有时候学生难得的一次鼓足勇气的举手回答后,答案不完美甚至是错误答案,这时同学的嘲笑或者老师没有及时地鼓励和引导,都能让这个学生成为彻底沉默的一族,扼杀了其参与课堂的勇气。
  应对策略  学生答题后教师的点评要及时和有效,能够语言幽默更好;课下多关心、关注或鼓励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和殷切期盼;多跟学生沟通,以情理动人,发展几个你的课堂忠粉能每节课积极配合你,以点带面,使其影响和带动周围人积极发言。
  二、总结
  总之,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是课堂氛围活跃的潜力股,是师生互动课堂上的黑马。教师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不再是无足轻重的小透明,也不再是缺乏存在感的中等生,而是受到老师重视,身负课堂活跃使命的优秀生。
  希望此文更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和解决途径,能打开思路,寻找更多解决此问题的切实有效并且合乎自身的方式方法,进而点燃语文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互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庞妮.沉默与表达:学生课堂行为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杨珍菊,女,1989年生,四川眉山人,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4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