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童成长力课程实施中表现性评价的渗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先对儿童成长力课程实施的意义进行简析,然后在确定评价取向、遵循评价原则等相关基础上,详细分析与阐述儿童成长力课程实施中表现性评价的渗透方式。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儿童 成长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23-01
  在不同阶段中,儿童生活与学习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了解当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地了解每个儿童的“自我”,帮助儿童可以获得独有成长经验与体验,这是促使儿童生命力成长中的关键所在。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之下,儿童成长力课程逐渐成了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而将表现性评价渗入到成长力课程中,可以对儿童完成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促使儿童快乐成长。因此,对儿童成长力课程中表现性评价渗透进行分析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儿童成长力课程的意义
  儿童成长力课程是在国家、地方以及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整合与创新,构成了基础、拓展以及特色相关课程的三大类学校课程。在儿童成长力课程的实施中,主要是把核心素养与成长中帮助成长作为理念的课程改革。在儿童力成长课程中,其内容与形式十分丰富,能够对传统课程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性进行改善,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儿童成长力课程的实施,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创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不再简单地教学相关的知识,而是经过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设置探索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学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经过动手、动脑或者是动口,让学生可以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多层次课程进行计划与组织,提升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灵感,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将学生与创造融合在一起,并且也促使教师用娱乐的方式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儿童成长力课程实施中表现性评价的渗透
  所谓表现性评价,具体是指经过客观测验之外的行动、表演、展示以及操作等,对学生的文字、口语表达、思维、创造实践等能力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在儿童成长力课程中渗透表现性评价,其实际应用方式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评价取向,树立评价
  和学科课程相比,儿童成长力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儿童成长课程评价方式也有一定变化。儿童成长课程有着一定的开发性与综合性,其主要是经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以及操作等相关的活动。在将知识使用在实践过程中的时候,也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儿童成长课程特点的分析之后,要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的评价方式。表现性方式成为了目前儿童成长力课程中最为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在儿童成长力课程的实施中,经过对表现性评价的渗入,将重点放在参与和过程上,主要强调评价对象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以及全面性,注重评价标准的合理性,还有评价方式的丰富性。
  (二)掌握评价原则
  将表现性评价渗透在儿童成长力课程中,要清楚评价的发展功能,同时还要遵循相关的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激励性原则,儿童成长力课程评价的重点在于发现与肯定儿童存在的潜能,在发现儿童闪光点的基础上,促使儿童大胆想象与创造,在此基础上促使儿童在课程实施中更加主动与积极,进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只要能够积极参加到课程中,完成相关的任务,则肯定有收获;第二个原则是过程性原则,这也是表现性评价渗透于儿童成长力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点。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评价内容要集中在儿童活动中的情绪、参与程度以及投入程度等方面的表现。最后一个原则是差异性原则,主要是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评价,这样才能让表现性评价更加合理与客观。
  (三)评价方式与主体多元化
  教师是评价中的主体,在儿童成长力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使用多样化与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的微笑、点头以及手势等,都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信心与鼓励。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参与的一个活动肯定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实施之后,一小段的肯定评价语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结束语
  儿童成长力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促使儿童在学习阶段中获得全面成长,提升其综合能力。在儿童成长力课程的实施中渗透表现性评价方式,需要先确定评价取向,在使用过程中遵循评价原则,然后再选用合适的评价方式,将表现性评价贯穿于儿童成长力课程实施全過程中。
  参考文献:
  [1]赖红云.综合实践活动呼唤表现性评价[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46).
  [2]刘艳,王璟.以表现性评价促进小学生品格成长[J].教育科学论坛,2016(23):58-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