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想象联想让诗歌散文教学更优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诗歌散文都是属于文辞凝练,意蕴深厚的文学形式,在诗歌散文解读中少不了想象和联想的思维,文章从想象和联想在诗歌散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想象联想在诗歌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两方面,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中的课堂实例来探讨。
  关键词:想象联想;诗歌散文;教学
  一、想象联想在诗歌散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生活图景和人生情境的舞台化过程。无论文学家采用何种语言型构方式和表现手法,从生活到文学的转换过程中,都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解读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而诗歌和散文作为文学样式,其典型的特点是语言凝练却意蕴深厚,在解读诗歌散文作品时,尤其需要有想象和联想的思维。作者在创作诗歌散文时,对客观事物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创作出审美形象,这是创作思维。从而我们在解读作品时需要有读者思维,读者思维就是创作的逆思维,是通过诗歌散文中的形象语言,运用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来还原生活图景和人生情境,如临其境,这样才能真正去理解诗歌散文内容,才能真正去读懂诗歌散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借助想象和联想,更好的理解诗歌中意象和情感。例如,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如果不通过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切身体会那皓月当空、一片纯净之中,一个人面对大自然时的那种顿觉渺小之感,就很难理解在面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一幅宏阔幽远的春江花月图时,作者思维一下子转换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时空变换、人生易逝的思考中。
  借助想象和联想,可以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情感主旨。例如,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作者笔下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丽人。”为何如此美丽动人?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呈现画面,身临其境,不难体会在这样宁静的月夜下作者美好而宁静的心境,便不难理解这样的荷叶荷花都是作者境由心生,将情和景融为了一体。
  二、想象联想在诗歌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解读诗歌散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1.用情朗读,用心感悟,展开想象和联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学习方式尤其适用诗歌和散文的学习。我们的母语汉语本身音乐性就很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诗歌语言本身就有它的韵律,而且在一首诗歌中随着它自身的韵律转换体现着诗歌内容情感的转换,所以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进而才能自然地感受到诗歌的思想情感美。散文同诗歌一样具有画面美和意境美,通过对散文的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和联想,自然能理顺散文的结构,进而体会到散文中流动的情思。对诗文进行反复朗读可以激发想象和联想,但要达到好的朗读效果,还需要教师适时的朗读指导。
  (1)教师亲身示范朗读。在学习每一篇诗文前,老师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相较于让学生听朗读磁带或者看朗读视频,我认为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读更能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好的音乐本身就具有引发人的情思的作用,一首好的背景音乐应该是与朗读的诗文风格契合的。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诗文,学生更容易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冥想状态,全身心沉浸在诗文营造的情境之中,脑海中呈现画面,获得对诗文的体悟和审美感受。
  (3)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不同诗文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激发朗读兴趣,激发联想思维。朗读的形式可以是齐读、单个学生读、分组分层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男女生对读,多人交替读,等等。
  2.品味诗文情境,分解图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再现画面
  许多优秀的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本身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如果能将这些优美的画面以绘画似的笔调用文字再现,再加以深情朗读,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直至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曾在教授《故都的秋》时进行过成功的尝试。播放背景音乐《雨的印记》,然后朗读我事先准备的对“秋晨院落”这副图景的分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请大家闭上眼睛,随着音乐的旋律,自由的想象秋天。
  第一步:勾勒画面。小小的院落,随意放着的一碗浓茶。天空、驯鸽、牵牛花、枯草、槐树,从树叶中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第二步:染上色彩。碧绿的天色,白色的驯鸽,牵牛花的蓝朵,微黄的枯草。让画面更丰富更有层次……
  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淡淡的茶香飘过,天空中驯鸽划过的弧线,槐树底一丝一丝跳跃的日光,牵牛花在轻风中轻轻地摇曳……
  然后继续引导学生由想象文中的秋天图画转入到想象自己印象中的秋天,唤醒自我生活体验,寻找灵感进行自我创作。
  课后,学生反馈,从未有过如此奇妙的体验,能够将文字想象而生发成如此美妙的画面。也因此明白了用文字对一副优美的图景进行描绘的时候要形象清晰(勾勒)、色彩分明(上色),还要有动静结合(动起来)。
  诗歌的语言更为凝练,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诗境,教师可以对诗歌进行散文化再创作的示范。例如在引导学生想象《春江花月夜》的前八句写景文字时,提前做了诗歌语言的散文化的示范:
  江面广阔无垠,春潮涨起,广阔的江面似乎与大海连在了一起。夜幕慢慢地降临,笼罩了整个大地,这时,一轮明月在江与海的连接处,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腾起的水气如烟似雾,如薄薄的蝉翼轻纱,久久不能散去。月光随着江波缓缓流动,轻洒着银辉,将整个春江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江流弯弯曲曲绕过开满花草的原野,月色洒泻在江边的花树上,就像撒上了一层洁白晶莹的雪珠。天降流霜,却与这皎洁的月光融成一片,不见飞动,洲上的白沙和月色也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无从分辨。此时此刻,月如鲜花,芬芳四溢;月又如醇酒,令人陶醉,令人无限遐思……
  学生受到示范启发,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境,顺利完成了其余诗句的散文化个性化创作。
  总之,诗歌散文教学中,想法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不但能更好更深入的阅读理解诗歌散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运好.文学鉴赏与批评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2]伍為民.浅谈想象和联想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语文,2010(21):92-94.
  [3]吴桐洲.浅议联想想象法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51.
  作者简介:刘美华(198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省株洲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2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