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早稻—秋莴苣—春莴苣1年3熟高效种植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介绍了早稻—秋莴苣—春莴苣1年3熟高效种植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及种植效益,为进一步推广该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早稻;莴苣;高效栽培;种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1;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5-0043-02
  早稻—秋莴苣—春莴苣1年3熟高效种植模式是利用早稻收获过后栽培2季莴苣的特点,合理安排茬口的一种露地高效栽培种植模式。主要集中在湖北省仙桃市沔城镇,面积达230hm2,目前已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良好态势,效益较为稳定。具体安排为:3月底至4月初播种育苗或4月底5月初直播水稻,7月底至8月初收获;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种育苗秋莴笋,10—11月采收;9—10月播种育苗春莴笋,翌年3月中旬至5月采收。该模式属于水旱连作的方式,可以解决长期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失衡,减轻因连作造成的病害加重现象、减轻田间杂草的危害,提高土壤生产力。本文介绍了该模式的栽培技术要点,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早稻栽培要点
  1.1 品种选择 以选用优质早熟、抗倒性强、米质优、产量高,生育期在100~110d的品种为宜,如两优287、两优76等。
  1.2 选地整地 以选择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地势较高、排灌方便、水电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块种植为宜。早稻生育期短,一定要施足底肥,一般施用量为有机肥1.5t/hm2+复合肥450kg/hm2+锌肥22.5kg/hm2。深翻入土,精细整地,做到田平、泥融,整好田后,沉泥24h以上。
  1.3 浸种催芽 浸种精选种子,做到无空壳、无枝梗。采用线菌清等药剂浸种,防止恶苗病。浸种时间8~10h,浸种后将种子沥出,摊晾,去除多余水分,晾干后上窝催芽,控制温度在35~38℃。若温度过高要翻堆,过低则要采取措施提高种堆温度,一旦发现种子发干,用温水浸泡增加水分。大约2~3d后,种子开始粉嘴,当芽长到2~5mm即可。播种前,把催好芽的谷种摊开在常温下炼芽3~6h后播种。
  1.4 播种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可采用大田直播的方式播种。根据天气预报,选择3d以上的晴好天气播种。早稻直播从4月20日至5月5日均可,用种量为30kg/hm2左右。采取分厢定量播种,均匀撒播。播种前3d应进行浸种催芽。
  1.5 田间管理 (1)化学除草。播种次日将田水放干,用化学除草剂直播净675~900g/hm2(或直播宝450~525g/hm2)对水600kg/hm2细点喷雾厢面。喷雾前将田水放干,喷雾后1~2d再上浅水(3cm左右)。(2)追肥。早稻直播田块一般不追肥,特别差的田块在4~5叶期追施尿素45~60kg/hm2。以后一般不追肥,以免后期氮肥过重引起倒伏。(3)管水、晒田。播种后3d放水露田,4叶期紧泥,6叶前以浅水管理为主,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在5月下旬根据苗情和天气预报重晒田,此次晒田是防止直播倒伏的关键措施。早稻收获期一般在7月底至8月上旬,产量可达8250kg/hm2以上。
  2 秋莴苣栽培要点
  2.1 品种选择 以选用质好、耐热好的红皮莴苣为宜,如四川产的红太阳、红贵妃等品种。
  2.2 播种、育苗 莴笋宜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进行栽培,育苗视前作收获时间而定。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土作苗床,移栽需450m2/hm2的标准安排苗床面积,苗床面积宜大不宜小,用种量600g/hm2。播种前,对苗床深翻烤晒过白,并施入充分腐熟的人畜粪浇翻入土,整细耙平。可开1.5m厢宽(包沟),床面整平待播。
  2.3 种子处理 莴苣是低温作物,若种子高于20℃则不能正常出芽。早秋播种必须低温催芽,将莴苣种子用水浸泡4h后捞起滤水后,用透气纱网布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层低温催芽,48h后即可破胸;也可采用井中催芽,把莴苣种子浸泡4h后滤干,用透气纱布包好,包上保鲜膜,放在吊篮中吊在井中,吊篮距井面50cm处,24h即可破胸。当有70%以上种子发芽后即可播种。
  2.4 精细播种 秋莴苣在7月25日至9月5日均可播种,若播种太早,由于高温影响生长、早薹产量低;若播种太迟,由于后期霜冻,影响生长和品质。将催过芽的种子和细土混和,均匀撒在厢面上,然后用喷管将床面雾水喷足,再覆盖遮阳网,5~7d即可出芽。出芽后及时揭去遮阳网,当幼苗出现2~3片真叶时应及时匀苗,株行距约3.3cm左右,苗期追肥提苗2~3次。苗龄20~25d,达到苗壮、无病、无虫移栽。
  2.5 定植 要做到精耕细作,大田移栽前施有机肥1.5t/hm2+复合肥600kg/hm2+碳铵375kg/hm2,深翻入土。整田收沟平厢后,放置3~4d即可移栽。大田3沟要求沟沟相通,以利于排水,防止暴雨造成渍水。秋莴笋的定植期一般在8月25日左右,选择根系旺盛,未拨节的壮苗带土定植。栽植密度在7.5万~9.0万株/hm2,株行距30cm左右,一般采用干田移栽,栽时不露根,不壅心,栽后立即浇定根水,以保证苗子成活。如遇烈日暴晒极端高温天气,可于栽后覆盖遮阳网遮阴保苗,活棵后再揭去。定植后如天气晴朗,需每天浇水,加少量速效性肥料,直至秧苗成活,并及时查苗、补苗。
  2.6 肥水管理 移栽7~10d活棵后,用碳铵450~750kg/hm2冲施,其间可人工除草或用除草剂除草;当叶片由直立转后平展,小封行时,再施碳铵600~750kg/hm2,促使莴苣苗扩大开展度,使肉质茎长粗,肥料越充足,开展度越大茎就越粗;莴苣苗湿润、要经常喷水,保持厢面潮湿,干旱易造成莴苣早薹,影响产量。根据田间生长情况,选用适当的药剂防治霜霉病和虫害,及时锄草松土。大田生长70d左右后,莴苣开始长高起薹时即可收获。秋莴苣产量可达37500kg/hm2以上。
  3 春莴苣栽培要点
  春莴苣于10月1—20日均可播种育苗,一般采用催芽播种方法,苗龄20~30d左右。品种可选用红皮优质莴苣,如中国红、红景天等品种。育苗与秋莴苣基本相同。春莴苣应保证5片叶左右越冬,越冬期除了在幼苗成活后施1次追肥外,一般不再澆水施肥,而需要中耕蹲苗,并进行清沟培土工作。开春后,在苗开始返青时,要及时追肥和中耕。当茎部开始膨大时施1次重肥,用量为碳铵450kg/hm2,此后再施追肥2~3次,每次用量为碳铵450kg/hm2,间隔20d追施1次。并配合施速效钾肥。在膨大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但田间不能积水。“春节”过后,天气转暖,杂草也快速生长,此时应及时做好防病除草工作。另外,雨水也相应增多,管理上一定要保证3沟通畅,做到雨住田干。春莴苣一般在次年3月底至4月上中旬收获,产量可达67500kg/hm2以上。   4 病虫害防治
  4.1 早稻 早稻的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和1代二化螟等,要做到早防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1)肥水管理。做好结扎晒田,灌溉上做到浅水勤灌;追肥时应注意控氮增钾,避免过量偏施氮肥。(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4%井冈霉素A水剂225~315mL/hm2、或2.5%100億活芽孢/mL井冈·枯芽菌水剂200~300mL/hm2、或12.5%井冈·蜡芽菌水剂450~750g/hm2,如使用手动或电动喷雾器,对水450~675kg/hm2喷雾防治;使用机动喷雾器对水150~300kg/hm2喷雾防治。1代二化螟的防治方法:(1)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成虫,安装二化螟性诱剂(诱芯+捕虫器)75套/hm2。(2)药剂防治:选择在盛发初期用药,每hm2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悬浮剂150mL、或40%氯虫·噻虫嗪(福戈)水分散粒剂150g、34%乙多·甲氧虫(斯品诺)悬浮剂300~360g,如使用手动或电动喷雾器对水450~675kg/hm2喷雾防治,使用机动喷雾器对水150~300kg/hm2喷雾防治。
  4.2 莴苣 莴苣的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蚜虫等。病害以防为主,防治方法如下:(1)加强田间管理。雨后注意清沟排浸,及时清除下部老病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同时注意农事操作卫生,防止人为传播病菌。(2)发病前施药进行预防保护。用75%百菌清或80%代森锰锌、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均匀喷雾。(3)发病初期施药防治。防治霜霉病,可用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0~800倍液。防治灰霉病和菌核病,可用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或5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根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间隔7~10d施1次药,连续2~3次。蚜虫可用5%啶虫咪或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5 效益分析
  早稻—莴苣—莴苣1年3熟高效栽培种植模式,早稻、秋莴苣和春莴苣的产量分别达8250kg/hm2、37500kg/hm2和67500kg/hm2。根据201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120元/50kg和春秋季莴苣市场价格计算,早稻产值1.98万元/hm2;头茬莴苣(秋莴苣)产值6.0万~6.75万元/hm2;二茬(春莴苣)产值8.25万~9.0万元/hm2;总产值16.23万~17.73万元/hm2,扣除种子、农药、化肥、机器和人工等成本,利润13.68万~15.18万元/hm2。由此可以看出,该种植模式效益较稳定,好的年份莴苣价格倍增,效益更加可观。
  参考文献
  [1]吴兴明.莴苣—早稻再生稻—莴苣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01(S1):40,69.
  [2]罗奕聘.早稻—西瓜—莴苣三熟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03):16-17.
  [3]王冬梅.早稻-再生稻-莴苣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02):51-52.
  [4]李世峰,刘蓉蓉,刘伯芹,等.番茄-水稻-莴苣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85-86.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5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