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核心素养概念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处于高三历史一、二轮复习中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学科素养的影响,从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有的学生会因为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历史复习阶段,历史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共同培养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二轮复习
一、核心素养与学生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各个领域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已经逐渐成为新一代学生具备的必要因素。各所高中,核心素养已经融入每一门学科之中,只有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才能成长为对国家发展有益的建设型人才。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其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是一种特别的考验,虽然这一概念已经逐渐在各个学科中体现出来,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历史学科中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中要能够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将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培养起来。
全国卷的考试标准与考试侧重点已经不同以往,它更倾向于测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地将重要知识点背诵下来并不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可以选取最近五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些题目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全国卷中所考查的知识与教材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并不完全吻合,试卷之中的“材料”和教材的知识需要经过转化才能联系在一起,实现这种转化必不可少的就是学生的思维。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转化思维,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科素养对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对来说,高中历史学科中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更像是一种测量教学质量的标准,用它检验教师和学生是否完成所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评价标准在全国卷中也有所体现。除此之外,历史核心素养还能时刻督促教师和学生,避免出现设定目标过大、教学结构混乱的现象。
二、高中历史二轮复习面临的困境
“核心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因素,其中涉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这些因素会在高中历史学习的各个过程中体现出来。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因材施教。高考之前,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一轮复习时,应重点抓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解题基本能力的体现。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对史料的了解、对历史故事的掌握以及价值观素养的形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点任务。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之后,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将之前各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连贯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套完整的解题体系,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时空观念上来说,二轮复习要比一轮复习更具有紧密性,它将原本比较零散的历史知识按照特定的时间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相比较来说,二轮复习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很多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习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相对学习新鲜知识的过程来说,二轮复习的过程经常会让学生乏味,很多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兴致勃勃、激情满满,但是当他们步入二轮复习时就会失去学习的激情,甚至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发生转变。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二轮复习中所学习的知识都是之前学习过的,他们对其无法产生新鲜感,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热情,不仅如此,二轮复习的内容难度要更大一些,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学生遇到难题无法解决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产生暴躁的情绪。针对以上情况,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阶段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在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原本学生的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学会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与策略
历史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在所有学科中,历史学科是最不可替代的,该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开展历史学科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不单单是为学生灌输历史知识,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很多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历史基础知识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可见,这种教学方法是极其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将历史核心素养与历史复习合二为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复习速率和质量。
(一)借时空概念分析提高复习质量
历史新课标改革之后,历史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因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轴发展的,所以学生在对历史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的同时,自然就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概念。所谓的空间概念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历史空间进行思考,通过思考学生会形成立体的观念。时空概念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对提升學生历史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复习时,可以将一些比较零碎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时间发展顺序进行排列,引导学生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有规律的知识系统,也可以建立一个 与这些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时间轴,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十分有帮助。
(二)借助史料实证分析提高复习质量
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借助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高中歷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史料实证对教科书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所谓史料实证就是对历史事件加以解释和分析的历史资料,学生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对所要学习的历史事件和知识有所掌握。如果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史料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那则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能力对学生复习质量的提升都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因如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史料,对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从而提升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时,可以从网络上寻找一些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辅助资料对战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例如,可以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引导学生对这个相关的小例子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斯大林模式有所了解,之后再学习教材中所要讲述的重点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一些。
(三)借助历史理解思考提高复习质量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观,高中历史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理解,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每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中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含义,学生在正常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不会对所接触到的所有历史事件都进行反思,所以,当学生步入复习阶段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就要针对学生思考理解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列举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对所列举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分析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高中历史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课进行复习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适当的案例,例如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改革开放对经济带来的影响等内容都会使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国情有所了解。学生在了解相关的内容之后,会对对外开放政策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树立正确的观念。
历史上所发生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在固定的时间轴线上,事件与事件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所以,在对历史课程进行复习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复习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材料进行思考,让学生知道所要复习的重点知识和内容。在这个复习的阶段中,学生能够理性地分析各个历史事件,通过分析不同的历史事件,学生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所存在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基本的历史素养也会逐渐形成。
在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策略不仅只有上面所论述的几种,教师还可以在复习阶段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复习质量;也可以将相关历史事件中的辩证关系作为复习教学的主要线索。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重视小组讨论教学,在复习时如果遇到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问题,历史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在与别人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开放,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重要性对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重视该阶段的教学。历史教师一定要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将历史核心素养与高考复习相结合,将零散的知识形成固定的体系,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也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历史态度的培养,将历史素养融入复习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陈丽玉.利用问题探究和思维导图构建高三历史复习的高效课堂[J].课堂创新,2017(3).
[2]陈洪以.借有形之图引五星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2).
[3]陆战军.“借题发挥”翻开高中历史复习的新篇章[J].中学课程资源,2016(2).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6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