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群体必将成长为推进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有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既可帮助乡村建设,也可使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基于这一认知,首先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与意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8-0154-03
  引言
   当代社会的产业分工越发复杂,依据自身特点准确嵌入社会体系,是促进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应与社会建设保持统一。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的伦理关怀与义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嵌入到社会中。鉴于此,高校应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与意义
   1“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多部委,于1997年推动开展的乡村建设工程。其中“三下乡”是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以及卫生下乡[1]。该活动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下乡活动带动乡村建设。“三下乡”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实践活动与长期建设两个部分。通过短期的实践活动,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将得到挖掘,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也可得到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需求与责任感将相互对接,从而实现乡村建设的长期发展。其二,是由城市向乡村输出资源。城市地区集中了社会中的主要资源,因此城市有责任向乡村地区提供资源输出。其三,是以服务带动宣传。乡村地區的信息传播较为闭塞,党的政策难以在乡村地区得到有效宣传,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层宣传工作将获得带动。
   2“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意义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乡村地区的文化与科技水平都将得到提升,城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当前,我国农业人口约为5.9亿,推进乡村地区的整体建设,将使我国社会结构得到优化。其次,是提升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使社会建设中的短板得以全面呈现。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可近距离感受到推进社会建设的迫切性。经过有效引导,社会各界的工作方向将逐渐统一,社会凝聚力可进一步加强。再有,是带动精神文明建设。“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乡村地区精神文明的带动,二是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建设意愿。由此可见,此类活动不仅惠及乡村地区,也会对城市居民带来正面影响。
  二、制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主要因素
   1生活阅历不足带来的影响
   生活阅历不足,会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责任感来自于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而人生阅历的积累是正确认知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是由众多亚群体组建的共生体系,在该体系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真实、全面的社会面貌难以得到准确描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普遍不足,家庭与校园是其主要生活场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大学生群体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认识我国社会,其个人发展也无法与社会建设相对接。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往往较为片面。部分学生对于社会建设盲目乐观。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极端反应。另一部分学生则过于关注社会建设中的负面问题。但对于社会负面问题的观察,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未将人生规划与社会建设相对接。
   2认知视角单一带来的影响
   社会是复杂的共生体,若要全面理解社会必须以更加多元的视角对其进行观察。但大学生的认知视角普遍较为单一,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传统教学体系过于强调标准答案。在长期背诵标准答案并接受考核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非对即错的是非观。受此影响,部分学生难以接纳不同意见,对于不认可的社会问题,也难以用发展视角进行观察。其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范围较为狭窄,多数学生出生并成长在城镇地区。我国社会中,城镇地区与乡村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在城镇地区长期生活的居民常常无法适应乡村地区的文化观念。受到认知视角单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同理心普遍不足。在遇到社会问题时通常会以批判、远离等方式进行处理,其社会责任感难以得到培养。
   3公民意识淡薄带来的影响
   社会个体生存于社会中,因此社会个体应与社会确立关系定位。但社会规模极为庞大,过于多元的关系定位将使社会运行效率大幅降低。公民意识是受到普遍认同的关系定位,该意识强调,社会个体是社会的主宰者,其会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因此社会个体也应为社会建设提供帮助。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感可被视为公民意识的内核,只有将社会视为自身生活的载体,才可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疏远,个人主义倾向得到更多认可。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信息影响,其生活方式也更加独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公民意识难以得到培养,并会逐渐产生脱离社会的价值取向。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
   4思政教育僵化带来的影响
   国家是社会的组织形式,热爱自己的祖国并愿意为之付出,应被视为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基于这一认知,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被视为激发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手段。但在现实环境下,我们部分高校的爱国教育存在形式僵化、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学工具落后以及教学观念陈旧这两方面因素。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已对我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重要影响。但我国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并未建设网络化的信息传输渠道,这一设计与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严重不符,教学有效性也将因此受到影响。再有,部分高校教师过于强调思政教育的严肃性,以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内,学生的参与意愿将受到影响,教学效率也难以提高。    5责任意识不强带来的影响
   社会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反向视角观察,责任意识应被视为社会责任感的载体[2]。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不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少子化政策实施后,我国家庭对于子女的照顾过于细致,以致青年群体并未养成为家庭付出的良好意识。通常认为,家庭教育会对学生带来终身影响,过于周全的物质供给,将对学生的承担意识带来负面影响。其次,我国的教育体系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至“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会将文化课学习视为学习生涯的主要目标。将这样的思维习惯延伸至社会生活中,其关注视角将定位于个人职业发展,而社会责任感难以得到培养。
  三、依托“三下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路径1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学生准确认识社会,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因此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以发展视角分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将使自身与社会的定位更加明确,社会的发展也将与个人发展紧密对接。当遇到社会问题时,具备丰富阅历的学生通常会首先探究问题的改进路径。这一思维方式,可被视为社会责任感的内在体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引导学生直面社会问题,其中的服务工作,会使学生寻找到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可邀请学生在接受服务的地区短期居住。在与当代居民的接触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其与当地居民的观念及禀赋并无过多差异。而导致二者生活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距。之后,管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并提出类似于“你愿如何参与?”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人类内心的合作意识将被转化为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学生的认知视角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为学生展现多维度的社会发展场景。其中包括乡村社会的落后面貌,政府提供的巨大帮助,自身工作与社会建设目标对接后产生的正面影响等。通过深入观察,学生的思维习惯可得到改变,非对即错的观念也将逐渐得到调整。同时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接触到更为多元的文化观念。其中会包括乡村居民的乡土文化,政府部门的平衡管理,以及活动参与者的多元诉求。通过管理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认知视角将得以扩展。
   例如,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就乡村及社会问题开展探讨。以这一形式为载体,学生将了解到更为多元的认知视角,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将得到丰富。同时学生提出的主观意见,也将获得多角度回馈,自身的不足及认知视角的单一性将得以呈现。总之,通过多角度探讨,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得到提高。或者教师可组织学生拜访乡村居民家庭,此类活动也可使学生收获良多。
   3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观察到城乡差距对于自身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激发。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在同一社会,乡村居民的落后生活将使社会整体发展受到影响。首先,我国乡村居民接近5.9亿,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为乡村居民提供优质教育,可使我国社会获得更多优质人才。其次,乡村社会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通过提升乡村居民们的经济收入,我国内需市场将大幅扩充,城市经济也将因此受益。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将这部分知识介绍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建设的整体性。之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公民意识。例如,教师可将社会整体发展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相对接,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或者教师可将当代乡村社会与旧中国生活相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可理解到社会进步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之,公民意识的核心关切,在于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观察乡村生活,学生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准确认识。
   4借助“三下鄉”社会实践活动坚定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扶贫决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激励[3]。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是党和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这一承诺充分体现出,我国解决社会负面问题的巨大决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高效工作。推进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夙愿,而推进社会发展是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但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政府部门难以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社会各界必须形成合力。
   由此可见,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子将融入社会建设体系,并与国家目标达成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收获的成果,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各地区的资源将集中到关键环节,资源利用效率可得到提升。我国乡村地区的可耕地面积极少,人均所占有的生产要素不足以维持高品质生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调配机制,社会贫困问题可得到优先解决,贫富差距将进一步缩小。总之,在政府带领下收获的劳动成果,可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价值,其爱国情怀将得到激励。
   5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载体。在激励责任意识的过程中,管理教师应借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责任明确的工作项目。例如,在开展卫生下乡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教师可为学生设定卫生责任区。学生应依照统一标准,落实卫生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得到锻炼。之后,教师可针对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评比,进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而表现良好的环节将得到表扬,学生的责任意识将得到强化。
   责任意识的培养,需要将责任与奖惩制度相对接,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与后果[4]。同时教师在评比的过程中,应保持客观性与全面性,从而使评比结果得到学生信服。以此为基础,学生将获得正面引导,其责任意识可逐渐增强。最后,教师应将责任意识引申至社会责任意识,并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結束语
   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高校应首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从而使学生更为准确、客观地认识社会。同时,教师也应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角,以引导其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其次,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爱国情怀将得到激励,其与社会的对接将更为紧密。最后,教师应将责任意识融入社会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季翔.论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6(7):131—132.
  [2]简添,李健,张峻瑜,钟娜,黎泽波,余洽强,向卓,陈介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45—246.
  [3]秦晓梁,李雨泽,王庆,廖允成.农学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7(3):83—87.
  [4]钟先锋,江志彬,胡伟君,张瑾,黄桂东.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教活动的开展和思考——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7):282—284.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CHEN Hui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angsha 410205,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will surely grow into the backbone of promoting social construction.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an help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articipants. Based on this cognition, this paper will first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lso propose a specific strategy based on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triple services into rural areas”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training path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7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