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和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思辨性、激发课内外阅读兴趣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要有针对性地指导相关方法,如写人叙事类文章可使用合并要素法、整合段意法、突出要点法、摘抄句子法、题目反思法等;写景状物类课文可使用中心辐射法等。
【关键词】小学中高段学生 语言能力 阅读方法
一、小学中高段学生阅读目标要求
随着学习年段的增长,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概括,对小学中高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和提高语言概括能力也是训练的一大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阅读目标,要求我们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其中:第三学段阅读目标要求: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提高学生的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具备了概括能力,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抓住文章的重点,才会学有所获。具备了较强的概括能力,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写人叙事类课文
1.合并要素法
记叙文的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情节性强的课文尤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要素,再用适当的衔接性语言串联起来,就是形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孔明借箭》一课,全文以“借箭”为线索,按照起因“为什么借箭”——经过“怎样去借箭”——结果“借着箭没有”的思路展开故事的情节。“为什么借箭”,这是故事的起因。文中写周瑜对诸葛亮的才干心怀妒忌,故而要他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已心中有数,以大局为重,立下了军令状。“怎样去借箭”,这是故事的经过。先略写诸葛亮为借箭做的准备:他深知鲁肃的为人处世,因而向前来探听情况的鲁肃借了船只、军士等物,并请鲁肃对周瑜保密。后详写诸葛亮妙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全过程:“借着箭没有”,这是故事的结果。先写诸葛亮告诉鲁肃“已得十万余箭”,鲁肃听他一番关于庸才的谈论之后表示拜服;再写他如期如数交箭后,周瑜的神态和语言,那“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表现出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服的心境。最后,将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语言整合就可以轻松概括出全文内容。
2.合并段意法
首先用精简的句子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把每段大意整合起来,加以概括,适当的增加或删减,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新鲜出炉啦。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给孩子讲清不能简单地把几个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可以了,在合并时要注意加人恰当的过渡语,这样才能通顺连贯。还要看看哪些段意不重要,把不重要的说简略些,有些还可以舍去不要,这样才能简洁明了。
对于自然段较少的课文,可以先概括每个自然段段意,再整合自然段段意。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概括主要内容之前,先让学生概括出段意:第一段交待这次战斗的目的。第二段写我们连队的潜伏情况。第三段写邱少云牺牲的经过。第四段写在邱少云精神鼓舞下,战斗迅速取胜。教师再让孩子们根据详略来进行选择,再适当增加一些衔接性的语言,最后概括主要内容为:我们连接受了拔掉391高地的潜伏任务,敌人使用燃烧弹,为了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故事。
3.突出要点法
有的文章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围绕主人公写了好几件事,但每件事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只有一两件是主要的,其余的是次要的。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第一部分讲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部分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讲雨来掩护区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讲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第五部分讲芦花村的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了。第六部分讲雨来并没有死。在引导孩子们概括出每个部分的主要事情之后,再辨别出详略安排和判断出凸显人物性格的主要事情,就可以概括为:课文讲的是少年雨来,聪明勇敢,游泳本领高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
4.摘抄句子法
有的文章中有明显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其实已经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老舍的《猫》,第一段第一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第四段第一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摘抄整理后就可以概括为:这篇课文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5.题目反思法
有的文章题目简练的概括出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如《唐玄奘西行取经》《虎门销烟》《杨子荣借题发挥》等。这样的文章可以直接概括出谁做什么,即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直接就题目提问,围绕课文发散出去再收回就可以概括出主要内容了。如《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初读课文后问:“课文主要写了谁?”“写了他的什么事?”“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精神?”那么,在轻松回答中就概括出了文章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记叙了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表现了郑成功的爱国精神。这样的文章占一定比例,还可以让孩子归类总结,举一反三。
当然,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小标题概括法,如《小英雄雨来》等课文就较为适用。
三、寫景状物类课文——中心辐射法
写景状物是指写文章的一种手法,文章有些是描写自然现象(如风、雨、雪)、地理环境(如森林、高山)、名胜古迹(如故宫、大雁塔)的,我们称作写景类文章;有些是描述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我们称作状物类文章。写景状物类文章多为散文或说明文,无论体裁是什么,都有描写的中心。围绕中心可以辐射状的提出三大问题:主要写的是什么景物?这种景物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写或怎样写的? 写景类文章如《桂林山水》,三大问题的答案分别是: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秀、险;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当问题在答案揭晓之后,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桂林山水》一文按总分总的顺序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状物类文章如《西风胡杨》,也是让学生们从这三方面去概括主要内容的。这篇课文讲在恶劣的沙漠中坚强挺立的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
当然,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让孩子们一起探讨了各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之后,还要多鼓励他们自己去不同的文章中运用,甚至去发现和总结更多更好的方法。还要让他们懂得有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文章,同理,同一篇文章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概括。
四、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作用
1.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个孩子都要掌握的能力。语言学家总结得出:从语言的形式来看,听和说是口语,读和写是书面表达。口语是通过书面语而起作用,书面语是口语的文字记录。通过对提高孩子概括能力的培养,还能直接或者间接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表达的简洁性和明确性。
2.能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
由于许多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过程依赖于一步一步的阅读与思考,那么在遇到同类文章,孩子们就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比如读到一篇文章的题目课题,就可能去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题目给予了一些什么信息?读到一些重要句子的时候,可能会思考:这个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久之,就会养成多读多思的好习惯。
3.提高写作的条理性和思辨性
随着概括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注意表达得更有的条理性,同时语言也会进行一定的推敲之后再写下来,就具有较高的思辨性。如写景的规范性题目《校园一角》,按写景状物类文章的中心辐射法,有的孩子就会首先列出提纲,按总分总的顺序写学校的教学楼,教学楼的特点是高大、整洁、时尚,详写的是其中的整洁。这样文章就会写得结构合理,详略得当。
4.激发课内外阅读兴趣
“授之以渔”之后,孩子们在大量的文本阅读中掌握了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好的阅读方法,尤其掌握了如何读懂文本,概括文本。潜移默化中,阅读兴趣也慢慢的培养起来。
鲁宾斯坦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建立在强大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上的,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坚持不懈,并且由课内到课外,都要进行不断地培养和训练,让孩子们体会到概括的乐趣,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汪國女.浅谈中年段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8,(19):51.
[2]周洪杰.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四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8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