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为将先教后学与主动学习相结合,讲授-内化-讨论有序进行,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较好地起到了激发思政课堂活力的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045-01
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式扩张、短小精悍的信息更容易吸人眼球,随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和效率不断提升、搜索信息的渠道与方式不断升级,基于教师讲授模式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课在信息化时代面临新的考验:学生受短平快信息的刺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心度和参与度不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习方法,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性和高效率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和学习主体地位,对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和教学理念
2014年春,上海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这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行为主义等理论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即先教后学,合作探究,把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达到系统高效和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双重效果。
所谓先教后学,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教学的重难点知识,教师讲授精讲留白,充分而不过分引导;所谓先学后教,是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分课堂,即是把两种课堂形态结合在一起,强调先教后学,也强调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讲授相应知识的框架和重难点后,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充分结合起来。对分课堂在老师讲授知识框架和重难点之后,鼓励学生课后消化吸收再进行隔堂讨论,使得知识内化于学生,学生作为主体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案例等教学素材进行有效课堂讨论与知识输出,也就形成了“讲授-内化-讨论”三个环节的有效结合。讲授是一种高效的知识学习过程,内化是激发主动学习的关键过程,高效的课堂讨论是知识具体化和展开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内涵的过程,三者有序结合推动知识有效传播。
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流程:
课堂讲授(第一堂课教师讲授知识原理、框架和重难点)→课后消化吸收(学生课后独立个性化学习)→课堂讨论(通常为隔堂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评估教学效果(教师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二、当前思政课堂存在的困境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存在的主要困境有三方面:
1.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存在困境。
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宣传性过强,教材语言缺少亲和力;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副课”,其重要性不如专业课强的观点也普遍存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学习的功利性也更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育课程,其学习效果并不像专业技能课一样能立竿见影取得实践效果,因而学习的兴趣不大。
2.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存在困境。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场面以及学生学习主体性难以激发的情形,存在一些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情形。
3.教学效果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待加强。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来自于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课堂实践,而平时的课堂实践考核并不一定与当堂的授课内容存在紧密结合的相应关系,所以对于评估学生对当堂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全面和准确,因而加强过程性考核对于准确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堂运用
基于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作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授为例,本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真正领会坚持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同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课堂讲授、课后消化、课堂讨论三个环节有序开展,达到教学目的。
对分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课堂讲授(第一堂课教师讲授知识原理和重难点),这一环节主要是将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案例、情景教学等方法介紹给学生,让学生切身去体会理论的内涵。如理解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一观点时,从一个人的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做推理,一个人生活在地球上,首先在生理层面上,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完全依赖于自然界,假设地球上不再提供粮食,水、清洁的空气人类将无法存活,虽然粮食、水和空气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但是人的存在离不开这些存在,可以推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那么穿衣、住宿、出行所需要的物资是否也是一样依赖于自然界提供原材料?人的存在除了生理层面的需求,还有精神、审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些层面的需求与自然界又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割裂人与自然的联系,把自然界当作于人之外的一个物资世界,当作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可以随意取用的资源库,自然遭受的破坏是不是会反馈到人类身上?这些问题留给学生去独立深入思考和学习,由自身去弄明白这些问题,就不会觉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句口号,是一种外在的任务,而是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所应当如是。
对分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内化吸收,此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课堂中推演的方法,在课后分工合作去搜索更多的资料,找出人类与自然界在不同层面的内在关联,从而推导出人在自然面前所应秉持的态度。这是一个由学生完成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
思政课对分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是隔堂讨论。学生按照预先分好的组,把课后搜集的案例或者相关信息汇总到一起,经过讨论,整合好形成明确的观点进行课堂展示。此时由学生表达出的观点是通过消化整理,内化于己,富有逻辑的展示。学生通过举例证明人类在衣食住行离不开自然界,自然满足人类生理、精神、审美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更有同学在观点中指出自然指导着人类更好地发展,因为人类的很多发明都受到自然界的启发;自然界的存在早于人类的出现且经历千百万年形成生机盎然的生命系统,其中蕴涵着生命成长的智慧,因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本身内在使然,在自然面前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通过深入的讨论和信息的整合,学生从理论的理解上升到情感的认同,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能和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对对分课堂在思政课实践中的评估
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针对解决传统思政课堂存在的困境,因而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应该针对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定性分析,从学生层面上来看,评估的重要维度来自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内化的效果,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明显提升,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主体性;00后学生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探索思政课堂,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认识和情感认同。从教师层面来看,评估的重要维度来自于教师对课堂把控的整体能力的提升程度和教师理论功底的深化程度,对分课堂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担任传统的讲授者的同时承担起课堂组织者,并且需要教师有更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更全面的对教材体系的理解,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的时候应对课堂情况有所预设以及课堂中出现偏差的观点能够进行合理的纠正,所以对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科研素质与教师队伍的成长是有重要意义的。从课程考核层面来看,评估的重要维度来自于过程性考核比重的提升和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学生每一次的参与都将成为该课程对其本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一次考核评价的累积将形成本学期学生过程性考核的主要依据,平时考核的体系更加全面和准确。
对分课堂在思政课堂的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认知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科学出版社,2016(12).
[2]趙莉.对分课堂模式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第4期:56-57.
[3]魏文迪.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四个维度”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6):53-55.
[4]孔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改进[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76-78+82.
作者简介:王佳灵(1987—)女,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
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对分课堂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g201822)的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9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