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路径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入手,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资助、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健全资助体系。加强诚信、感恩教育,将物质帮扶、精神帮扶和素质帮扶相结合,建设励志工程、成长工程、成才工程,建立“五位一体”资助模式,从多个方面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
  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1-011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实现了“应助尽助”,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公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脫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教育要负担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责任,让贫困家庭子女能接受公平、高质量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应做好就业指导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目前,高校已经落实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困补助等多项资助政策,有效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资助工作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1]。
  1  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度大
   由于部分高校面向全国招生,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不同,各地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一定差异。地方行政部门对于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地位和责任意识不到位。一方面,不能确保乡(镇)民政部门盖章的真实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较难鉴定。另一方面,部分民政部门不同意给学生盖章,学生难以拿到贫困证明。经济困难证明的真实性缺失,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很难体现真实信息,导致认定难度大,认定结果不真实。
  1.2  资助力度小,形式单一
   大部分高校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工作的效果不太明显,形式也比较单一,甚至出现了“重资助,轻育人”现象。主要原因有3点。
   第一,资助机构单一,工作人员少,且工作繁重,导致资助育人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第二,学生拿到资助资金后,学校没有约束学生的行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不明显。
   第三,资助育人各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小,没有统筹规划整体的资助育人工作。
  1.3  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物质、精神“双贫”问题
   资助工作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困难,但缺乏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精神帮扶。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中比较节约,且经济拮据与学习压力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自卑感。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都属于无偿性,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重权利而轻义务的心理,个别学生甚至贫困作为“资本”[2]。
  2  关于资助问题的思考
  2.1  资助工作要以准确认定为基础
   要想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就必须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相对科学、翔实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应具有针对性,然后才能开展资助工作。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两个阶段、四位一体”的认定模式,建立了比较真实的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2.2  资助工作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成才帮扶相结合,不仅要保障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资助工作要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使这些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够回报社会,形成良好的品质[3]。
  2.3  资助工作要公平公正公开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必须要保证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资助工作有法可依,操作规范,充分体现公平和公正。因此,高校必须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紧密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涵盖国家和学校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资助工作的制度体系,保证各项制度具有科学性,能够与时俱进。
  3  资助工作路径
  3.1  建立健全资助体系,把握家庭经济情况
   辅导员要深入学生食堂、寝室、课堂,重点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的状态,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对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化“认定”,通过采取“学生申请、材料证明、生活调查、家庭走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结合学生一卡通消费、助学贷款、缴纳学费等情况,详细地掌握每名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判断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为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奠定基础[4]。
  3.2  建立档案库,加强诚信感恩与励志教育
   高校要根据认定结果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以便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详细情况和在校表现,使资助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实现精准资助。结合认定工作,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教育,以资助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全面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着力培养受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5]。
  3.3  将物质帮扶、精神帮扶、素质帮扶相结合
   将物质帮扶、精神帮扶、素质帮扶相结合,联系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每年举办励志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和优秀品质,着力提升就业技能和就业心理素质。通过搭建技能培训、实践创新、就业服务、心理援助等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提高职场竞争力,克服自卑心理,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成长[6-7]。
  参考文献:
  [1]孙媛媛.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4):133-134.
  [2]董志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3):179-181.
  [3]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08-111.
  [4]邓沛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50-51.
  [5]刘金明.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效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7):88-90.
  [6]周玉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8(11):153,152.
  [7]刘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6(36):122-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0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