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文关怀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属性。资助不仅是解困,更承担着育人的功能。高校要坚持以教育为先导,以育人为目标,加强经济关怀、学业关怀、精神关怀等在内的整体关怀,努力构建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帮助其解困。
【关键词】人文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11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054
0 引言
大学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文关怀思想的重要体现,其实质和核心是强调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他们的生产和发展需要,强调从人的自身、人的本质、人类自由解放等方面进行人文关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开导,用恰当的方式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十八大报告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目标。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大多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具有坚忍不拔、艰苦朴素、热情、自信、积极进取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经济拮据使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主要表现为自尊而又自卑,焦虑、抑郁、偏激、偏执、自我封闭等状况。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双重关怀,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维护他们的合理权益,注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塑造健全和完善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1.1 资助形式单一,重物质、轻精神
高校资助工作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校普遍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实施入学“绿色通道”政策,社会各界也纷纷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多渠道的社会资助。但是这些帮扶大部分注重“物质解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关注不够。有些高校教师把资助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以事为中心,没有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工作出发点,人文关怀精神不强,把自己当作管理者、约束者,认为关怀就是提供物质帮助,忽视对情感、心理的关怀;有些社会机构资助方式不当,要求学生当众接受资助或发表感恩演讲;有些企业動机不纯,热衷营造轰动效应,将受助学生的隐私作为卖点,肆意炒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帮助,但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加重心理负担。甚者,这种福利性的资助方式会使受助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使其功利心过强,容易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产生虚荣、攀比的不良心理。不利于受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健康,也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问题。
1.2 对个体需求关怀意识缺失,重群体性特点、轻个体需求差异
由于贫困原因的多样性、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兴趣爱好的复杂性,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的差别等,导致他们在具有群体性特征的同时具有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个体需求。有些学生需要的一个平台来展现自己、证明自己,有些学生需要的老师、同学的鼓励、关心,有些学生需要老师学业上的指导,还有些学生仅仅就是需要经济援助。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差异,只看到了他们所共有的群体性特征,用同一套模式对不同类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施以相同方式的教育和关怀,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更可能使受助者产生抵触情绪,产生距离感,甚至使贫受助者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恶化。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体需求,“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1.3 人文关怀教育机制有待健全,没有形成人文关怀合力
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积极配合。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部门只注重自己分管的工作,有些任课教师认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进行人文关怀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全员缺乏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协调,缺少相互支持和积极配合,大大降低了人文关怀的效果。同时,对受助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开展全过程教育,不是在每个学期初进行集中攻坚就能取得效果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对人文关怀工作抱有功利性,简单地将工作进行事务性化,充当救火队员,有事临时处理、没事无人问津;或者以管理者自居,用强制灌输式或者管束压制式的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将极大削弱人文关怀的效果。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2.1 拓展资助理念,提升就业能力
第一,在完善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发掘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经济援助网络,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实践岗位,为学生创造安全、合理的工作环境,使受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变经济状况,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融入大学生活。第二,要加强信用管理,开展诚信教育,建立受助学生的诚信档案来规范其奖助学金的合理领取和使用,如果发现其违反规定及时停止资助,并对其进行教育。第三,高校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综合素质,变“输血”为“造血”,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2.2 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健全人格
第一,要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抗挫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勇于接受生活的挑战,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发展自己;积极发挥辅导员、学生团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第二,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建立校园心理辅导网络,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三,要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解困机制,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班级、院系、学校三级预警报告机制,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释放消极情绪,减少危机干预的盲点。
2.3 营造人文关怀校园氛围,促进和谐育人
第一,要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开展自我解困。在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重视他们的内心认同,尊重他们在教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自我教育,正确认识困难,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朝气参加学习和实践,让他们在没有思想负担、心情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第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注意保护受助学生的个人隐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主动接近困难学生、关心困难学生、热爱困难学生,构建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指路人。第三,高校要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和隔阂,着力淡化标签,通过榜样的力量、朋辈教育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融合发展。要创新资助手段,淡化资助痕迹,形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的良好氛圍,使受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参考文献】
[1]张文闻.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探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9(2):66-69.
[2]王禄佳.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问题与优化路径[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74-77.
[3]桑海云,强冬梅,咸大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3):109-1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84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