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与作用发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高校也将网络运用到现代教育之中,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结合网络,这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教学革新。在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现代教育改革要求下必须作出的改变。首先明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的相关含义,并分析其重要性,其次论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和作用发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如何解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时的问题,并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 键 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3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动顺应教育改革,按照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革新。而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传统古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建设的进程发展,所以利用网络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时代发展以及学生教育的需要。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的意义与作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方式,从数据库中来寻找学习资料,来创设网上教育的学习环境。将网络平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尝试,能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能更好地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其能够适应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构建的是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依照高校对思想政治的教学计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进行构建的。这不仅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还达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因为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将网络上零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以及对大学生的高吸引力,充分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更因為网络能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生的问题
(一)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态度消极
即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构建网络平台,依然有部分高校不以为然,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没有认识到网络平台对当代大学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只是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旧保持原样,不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革新。这其中也有部分高校原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的原因,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程专业项目,安排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间短少,也没有呼吁高校大学生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缺失。
(二)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容良莠不齐
互联网一方面带给人们生活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由于其中的信息鱼龙混杂,也造成高校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及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时会有不合适的学习资料,学生的思想水平也没有完善,可能无法选择优秀的教育资料。
同时,因为在思想政治网络平台上,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能是跨越地域与时间的,这可能会导致老师权威的缺失和学生敬畏之心的缺失。网络是具有开放性和隐蔽性的,这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例如,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上,没有要求学生实名,就有的学生匿名在教育平台上公开发表一些不符合自己学生身份、不尊重他人与社会的言论,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网络道德法律没有任何概念。这对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参与率低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认可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主动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习活动中的人却不多。许多学生都是抱着完成学校布置任务的目的才登录平台,几乎不参与平台建设。这部分学生就算接受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也不会对自身的学习或者素质有提高作用。他们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像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抱着消极的态度,以一种被逼无奈的情绪去网络思想政治平台上接受教育,知识与价值只是从耳边眼前飘过、划过,这样一来,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目的就完全失去了它本该具有的意义。
除此之外,高校普通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很快得到老师的反馈,但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由于时间性与地域性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极大的可能不会得到及时反馈,就连老师的要求与建议,也可能会被学生忽略。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兴趣越来越低,参与率也会越来越低。
三、解决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时问题的措施
(一)高校树立积极态度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校要加快转变自己的态度,不再消极面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进行实践,真正做出适应时代发展和改革深入的转变。这需要高校首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在努力发展专业课程、积极建设优秀学校、做好专业项目的同时,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摆脱狭小更加开阔,给学生留出合理的、充足的学习思想政治的时间,让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高校要认识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网络技术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且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可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高度节约教育资源,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严格筛选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内容
首先高校的思政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的教学计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编制合理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编制过程中,还应该和学生进行沟通,选取学生容易接受和愿意接受的切入点,再结合网络信息,选取的网络信息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从而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然,这个学习过程不能过分枯燥,在按照教材大纲以及讲课思路编写的基础上,还要联系实际,在其中加入一些实际案例,选取的案例也要尽量贴合学生生活实际,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课堂体验。在编制以及讲授的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方式,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并且要合理搭配这几种形式,多维度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记忆,如此一来,就会让学生对知识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長此以往,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就逐渐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容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内容趣味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呈现内容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一个学习的平台,所以构建时,保证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内容是对学生负责。
在课程结束之后,思想政治的任课教师也需要定期检查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课程内容,时时更新,同时关注学生们发表的话题谈论,对学生们的话题进行监管,并制定处罚措施,防止违反网络道德法律的问题出现。
(三)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参与性
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时,要时刻注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为高校大学生服务的,这需要高校集中优势资源,努力策划学生参与性强的学习活动。选取合适的、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例如,可以进行“你认为宗教信仰给西方社会带来什么影响?”“为什么中国构建的是政治信仰而非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讨论。因为一方面学生对宗教信仰很感兴趣,但是自己本身可能不太了解,借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学习思想政治的机会,可以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可以利用最近发生的重要的事件、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对重要问题的关注度,利用学生对重点热点的敏感性,提升网络教育平台的影响力和时效性。在进行话题的选择时,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点和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讨论的话题。除此之外,可以进行网络投票,投票统计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也可以投票查看学生的思想价值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时,要坚持“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原则,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有效结合,任课教师可以在话题讨论中进行维护,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在学生学习结束之后,也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需要全面并且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上的效果。
还需要注意的是,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跟随时代发展作出的改变,所以课程的选择、讨论话题的选择等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要求,立足于现代科技的进步,随时进行更换,不能一成不变。
四、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是信息时代,在新时代中学习必须仅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所以,综合看来,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将信息技术和高校结合在一起,促进高校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是大势所趋、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周政龙,龙郁华,樊泽慧.关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8(1):60-64.
[2]张阿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J].高教论坛,2016(10):68.
[3]王晨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0):10-13.
[4]徐俊.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