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合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庄小凡
[摘 要] 本课程是《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组成模块之一。对该门课程已有逾8年、共8届学生的教学积累,课程授课流程、课堂组织法、考核体系等已基本稳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程度较高。为促进课堂内容更贴近实用、促使学生更切实受益,特对本课程实行教学改革。
[关 键 词] 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与人合作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10-02
与人合作能力课程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所编写系列教材《全国高等院校就业能力训练课程》中的一个组成模块。该模块主要训练学生根据工作活动需要,协商确定目标,相互配合,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团队关系的能力。
对于能力、技巧的训练,相比较于以往的硬性理论知识课堂,最大的不同在于技能技巧类并无严格的对错之分,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只有更佳没有最佳,讲授过程当中亦难以通过演算、推理、概念剖析等传统教授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类软性课程只能通过举实例、做总结,并以任务驱动型为教学组织方法,通过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帮助他们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最后由教师协助学生总结、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技能技巧的传授。
一、与人合作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教学对象学情分析
我校办学地点揭阳,地处粤东,属于三线城市,生源以小城市或乡镇农村为主,大城市生源仅占很少比例,这类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缺乏参与、主导课堂的机会。多数人眼界不够广阔、见识不够丰富,且不爱当众表达,更习惯于静坐听讲的上课模式,参与热情不容易被调动。尤其是笔者目前所面对的会计、文秘专业,90%以上的比例为女生,安静内敛,上述特征更加突出。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课程在我校開设已逾8年,历届均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该法深得学生认同和参与。但通过对历届学生的评课反馈,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1)学生欢迎课堂游戏,但对课堂游戏的趣味性有着更高的期待;(2)学生随机分组有时会导致与某些性格差异较大的同学同组,或组内有“搭便车”现象,组员无法真正融洽或心存芥蒂,影响学习热情和效果,期待有更合理的分组规则;(3)课堂激励方法单一;(4)教师布置课堂调研任务后要求写作调研报告,学生认同度较低且抄袭现象屡禁不止。
二、对与人合作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扩充课堂游戏数量
课堂游戏的引入是本课的一个亮点。每节课先布置游戏由各组完成并互相竞赛,之后进行自由发言发表感想,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并带出知识点。该法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且深受学生欢迎。目前的常规游戏有七个:心灵手巧、寻宝大挑战、A4之塔、听音下楼、拼图谁怕谁、重温飞翔梦和角色扮演。可适当再引入若干个课堂游戏作为储备。引入新游戏应考虑符合下列条件:(1)校内目前未有可活动桌椅的教室,选用室内游戏应以活动幅度适宜为主要考虑。(2)校内有广阔的户外平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引入户外或半户外(如教学楼架空层、风雨操场等)进行的游戏。目前正在考虑引入的游戏有两个:一是红黑大战,二是报纸风火轮。
(二)合理化设计分组规则
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始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而非个人身份进入课堂,是使本课堂契合“合作”主题的组织手法之一。分组环节在第一节课做完课程简介之后进行,此后的每一节课,学生以组为最小单位完成课堂任务,并可设置成小组竞赛,对胜出的小组进行平时分奖励。有了小集体的荣誉感驱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课堂。以组为单位活动也能切实锻炼他们的合作技能与技巧。
现行的分组规则如下:(以全班分6组为例)要求学生作队列报数,6个数字为一个循环,全班每人报过一遍之后,报“1”的人为第一组,“2”为第二组,依次类推,各组人员寻找本组归队并按固定座位坐下,不再变动。
对于这个分组办法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接受,也有小部分人认为更愿意自由组队。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却认为,不宜推行自由组队,原因在于:自由组队势必寻找自己平时熟悉的、相处得来的同学组成一组,而熟人的结合并不能真正考验合作技巧,且对小组来说,更容易在思考中或行事风格上形成定势,因为缺乏新鲜观点和思维的注入而难以实现突破。因此自由分组在本课堂中从未实施过,且上述做法在短期内也不考虑更换。但存在一个问题:小部分人反映随机组合的组员,有些性格差异较大,难以融合,另外也存在有组员长期“搭便车”不参与活动,坐享其成。针对上述问题,谨对随机分组略作如下调整。
组员不再整一学期固定不变,而尝试进行一至二次的重组,规则依旧采取随机报数。如此便可解决可能出现的组内人员意见不合的情况,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与同班其他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
又或者可根据每节课具体游戏的需要临时调整各组人数,使组内不出现多余人力,每个组员都有参加的必要。可以大大改善“搭便车”现象,更充分地激发每一个学生动手、参与。
再者,因为各组组员人数无法达到绝对平均,则多余组员可在各组之间灵活轮转,保持动态平衡,可以促进组间竞争的公平性。 (三)丰富课堂奖励手段
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以学生在课堂的高度参与为前提与保证的。面对安静内敛的学生,想要组织活跃的课堂,奖励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原有的奖励手段如下:教师在课堂发问但不提问,而是鼓励学生自主发言、参与讨论,对每一位主动发表看法或响应教师发问的学生,给予筹码一枚。每节课、每位学生所获筹码数量不限,但教师手中的筹码总量为20枚,先答先得,发完为止。每节课上的20枚筹码全部用完之后,将登记每位学生的获取数量并回收,下一节课继续循环使用。累积一个学期之后,按1个筹码=1分平时分的折算方法,在学生原所得平时分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加分奖励。加分的多寡取决于本学期的表现是否足够活跃,学生的主动权大大增加。该法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每次课20枚筹码基本很快发完,教师的发问总能得到学生积极回应,甚至有学生以“抢答”心态在对待,课堂活跃度大大提升。
而为了进一步发挥激励作用,考虑对“筹码=平时分”的奖励办法进行扩大——引入实物小礼品。小礼品以实用、件单价不宜过高、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为主要选用理由,备选项可有:饮料、零食、润唇膏、牙膏小样、护手霜、创意书签、小收纳盒、睡眠耳塞等。实物奖励可设置为学期末筹码数为全班前十可得。为提升趣味性,还可采用抽奖法决定每人的具体奖品。
另外,该奖励法涉及经费问题,需在不违反本校、本系财务管理规定的原则下进行。
(四)创新考核手段
现行课程考核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按照4-3-2-1的体系对学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课堂任务完成40%、期中任务完成30%、期末任务完成20%、考勤10%。期中、期末两项任务布置之后,各组学生在课下完成并形成调研报告,并以调研报告的完成情况作为打分依据。此法弊端有二:(1)学生多感枯燥,重视度不高,草草应付甚至存在抄袭现象;(2)文字报告无法真正核实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据此笔者认为将考核依据改革为以一段5~10分钟的小视频代替文字报告,视频内容主要展现调研剪影、学生进行走访调查或查找资料的场面、结论的陈示与讲述等。视频可加入适当美化,亦可发挥创意以独特形式如幽默风、甜美风、可爱风等加以展现。该法既能保证项目任务的实际完成,也能在视频的剪辑制作过程中考验学生的团队技巧和创新能力。
(五)扩大课程影响力,提升社会价值
自开课以来,在本课程历届得到沿用的期末项目任务,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组织、举行“公益拍卖(义卖)会”,自发搜集物品,自行举行拍卖或义卖,最后将所得善款捐出。该法既有团队合作的要求,又对学生进行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的培养,学生对该活动参与度、好评率均非常高。善款捐助方向曾有过以下尝试:(1)捐助给揭阳市紫峰寺中由住持老和尚收养的一众残疾弃婴。近年来政府部门妥善解决了全部弃婴安置问题,故不再考虑捐助。(2)捐助予潮汕抗战老兵,将善款直接送达受助老兵手中,同时教师也可趁此机会率领学生代表对老兵进行访问,接受爱国教育。但老兵人数逐年减少,故此也不适合作为长期捐助对象。鉴于此,为更好地提升课程的积极社会效应,考虑将捐助对象与渠道扩展如下:
1.揭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少年儿童。
2.揭阳市揭东区雨花公益餐馆。
3.揭阳团市委春运志愿服务队。
按照不同捐助对象,每年可设置不同的拍卖主题,以期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对课程的认同,使公益拍卖成为具有一定校园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六)课改应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宝贵“智慧库”
历届均坚持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节课上对学生进行课程反馈调研,形式为问卷填写。反馈调研目的有二:(1)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内容的感受与评价;(2)向学生征集建议,以此作为课改的源头和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00后”即将进入大学,相比“90后”,他们在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成长。因此,在“00后”一代人身上将体现出与“90后”有所差异的性格特征和时代印记,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课堂内容与考核方式面对学生,则本课堂亦将沦为平庸。故此,课改将是本课程得以生存并保持吸引力和实用价值的动因所在,并且课改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已实施过的若干次问卷调研中,总能有学生提出闪光的、有实际价值的建议,以此作為课改切入点,不仅能省去科任教师冥思苦想的辛劳,亦能保证课改不会是教师“认为适合学生”的一厢情愿,真正贴合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因此问卷调研应作为本课堂的常规内容保留下去。
另外,问卷的具体问题也可随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以期搜集到最有价值的反馈线索。目前的问卷题目涵盖了分组办法、奖励策略、课堂游戏库扩容、课堂内容补漏、考核方式创新等板块,题型采用主客观题目相结合,力求能最全面地挖掘课改着手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与人合作课程的改革应以提升课堂活跃度、鼓励学生参与为目标,扩充课堂游戏的数量并提升质量,合理化设计分组规则,加强课堂激励,突破常规考核手段,并将改革作为常规项目持续进行,为学生习得职业核心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炜伟.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设计:以《与人合作能力》课程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黄梅.谈谈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人合作》模块的教学体会[J].职教创新,2014(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7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