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麦明富
摘 要:攀岩课程是一门教学形式新颖、教育意义深远的课程,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将攀岩运动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能创新授课形式,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笔者就教学状态、教学方法与效果以及改进方向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攀岩课程;体育教学;教学实践;学习效果
攀岩运动(Rock Climbing)源于50年代苏联的一项军事训练项目,而现代的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竞技运动。常见的攀岩训练通常包括“抓、抠、拉、推、张、蹬、跨、挂、踏”等基本要领,重点在体验。我校开设的“攀岩课程”则是一门运用体育技能去提高攀爬能力的课程,以增强学生身体基本能力为首要目的,主要包括“速度攀岩、难度攀岩、创伤处理”等教学内容。现笔者就教学状态、教学效果与改进方向这三方面对我校攀岩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学状态
(一)教师
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体验、经验分享为主要形式开展攀岩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强硬灌输某种知识、训练某种技巧,而是要设计一个特定环境,让学生直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参与的同时完成从体验到感悟,再到掌握的学习过程。
(二)学生
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在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学生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对自己、对同学、对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确定自己学习的起点、方向与程度。
(三)状态评述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学生明显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面对陌生环境无所适从,处事不够果断。可在经过分组学习三周后,学生逐渐地接受了感受式学习方式,习惯了以小组团队为单位的学习组合。随着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愈发浓厚,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课程教学状态是良好而有序的。
案例:在团队难度攀爬项目教学中,不规定完成方式,只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负重到达岩区内教师指定到达的5个地点,15分钟以内回到起点。出发时小组成员意见不一,对到达顺序、路线规划等问题争论不休,有的学生因为负重影响了行进速度,导致整组完成时间超过了15分钟。项目完成后教师组织了分组研讨,让组员在组内大胆发言,分享心得,并引导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形成与建设(在此过程中依然不进行技术环节的指导)。组员们经过探讨,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方案,继而主动请战,要求重新证明他们的实力。此时,教师认为时机成熟,在第二次课继续安排了同一内容,结果所有的小組均在15分钟内完成了任务,并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方法与效果
(一)个人身体素质得到加强
在项目设计上,运用大量的攀爬练习来替代引体向上(男)与仰卧起坐(女),运用负重定向攀爬替代了中长跑形式的耐力练习。练习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上肢力量、腰腹力量、柔韧性与耐力素质,提高了学生有氧代谢能力,对调节人体心肺功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在定点攀爬项目中负重行进一般需慢爬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负重爬15分钟左右。学生们反馈如果是在跑道上练习长跑一定跑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但在定向攀爬过程中组员们团结协作,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任务。由此可见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在15分钟的学习过程中,受测者(9个测试点)最低心率132次/分,最高心率168次/分,平均心率151次/分,从心率指数看,该项目的学习极大程度地发展了学生的心肺功能与有氧代谢能力。从两个学期的长跑测试成绩看,女生平均成绩提高幅度为10秒,男生平均成绩提高幅度为8秒,从此数据看效果是显著的。
备注:遗憾的是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攀爬练习,然而引体向上(男)改善效果明显、仰卧起坐(女)的改善效果却不明显,需要在这方面需再做进一步研究。
(二)学生综合适应能力明显提高
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提升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突发性环节(包括真实发生),为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案例:在难度攀岩项目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攀爬屋檐时,冷静应变,采取任何可能的手段爬越。大多数水平低的学生虽然攀爬之前已接受了各种辅导,心情比较平静,也做好了掉下来的一些准备,但第一次真正攀爬后,绝大部分同学都显得手忙脚乱、慌乱不堪。学生们反馈说现实和想象相差太远了,当滑落后,一切的预设方案都被打乱了。攀爬成功后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同学们的经验分享,并回忆自己的爬越过程,认识到如何修改自身的攀爬动作。在大家的鼓励下,通过两到三次的尝试,学生基本上能在不借助帮助的情况下“挣扎”攀爬到达目的点。这种略带“危险性”的体验过程使学生们面对突发状况时多了一份冷静、一份从容,提高了他们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全方位提升
教学设计中所有项目的开展,包括考核,由始至终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每个项目都需要全组同学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另外组与组之间还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拧成一股绳,团队精神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与加强了。在完成项目任务时,组员们往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这就需要学生积极研究、主动沟通,制订项目完成的最佳方案,长期处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案例:在团队负重攀爬跨越绳梯项目中,要求小组所有成员必须携带背包攀越12.5 m高的绳梯,这对力量相对较弱的女生和有畏高心理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艰巨的挑战,单兵作战是很难完成任务的。这时候组长就召集组员,认真研究解决方案。首先相互了解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增强力量与克服畏高心理方面下功夫;其次是角色分配,确定攀爬顺序。初次体验项目时,没有一个小组能集体通过,经过学生不断地努力研究、体验与优化,两至三周后,所有小组都能顺利完成项目任务,通过时组员在组长的指挥下,分工合理,团结有序,强弱互补,团队合作氛围空前热烈。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提高了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课程内容在课堂以外的场景中得到应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当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解决问题等方面大有益处,特别是对进入社会之前能形成正确的竞争观与合作的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攀爬训练及创伤处理中掌握的一些技能在生活中也能从自发到自觉地运用,这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更乐意继续学习。
案例:六年级学生陈×,五年级时与本班同学黄×,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发生冲突,结下了“梁子”,此后近半年矛盾也没有得到解决。但在今年3月初,黄×在篮球场上突然扭伤了踝关节。这时,陈×二话不说,取出随身携带的绷带,为黄×做了简单包扎急救处理,并把黄×送到了校医室。事后陈×在小组分享讨论时表示:“通过攀岩课程的学习和自身修养的不断提升,我更加懂得与人相处了,当然,还要感谢攀岩课程教会了我创伤处理与急救的知识。”
三、改进方向
(一)教学设计需继续改进
开展攀岩教学讲求的是在特定环境与条件下的体验,所以围绕此要素进行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的教学设计更多地偏重介绍项目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状况缺乏了解与关注。接下来应根据这两届学生的反馈意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制订出更合理、更有效、更安全的教学设计。
(二)继续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在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下,我校目前建成了一片约400平方米的攀岩课程教学场地,并配置了攀爬架、绳梯等简易器材,在教学中也大量使用场内环境与废弃体育器材及旧轮胎等。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发展,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正考虑攀岩课程第二期场地器材建设如何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需求相结合的问题。
(三)開发课程的健身价值
提高课程对我校改善与增强学生体质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应考虑把小组式团队学习的方式推广到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让学生形成互帮互助互监督的学习风气,使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另外,在条件成熟后可举办校内的攀岩比赛,推广攀岩运动,既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创建“活力亚小”“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四、结语
体育攀岩作为一门教学形式新颖、教育意义深远的课程,也是配合部门开展教改工作的一个尝试,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提高认识水平,努力学习,力求把该课程建设成一门受学生喜爱又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
[2]刚良,廖培军.浅析高职学院校园足球教育活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16(06).
[3]孙帅.学校体育对个人的价值[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0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