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素养导航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永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46-01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各项工作居同级同类学校前列,尤其是教学教研工作在本地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深度管理:为素养教育保驾护航
  优良的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立德树人”的目标进教材、进课堂,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核心素养新时代。在此背景下,我校深入研究原管理系统,积极改变应试教育影响下浮在教育表层的管理方式,以“促进核心素养从云端着陆”为理念引领,建章立制,探索走向“深度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为达成素养教育在学校落地、在课堂落地保驾护航,初见成效。
  1.群策群力,打造研究型管理团队。
  一是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机制与督促,深入教学管理一线,发现问题,集体调研,形成解决方案。二是组建年级工作团队。由年级分管校长、年级主任及年级内的中层干部,组成年级管理团队,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常态化开展听课、评课、巡课。三是制订团队管理制度。年级教学目标实行承包制度,校长全面负责,分管校长、年级、教研组长分层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有目标,个个有职责,落实有措施,结果有考核。严肃开展教学目标问责,把管理人员所定目标完成程度与绩效奖励性工资的管理部分直接对接考核。
  2.强化督查,丰富评价方式。
  一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过程督查。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等,明确各级管理团队督查任务,分工明确,保证过程管理精细化,营造“拼内涵、比实力、讲奉献、竞业绩”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强力推进研学制度,丰富评价方式。在多渠道全面收集教师教学数据的基础上,管理团队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内容,丰富管理评价的方式,轻甄别,重发展。不以“教学成绩”作为管理评价的唯一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制订考核基数,发展性评价教学情况。将师德师风、教学、教研、学生辅导等过程督查内容纳入教师个人考核,全面评价。
  二、深度教研:促成素养课堂落地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集体工程,各学科要通力合作,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即以知识教学为载体,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形成面对复杂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师资年龄分布不够合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基于此,我校确立了“以教研促进教学,助推素养落地”的发展思路,狠抓教研工作,打造素养课堂,为核心素养立魂。
  1.突出三个强化,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强化备课质量。我们严格遵循“三稿”(讨论稿——实践稿——最终稿)集体备课模式,严格实施“四定、五备、六统一”的备课原则。即:“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备教学手段与过程;“六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作业统一、单元检测试题统一。通过集体备课,使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和方法在教研组内均衡发展,确保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利益最大化。二是强化课堂效率。学校既开展学科组教师的研讨性听评课,也有学校管理团队的督导性听课,还有结对师徒之间的观摩性听评课。评课活动中注重以“素养课堂”的先进教学理念,引导听评课双方的反思研究,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信念,发掘学科知识背后的能力因素、思维因素、文化因素,在丰富的学科活动中实现“知识落地”、“精神落地”,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学習。三是强化反思研究。个人反思与教研组的集体反思相结合,在反思研究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调整上课方案,课后写出反思,修改教案,形成个性化上课案。教研组通过集体反思,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形成解决方案。
  2.建立三项机制,创新师培模式。
  一是示范引领,建设名师工作室。在继续发挥好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英语、地理、生物三位新晋学科教学名师资源,打造校级名师工作室,建设同伴互助的专业发展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二是师徒结对,探索教师培养新模式。发挥我校教师队伍优势,实现市区级名师、骨干教师与中青年教师对接帮扶,教学相长,既助推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也反推骨干教师深入研究,不断成熟。三是教研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遵循“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者专家”发展思路,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坚持“高开低走”策略,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坚持课题研究立足直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方向,抓实校本及区级以上课题研究,促使优秀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余融.课程思政依托人文教育“细无声”[J].中外企业家,2018(03):187.
  [2]权毅博.“立德树人”视域下协同推进体育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之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3):42-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