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叶凡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早在200万年前,在中国西南部云南地区就有元谋人生活劳作,自远古时期至清朝末年,我国在音乐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大致可分为远古—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辽宋西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几个重要时期。本文简要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探究,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希望能够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音乐;古代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从100万年前开始,远古人类在中国土地上劳作繁衍,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工具进行劳动时,原始音乐在劳动节奏中萌发了幼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音乐快速发展,我国音乐发展经历了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不同时期的音乐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通过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促进我国古代灿烂的艺术文明传播。
一、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一)民间音乐
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的中国民间音乐,先秦民间音乐主要收录在首部诗歌总集《国风》中,《诗经》收录风雅颂三类诗歌凡305首,风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阶段15国民间歌曲,共计160篇,国风民间歌曲多属北方风格,特点是歌词语汇通俗易懂,富有诗意,内容朴实自然,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国与越国统一我国东南地区,是民间音乐较发达的地区。此时的民间音乐并未被列入采风的范围内。实际上,江浙两湖古代民间歌舞相当丰富,如《褥子歌》《阳春》《白雪》等作品[1]。
此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术以七弦琴为代表,民间乐器演奏者中,古琴演奏家所占数量比例较大,音乐家有伯牙,成连,师旷等,高渐离是古文献记载中的演奏筑的高手。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舞曾被以歌舞事神的咸巫用于祀神仪式中,歌舞的表演形式以娱神为主,部分转化为娱人之用。
(二)音乐文化的发展
各国通过正常交往可以了解他国的音乐文化,通过商业贸易发展,使各国音乐名士能到他国谋生,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知识分子,宫廷乐师的音乐活动对国内各民族间及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始时期的乐器主要有土鼓,罄,管,笛埙等;夏商的乐器包括鼓,磐,编钟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主要有筝,笛,筑。从对出土的先秦乐器测音结果,可以看出远古时期到战国末期阶段,乐器基本能奏出二音到十二音的序列[2]。
二、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的中国秦汉两朝代统一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中国统一。秦始皇改号称皇帝,建立中国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制秦朝。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得此时期中国文化受到特别影响。玄学开始兴起,佛教传入与道教的兴盛使得此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一)民间音乐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反映劳动人民各种生活及反抗统治阶级残暴剥削的民歌有很多,散见于《东门行》《敕勒歌》等各种文献记载中。相和歌继承战国楚声的传统发展。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歌唱者自击节,与其他伴奏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初期相和歌几乎全部来自“徒歌”,徒歌为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歌为一人唱三人和。
相和歌在发展中逐渐与舞蹈相结合,产生了相和大曲,后与舞蹈脱离成为纯器乐合奏曲,大曲及但曲为相和歌的高级形式。清商乐是在南方民歌“吴声”基础上,继承相和歌的传统发展的新乐种,西曲是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因西晋末年战乱使宫廷中的旧乐大多散亡,采用民间音乐。因吴声形式新颖,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约在西汉中期到三国时期,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盛行。琴与笛,筝,琵琶等乐器共同演奏,因以往音量小的琴不适应在合奏中使用,对琴的形制进行了改进。琴的演奏技巧同时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代出现了一些民间的叙事歌曲,其属于相和大曲,具有向叙事歌曲发展的倾向。百戏是杂技及民间各种新音乐技艺的总称,百戏在汉代宫廷中非常流行。很多贵戚家中蓄有专门表演百戏的倡优。
鼓吹是汉魏六朝盛行的重要乐种,鼓吹约在秦末时期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当时用鼓,笳一同演奏。胡笳是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后做成哨子装在有按孔的管子中吹奏。
南北朝時期,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本族音乐,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对音乐艺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北魏大量接受先进的汉族音乐文化,南朝陈后主专门派宫女学习。此时期南北方鼓槌加入了北歌,吸收了中原地区流行的吹乐器筚篥等少数民族乐器。此时期的曲调有了新的变革[3]。
(二)宫廷音乐
西汉时期的雅乐由奉常属下太乐掌管,太乐主要负责祭祀等场合使用的典礼性音乐。西汉的雅乐分为前代的歌舞及本朝新制作品,乐府是始创于秦的音乐机构,乐府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宫廷编写各种祭祀等仪式音乐。整理改变曲调与歌词,编写军乐,组织各种节目的表演等。汉乐府的建立与西汉在思想文化上奉行以道为主的方针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6年,社会经济迅速衰退,汉哀帝下令撤销乐府。
汉乐府设置及改组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撤销乐府后,原在乐府中受到专业训练的各地民间艺人流落民间。在民间的音乐活动促进了各地民间音乐的发展。
(三)音乐艺术的发展
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音乐酝酿着巨大的变革,等少数民族音乐及各国音乐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少数民族音乐及外国音乐传入,筚篥等乐器得到了广泛应用,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西曲相结合,形成清商乐。
汉魏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兴起,最初的佛教音乐大多来自西域的龟兹等国,至南朝齐梁朝,利用清商乐作为佛教音乐。后发展成为唐代的法曲。秦汉到魏晋时期,七弦琴成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拨弦乐器,自此时起,七弦琴主要演奏者学会了琴的制作方法,但制作水平不高,名琴到唐宋时期出现。此时期的其他乐器主要有秦乐府钟、笛、羌笛、笳、箜篌、琵琶等。 京房计算六十律并非为供音乐实践,是为配合占卦测算风雨寒温,未得到音乐的采用。西晋时所用的笛为箫,有人为十二律设计了发音精准的笛统一了制作规准。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完全依靠口传心授,汉魏时期,勤形制定型,演奏技巧逐渐成熟,出现了初期的文字谱,通过规定一定的琴调,将全谱分为若干拍,每句记明在一定弦位上,两手所用带有一定节奏的指法表示。
三、隋唐时期到宋元时期的音乐
(一)隋唐时期阶段
隋唐时期,政权统一,唐代经济兴旺,实行开放政策,魏晋以来孕育各族音乐文化,萌发了音乐艺术全面发展的阶段。唐代宫廷燕乐,隋唐七步乐为燕乐,是各族及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高丽乐等。燕乐分为坐部伎与立部伎演奏,坐部伎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唐代歌舞大曲继承了相合大曲的传统,形成了散序,中序,舞遍的结构形式。《霓裳羽衣舞》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体现在系列音乐教育机构的出现,如梨园,鼓吹署等,音乐教育机构造就了一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唐诗在当时可以如乐歌唱,诗人以诗入乐流传衡量写作水平[4]。
琵琶是唐代乐队中的主要乐器,现在福建南曲在形制上与演奏方法上保留唐琵琶的一些特点。曹柔创立了减子谱的古琴记谱法沿用至今。
(二)宋元时期阶段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发展以市民音乐兴盛为重要标志,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开始出现,人们可以在瓦舍中听到叫声,小唱等艺术歌曲的演唱,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鼓子词,杂剧表演等。音乐艺术文化百花齐放。唱作中的缠令曲式对后世戏曲有一定的影响。鼓子词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歌词占据较重的分量,宋代词调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宋词可以分为引,慢,拍等词牌形式。南宋姜夔是会填词及作曲的著名音乐家。
姜夔有十七首自度曲传世,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扬州慢》《杏花天影》等。郭楚旺代表作《楚湘水云》开古琴流派先河,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
四、明清时期的音乐
明清时期音乐文化发展具有世俗化的特点,其影响广泛为前世不及。私人收集编辑,从民歌小曲到唱本,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朱权编辑的琴曲《神奇秘谱》等。
明清时期说唱音樂丰富,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清代苏州出现苍凉雄劲的陈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北方鼓词以山东大鼓,西河大鼓等为重要代表,牌子曲类说唱有单弦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快书等,道情类说唱代表有浙江道情,湖北渔鼓等。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河北吹歌,十番锣鼓等明代的《平沙落雁》等琴曲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明初有《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明代末期,著名乐理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相邻律间长度比值,在世界律学上为首创。
五、结语
代音乐研究通常是音乐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分类标准不统一。根据社会形态,文化观念不同,古代音乐的研究主要源于古人的史料记载,如绘画,史书等。我国音乐发展始于夏商时期,此时期因科学不够发达,巫师的地位较高,当时的社会大众相信巫师拥有超自然的能力,能带来风调雨顺,当时的音乐出现场景主要为大型祭祀。
巫乐神秘,神秘色彩增加了其传播性。西周的统一到东周分裂表现了周乐演进的规律。西周宫廷雅乐昌盛到东周各地俗乐兴起,周乐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汉代时期的音乐形式主要是相和歌,由最初清唱演变为后来有竹乐器伴奏。隋唐时期政权稳定,此时期人们更多的追求娱乐方式的丰富,音乐的趣味性更强。宋金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音乐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说唱类的陶真鼓子词渗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此时期的音乐形式丰富。
明清时期音乐更为灵活,音乐已成为此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人类生活中,因生产力水平制约,大多依赖于自然,音乐呈现出呈现自然的和谐型。
参考文献
[1]李瑞娟.浅谈我国古代音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103.
[2]陈雨嫣.论中国古代筝的音乐文化[J].黄河之声,2019 (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