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思路及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晓莺

  【摘要】隨着全球化发展背景的不断影响,文化交融程度逐渐加深,在多种艺术的发展下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影响较深,在本土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当前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实施中,地方院校为实现音乐教学工作的更好展开,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相结合,逐渐强化对保护工作的实施力度,更好的对学生音乐素养进行培育。地方院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实施中,具有先天优势。鉴于此,本文对地方院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实施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实现保护力度的强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院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措施;展开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工作中,地方院校作为重要的音乐人才输出场所,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对学生专业综合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在其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缺少自我教学特色,与地方文化发展没有形成紧密联系。为此在地方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应该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实现对教学需求的满足,提高实际教学能力,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一、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思路
  (一)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实施现状
  音乐类非遗文化保护,已经具有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发展经验,而在实际的实践工作实施中具有较多的困难,其中尤以对申报与保护工作侧重不同问题最为突出。特别是在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实施中,工作实施存在的困难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在音乐领域中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没有足够多的专家系统知识支撑;非遗专家并没有具备足够的音乐专业知识,两者兼备的人数较少,无法实现对实际需求的满足。为此,在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中,需要注重对系统性的知识人才培养。其二,当前大多数传统音乐在研究中认为传承的危机是因为没有传承人所导致,为此,包括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所有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展开中,应该有目的的进行传承人培养,对于国家而言,人才培养的主场所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基础人才的教育需要各类院校的支撑,且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为实现保护工作的稳定实施,保护机制作用的长效发挥,需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加大在地方院校中工作的展开力度。
  (二)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重要性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类历史文明的洗礼与熏陶所形成的,是人类文化发展下的智慧结晶,更是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形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所包含的是在传统音乐中所存在的“表演艺术”。我国在近年来针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逐渐深入,地方院校作为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重点场所,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重视度也在随之提升,同样在地方的传统音乐传承中,通过与院校中的音乐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
  通过在地方院校中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能够更好的实现对学生音乐知识结构的丰富,地方本土所具有的音乐非物质文化较多,通过不断的发现、挖掘与整理,在过程中会将大众的生活与其相联系,地方音乐是大众生活的表现形式,会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在课程教学中引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所处地域的音乐优势充分发挥,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更为简单,知识结构更为充实。此外,通过在地方院校中开展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满足当地文化发展需求。在相关课程的开设中,能够更好的满足文化发展需求。多种形式的本土音乐通过与非物质文化的结合,对课程进行设置,具有极大的引导性与积极影响,在内容设置中更为全面。
  二、地方院校加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措施
  通过上文中,通过对当前的地方院校音乐类教学活动,实际的教学现状分析,以及研究在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地方院校通过在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能实现教学与发展的双赢。在促进地方院校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能够更好的弘扬地方文化特色,在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推广与传承等多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了文化的弘扬。针对在过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地方院校教学中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
  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中,以积极且健康的状态对教师与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进行更好的熏陶,能够更好的促进地方院校教育工作的实施,引导地方院校教育方向的正确发展,是当前在地方院校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在当前的地方院校教学中,通过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结合,采取特色化教学形式,定期邀请专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院校中展开相关讲座、举行表演,展开交流,以此加强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兴趣,提高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相关社团的文化建设与活动管理强化,在社团活动举办中设置一些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内容,作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平台。学生在院校学习中对社团的选择应以自我意愿为主,受爱好引导,在社团组织设置中,整体形式较为松散,能够更好的确保相关活动举办的广阔性。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更为放松的环境中对传统音乐的学习进行主动的感受,在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熏陶之下,主动自觉的对传统音乐进行感受,促进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的推广,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行培育。
  (二)完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课程体系,加大音乐课改革力度
  当前,在我国的地方院校中,音乐课程设置主要是以西方音乐为标准基础,在教育理念的引入,基础理论的设计以及训练模式的规划等多方面没有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内涵思想融入。在现阶段的地方院校中,应该通过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结合,积极促进在教学课程中引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内容。在地方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中通过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结合,借助课程的设置以选修等形式开展更多相关课程,实现对目前在地方院校中设置的音乐课程非物质文化的完善,推动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在地方院校中的更好保护工作实施,改善以往在地方院校教学中文化影响不足的情况。   (三)构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教材体系
  在地方院校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引入院校的教学课堂是以教材为前提,缺少相关教材所以并没有更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在整体的发展中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授方式,导致并没有科学的系统记录,缺少文字表述,为此,需要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与课程教材内容相结合,对教材进行编写。具体措施应该以音乐院系中专业教师作为参编的主体,通过对不同的院系、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专业的课题构建科研小组对其进行编写。为保证所编写的教材在应用中的实用性与时代性,在编写中应该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影像等多种资料的辅助,实现在最大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真实原貌的还原。
  (四)统筹规划,科学组织,高效发挥资源优势
  在地方院校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具有先天的优势,在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资源具有极大的支撑效果。通过对多种资源优势的整合,将其效用发挥到最大,需要科学组织形式的合理规划。首先,地方院校应该积极引导,提高师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实施重要性的认知,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形成共识。师生认识层面形成统一,能够更好的为后续工作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对组织的领导体系加以完善,对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良好的协调,保证资源效用发挥形成合力。在地方院校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实施中,应该多方共同努力,因为在工作实施中相关内容牵涉较多,为此需要在地方院校工作中,通过政策等多方面加强对其重视度,对院校中职能部门所具有的责任与权利充分发挥,保证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贯彻落实。以此实现对地方院校在音乐教学中协作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在一些跨学科教学中实现学科优势的充分展现,保证在地方院校中,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层次性展开,确保工作实施的有序性、保护措施实施具有明确的方向引导。
  三、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当前的地方院校教学工作实施中,为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更好传承与弘扬,实现对本土文化的全面建设,在教学中引入本土音乐的“非遗”内容,是地方院校在实现音乐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全新措施。创新的教学措施,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引入,与音乐类教学内容相结合,在促进本土文化传承的同时,能够更好的促进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在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婷婷.浙江地方艺术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与本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意义与探索[J].黄河之声,2015(15):75.
  [2]张鹏远.浅析民族院校音乐学科参与少数民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J].音乐时空,2015(6):50.
  [3]刘吉平,杨军.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与地方院校艺术教学的成功尝试——陇南师专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池哥昼》观后[J].甘肅高师学报,2013,18(4):51-54.
  [4]韩若男.高师院校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思考[J].河南教育(中旬),2011(4):62-63.
  作者简介:郭晓莺(1974—),女,江西泰和人,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民间音乐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研究” (项目编号:YG20172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