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标准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推动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姗 张颖
摘要: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及推动社会前进、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冲击,不少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基于此,论文通过对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以及对标准在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剖析,提出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引入“标准化+”理念,以促进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标准 传统手工技艺 生产性保护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Promoting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a Ki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u Shan, Zhang Ying(Gansu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Abstract: 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both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With the continuous impact of modern industry, much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is facing severe survival crisis and development dilemma.Based on this,this paper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the protection,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tandardization +" into the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Key words: standards,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productive protection
1 引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时强调,“它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国政府和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无疑是站在发展角度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远见卓识[1]。
我国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符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保护制度,探索出了一些成效显著的保护方法。“生产性保护”作为其中一种重要方式,在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语境下,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艺术瑰宝,更是一种稀缺的、不可复制的经济资源。通过生产性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并鼓励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引入标准化理念,在保护核心技艺和关注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传统手工技艺的经济功能,以求进一步增强传统手工技艺生存能力,从而使这类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本文进一步探索以标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不是生产性方式开发,而是在体现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手工制作技艺生产中,对“生产过程”的关注。通过引入标准,对传统手工技艺制定出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加以规范和控制,以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務的适用性,实现保护并传承的最佳效益[2]。
2 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对手工制品进行装饰性、艺术性的加工过程,以及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全部技艺和工艺[3]。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历史形态的工业基础已存在了几千年,但是这种基础今天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中国近百年的产业史实际上就是手工艺基础向现代工业基础转换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转型当中,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必然被渐渐抽薄,并且退出主流的地位,成为产业历史舞台上的配角,有的甚至面临消亡或已经消亡。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主要是结合我国各个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采用各民族特有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4]:(1)有两个载体。一是掌握手工技艺的人,二是运用手工技艺生产的物质产品。所以,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既有传承手工艺的使命,也有保护此类物质遗产的任务。(2)在生产中传承。离开了特定的生产工具和设施,传承人也无法传承手工技艺。(3)产品有双重属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就是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属性。(4)技艺直接来自生产。即传统手工艺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是手工生产的直接结果。今天强调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其意义不只在于保护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更在于维护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和生态基础。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一种稀缺的人类文化遗存资源,更蕴含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要使传统手工技艺有效传承,必须还鱼于水,找到其活水源头,即从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机制出发,关注和保护它的生存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投入产出意识,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对传统手工技艺实施生产性保护,进而使其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延续其永久的生命力。 3 生产性方式保护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成果,活态性和发展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活态性决定它必须还原于生活,依附于生活,在生活中激发生命的活力;发展性要求它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发展,焕发出创新能力,而不能像文物一样存放在博物馆供人观览[5]。随着保护运动的更加深入,社会各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持其生命力,通过生产性方式保护更有效,例如重庆火锅制作技艺、藏式木雕技艺等。
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在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里有了明确的界定,即“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方式”[6]。生产性保护强调“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在国家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振兴传统工业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越来越多的种类和内容可以通过生产性保护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所以我们更应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和资本看待,不仅要研究其历史源流、文化价值、生存状态等,还应加强对其经济价值及价值转化机制、实现方式的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贡献的同时,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经济基础,推动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由消极保护向积极保护的转变。
4 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4.1 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空间越来越小
传统手工技艺是在生产中形成的,其保护与传承也只能在生产中实现。但目前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空间越来越小,这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不利的,其主要表现在[4]:(1)消费群体缩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琳琅满目的现代工业产品充斥着市场。现代工业产品凭借高生产力、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逐步代替了传统手工艺产品,使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人越来越少。(2)销售空间缩小。消費人群的缩小势必会导致销售市场的缩小。传统手工艺品在与现代工业品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下风,传统手工艺品在现在工业品的挤压下,其市场份额越来越少。(3)生产空间缩小。产品的生产是根据市场决定的,市场销售的传统手工艺品减少,该类产品的生产也随之减少,由此,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空间越来越小,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日益衰落。
4.2 传统的传承方式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不对称
一直以来,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较为单一,往往是口传心授性,如果手工技艺的主体不在了,即使再高超的技艺也会随之消失。而现在的快节奏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老人那继承传统手艺,也很难像早年的工艺大师一样十年磨一剑,缺少继承人或继承人手艺不精都会导致一门技艺的没落[7]。长期以来,传统手工艺主要是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显现为对既有生活方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的手工艺术是自然而然,古已有之的传统。但在今天,多少年的生活习俗受到质疑和挑战,既有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受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影响,传统工艺被现代青年视为落后可笑的东西,其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并没有明显的凸现,且手工艺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没有因此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不少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
4.3 传统手工技艺自身发展缓慢
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生存危机也有自身的原因。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许多行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传统手工艺却发展缓慢。除了政府资金的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的原因外,还因为自身的“一成不变”。例如现在的壮锦,尽管图案很多,但多以传统图案为主。这种缺乏创新、质地厚重、图案单一的传统手工艺品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也就很难在生产中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4.4 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意识不足
当下,我国文化产业、旅游业势头正盛,使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契机。但是有关部门、经营者和生产艺人没有意识到品牌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的重要作用,使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难以持续发展。
5 标准化对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标准化是规范社会的生产活动、市场行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配合,实现最佳效益的现代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生产性保护,建立传统手工技艺关键技术标准,是防止传统手工工艺及技术的流失,拓宽传统手工艺市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的有效方式。以标准化作为生产、观摩、传承的依据,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习等文化旅游产业建立标准,实现从制作技艺到产品质量以及市场推广的标准化管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2]。
5.1 找准切入点,实现标准与文化的统一
在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中,要注重标准与文化的结合。不能因为标准化生产、管理的实现而导致原本的文化内涵丢失,剥离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灵活性,背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8]。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中引入标准化理念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能生搬硬套,应根据不同技艺的不同社会需求,找准切入点,合理运用标准化手段,做到既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5.2 制定技术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传统手工制作流程复杂、工序繁琐,像曾流传的桑皮纸工艺流程达72道工序。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因市场环境的不同,在保存传统手工制作程序之外,根据消费者需求定制,可对部分工艺进行改良,融入部分现代的工艺。同一技艺往往因为生产地不同,或传承人的不同而造成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的不同。如西藏和甘肃、青海两个地区流传的藏式木雕传统手工技艺的部分制作工艺有所不同,导致藏式木雕的相关产品在质量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建立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流程规范,在完整保留现存的生产状态的同时,进一步探访传承人和相关专家,研究并挖掘古老的、关键的却被忽略的技艺和流程,以标准规范性文本方式完整再现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从根本解决手手相传、口口相传以至宝贵的文化遗产濒危失传的窘境[2]。 5.3 产品市场细分,提高产品附加值
针对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特质和消费者的需求,尝试将手工艺产品按功能、特性及特殊需要的定制等进行市场细分,并进行相应指标的确定,引导制作者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加工,从而提高产品的实用价值,减少盲目生产的浪费。通过对产品的细分,针对产品的不同功用,提供相应的参数,进而在制作流程上进一步细化,建立每个流程的基本规范要求,通过制作过程中相应环节的控制,生产出符合要求,满足需求的产品[2]。
5.4 提升品牌意识,打造精品文化
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部分。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产品不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应该在保留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适度创新,以差异化为核心,增加产品的特色,打造传统手工艺品牌。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推广实施来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类非文化遗产的宣传,让更多的人通过标准了解我国的传统手工艺,增加对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熟悉度,让人们不断发现和思考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助推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9]。
6 結语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技艺在几千年的时空流转中,经群体的历练、文化的整合,形成了其自身的特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深受人们喜爱。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长期以及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工作。生产性保护是保护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分析,不断进行完善。其中积极探索标准化在生产性保护中的应用,对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引入“标准化+”的理念,把标准应用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有别于以往的行政保护和法律保护,是应对国际规则,有效实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与传承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裕兰.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思考[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5,29(3):73-78.
[2] 樊枫.以标准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标准研制为例[J].中国标准化,2017,(9):123-128.
[3] 张素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评价模型构建和保护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14.
[4] 凌振荣.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4(1) :33-37.
[5] 谭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J].江汉论坛,2010(3):131-134.
[6] 李荣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性和可行性[J]. 美与时代(上旬), 2014(9):21-25。
[7] 张小琪.浅谈漯河市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人间,2016(2):247-249.
[8] 王海瀛.标准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标准科学,2015(10):39-42.
[9] 贾小琳.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产品的文化市场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7(1):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5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