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怎样因材施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小学数学教育需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需要实现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实现人人都能学习到个人所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能有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一般是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但是一个班级是由多个不同的学生组成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数学知识的接纳能力不尽相同,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对其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6-0103-02
一、小学数学教育进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1.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需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独到认知和见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这类问题多提问:为什么学生在对这块内容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学生的问题具体是出现在哪里?为什么学生会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同时学生对某些知识学习得比较顺利时,教师也需要对其进行关注与思考。在这个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了解学生所擅长的内容并且通过分析得到学生在哪种情况下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等。教师通过对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
2.面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析
在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思维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动力,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动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是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又一项基本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动力、充满尊重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再感到自卑,这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二、运用正确的策略因材施教
1.教师备课需要进行层次的区分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教学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有着不一样的接受能力,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再对教学的要求、教学的方式进行改进,并且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备课时凸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2.对全体学生进行层次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师在因材施教之前,先要对班级中全体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进行考查,在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分类,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将班级中的全体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但是这个分层仅仅只是存在于教师的心中,教师不能将其公布于全体学生面前。公开层次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可以提高其自信心,但有可能让其产生骄傲心理;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会有损这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进步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相同性和不同性,注意学生的个性,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
例如,教师在对《混合运算》这一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对书本上的例题进行讲解时可以由简到难,让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机会,同时让数学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有上升的空间,教师在进行算式的综合运算教学时,可以先对比较简单的算式像50-24,50-24+8进行讲解,然后过渡到9÷3×8这种比较复杂的算式,让学生有一个学习理解的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作业,作业中包含的题目需要有大量的基础题目和小部分思维提高性的题目,让数学教学的难度很好地满足各个层次的学生,从而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在这种教学过程中逐渐达到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得到自己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
3.导学分层次,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因材施教过程中,由于教师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其进行分组,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对其进行不同的教学,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体现。所谓的分组学习就是将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将一个大的班级划分成几个小组,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方便教师教学。将学生分成3~5个小组,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均匀地分布到每个小组中,每个小组中具有成绩优异、中等、较差三个等级的学生,教师主要的教学重心可以放到夯实基础和提高思维的教学之上。对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教师可以少花时间,由小组内学习成绩优异或者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代替教师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巩固自我知识,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教学时,这一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相乘,其基础是建立在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让各个水平段的学生都能够适应课堂数学学习,教师可以对基础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而将讲解的重点放到后面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让那些对基础知识不太熟悉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向小组内基础知识学习得比较好的同学请教。有了牢固的基础才能完成上层的建筑,学生可以先掌握12×2,然后再掌握12×20,这让部分学习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省下来的时间利用到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身上,让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利用这部分时间进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训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等因素,对其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挖掘出每个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从而促进全体学生数学成绩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坤明.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版),2011(3).
[2]李燕清,张红霞,任莎莎.基于数学学习风格的因材施教分析[J].教育與职业,2009(8).
作者简介:黄芳(1981—),女,广西隆林人,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3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