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集体备课本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天生的缺陷。文章通过对X区小学集体备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当前集体备课的问题,问题包括备课观念陈旧化、备课内容简单化、备课过程形式化和备课管理模式化。文章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对促进集体备课提出有效方案。
关键词:集体备课;校本教研;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7-0106-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集体备课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的重视,其逐渐成为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集体备课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一线教师和专家的关注。鉴于此,本课题组就X区小学集体备课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集体备课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集体备课永恒的价值目标。在教研组的领导下,同学科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就某一教学主题进行研讨。新课标下,教材的丰富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推动教师从单一的授课方式走向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因此,集体备课要立足文本,以教材为基础,分析教材、解读教材,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同时,集体备课要分析学情,针对学段和学生特点,对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展开一系列探讨,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只有处理好了教和学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为有效教学提供先决条件,提升整体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和效果。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不断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集体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在集体备课之前,教师要进行个人备课,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知识,独自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通过钻研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寻找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同时拓展了教学资源。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是教师们又一次专业学习的机会。通过两次的专业学习,对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打造共生型校本教研生态
所谓共生型校本教研生态就是以共生理论为基础,根据共生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学校中构建以教师为基础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型,打造以教学与研究、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共生共进为目的的教研生态。集体备课属于校本教研中重要的教研途径。首先,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个人初备后进行集体讨论和研究,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还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反思,总结规律,寻求可行性教学方法,开展课题研究,达成教和研的有机统一,使自己成为集体备课过程中的受益者,最终达到校本教研的自主和自觉。其次,集体备课的有效运行,需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协调统一,组成教研共同体,形成教研合力。每一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同伴合作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价值,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吸收别人的信息和资源,共同探讨,思维碰撞,让自己的经验被别人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每一个人的思想被重组和改造,促进教师集体内部的团结合作,从而推动集体备课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小学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1.备课观念陈旧化
长期以来,传统的备课模式受到“先教后学”的教学观念影响,缺乏开放性、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备教材。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仅熟悉和研究教材,了解的知识仅限于教材的知识点,或在授课的结尾部分做简单的知识拓展,缺少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材料,无法对教材补充延伸。第二,备教参。传统备课模式使教师习惯于依赖一本教参。按照教参讨论教學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而忽视了每个班级的学生特点,缺乏对教案进行个性化的设计。第三,备教法。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怎样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侧重于课堂预设,讨论课堂会出现什么情况。集体备课也就是集中讨论预设的课程,但是,很多教师就一成不变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一堂课就是教师个人的表演课,彻底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互动,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备课内容简单化
小学课程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课程的备课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当前集体备课主要形式将一个学期的备课任务分成若干个模块,较为平均地分配给年级学科教师。每次集体备课,就按照已经分配好的任务,按顺序进行责任发言,解说备课流程,阐述教学设计思路,提出教学疑惑,其他教师发言就是说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议。每一次都是这样按部就班,表面上完成了备课任务,实际上教材并没有被深度地解读,相反却被人为地肢解得零零散散,导致备课内容逻辑混乱,打破了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教师的备课内容缺乏前后衔接,忽视了学生在一个单元中新旧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学习困难点的解答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心理特征等的特殊考量。这样分工完成备课任务的集体备课,导致课程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被割裂,备课内容不充分,出现明显的拼凑痕迹,无法深入地研究教材。
3.备课过程形式化
集体备课的过程就是与更多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讨论,能营造更积极的研究氛围,提高业务能力。但是,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集体备课活动过程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备课组中出现“一言堂”现象。很多时候只能听到一个声音,导致集体备课成了“责任承包”,往往由备课组长、骨干教师或主备人唱“独角戏”,其他成员习惯性地充当了倾听者。没有进一步的深层合作和研讨,集体备课的共同研究讨论便成了“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搭便车”现象严重。为了应付学校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并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做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解决,蜻蜓点水,有些教师甚至从头到尾一言不发,课堂教学问题依旧留在了课堂。缺乏教师个性化的探索,缺乏教师心灵的碰撞和智慧的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更难得到提升。 4.備课管理模式化
当前学校管理集体备课属于高度程式化的管理,对集体备课做出了硬性规定,如“四定”“四备”“五明确”“六统一”等。实际上,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集中研讨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刚性的制度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荷,最终使集体备课转变成分工备课,弄虚作假,整个集体备课过程流于假、大、空。表面上“统”,实则“分”,形统而神散,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也违反了教育的规律。
三、小学集体备课改善对策
1.改变观念,创建全新的集体备课形态
新课标强调开放性,必然也要求教师进行开放的教学和研究。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共创开放自由的教研环境。学校方面,第一,要从制度上解放教师,要给教师更多自由的空间,营造集体讲、集体评、集体谈的研讨氛围,将教研的行政约束变成教师集体备课的自觉状态。第二,要让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实施“专家请进来,教师走出去”,让教师有机会向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们学习,让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教师参加集体备课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名师专业引导与辐射的作用,对集体备课进行跟踪指导。作为教师个人,要带着问题去参加集体备课的研讨活动,要积极提出教学中的困惑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集体讨论过程中可以是心平气和地讨论,也可以是观点上的针锋相对。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自觉地开展集体备课成为一种教研常态。
2.明确内容,创新有效地集体备课流程
基于集体备课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许多学校探索出多样化的集体备课模式。较为普遍的备课流程基本涵盖准备、研讨、先导示范和评价四个阶段。首先,在准备阶段,教研组长就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制订本学期集体备课的学期计划,确定研讨主题,拟定备课任务,让每一个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每一位主备教师要研读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对教材单元做整体的教学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本组其他教师也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准备有启发的教学思考,形成较为详细的备课预案以及课堂预设。主备人发言要围绕编者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重难点、课时内容分配、设计理念、施教策略、作业设计和注意事项等环节展开。其次,在研讨阶段,本组教师根据主备教师的备课进行研讨。由主持人分配各项任务,围绕有效问题组织教师相互讨论、交流,在大家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质疑,解答疑惑,寻找有效教学途径,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形成共案。再次,在先导示范阶段,主备人根据大家研讨的共案,在班级试教。在课堂上,较好地检验集体备课教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最后,在评价阶段,基于课堂的观摩,对“教”和“学”进行议课;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进行评价。最终,根据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班级情况,反思集体备课共案,通过“增、删、改、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完成本班的教学任务以及个人教学反思,完成整个集体备课的流程:个人初备—集体预案设计—上课—评课—修改教案—上课—反思,实现了从预设到现实的转变,促进了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提升。
3.凸显个性,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体现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的发挥教师个人潜能。教师的个性化一是体现在形成集体备课共案后的二次备课。二次备课有助于修正共案的缺陷,对共案进行斟酌和推敲,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独特的认知方式、本班学生情况以及集体备课的感悟,对共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形成个性化的二次教学设计,然后施教。二是体现在施教后反思形成新教案的过程。笔者认为反思过程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课堂生成进行集体再讨论,重新对原有的共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解说,教学设计的修改,教学环节调整,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反思过程,要注意几点:首先,二次备课要在共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堂进行预设,对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其次,对课堂的即时生成要有“即时备课”。对课堂出现的有别于预设的问题,教师脑海中要即刻呈现新的无纸化教案,也就是无纸化备课。最后,二次备课要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4.完善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改进学校评价模式
为了使集体备课这一形式沿着新课程改革方向发展,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年级(教研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外,还要加大对集体备课的监控力度,成立分管领导牵头,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参与的检查评价小组,增强活动的可控性与使用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以区域为单位,建立区域性网络评价平台。借助网络评价,对集体备课小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监控和评价。为了推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要完善集体备课的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自评、组间互评和网络评价模式。评价标准主要从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评阅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和个案,讨论教案是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三维目标、是否体现创新精神,观看课堂教学实录,以此改进学校的教学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范蔚,谭天美.校本教研生态失衡的根源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27-30.
[2]孙晓雪.教师集体备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教育探索,2016(4):116-119.
[3]罗祖兵,周婷婷.教师集体备课的困境与突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8):50-52.
[4]丁时辉,朱瑛.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备课及其检查评价[J].教育与管理,2004(4):35-36.
[5]徐艳伟.中小学教师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教育评论,2015(1):65-67.
[6]李慧友,崔景辉,谢玉兵.关于搞好教师集体备课的做法与体会[J].解剖科学进展,2009(3): 351-352.
[7]陈海琴,瞿梅福.教师集体备课“四度调整”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59-61.
[8]董君岗.浅议集体备课对提升新建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刊),2016(2).
[9]段立庆.小学教师集体备课的思考与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07(1):84-85.
[10]崔景娜.基于校园网的教师集体备课平台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王伊菊.从需求供给的角度浅议小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与专业能力的发展[J].英语新世纪,2012(2):61-63.
作者简介:蒋娟(1983—),女,湖南岳阳人,小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3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