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当前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育人方面仍存在促进产教融合育人的体制尚未形成等不足。因此,必须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联动工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互补性制度。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在模具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开展了模式创新的探索,提出了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等举措,促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入,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122-02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强调“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仍在国家人才战略上不断探索前进。打破阻碍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真正走上一条以产教融合为引领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本文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模具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在实际教学培养过程中关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一、传统培养模式的困境
现阶段模具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已逐渐贴合市场,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调整和培養模式。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协调好学校和企业在培养模式上的配合,产教融合的实际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教育链产教分离,认知亟待改变
产教融合涉及学校、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等多个部门。但就当前来看,针对模具设计专业的产教融合管理体制尚未建立,产教仍处于分离状态,学校和社会对产教融合的认知亟待改变。
1.传统体制制约产教融合。一方面,职业院校大多归属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人事、财务、教学等均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与管理,师资也是从高校进行招聘,尽管国家文件多次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事实上的管理体制阻碍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实质性产教互动受众多制约逐渐减少,“两张皮”问题显著存在;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建立,但从整个教育评价体系来看,目前仍然以教学、科研等为主要考核指标。从“示范校”到“优质校”的建设,高校以及社会普遍认知中,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仍未转变。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就业“学而优则仕”,加上职业教育在竞争压力下为寻求自身发展的空间,也在主动与普通高校拼科研,最终导致职业教育与社会隔离的“象牙塔”现象仍客观存在。
2.传统认知制约产教融合。学校与企业作为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其本质属性、社会职能、运行模式、组织结构等均不相同,社会赋予的要求和认知也截然不同。一方面,学校对产教融合仍抱有疑虑,热情不高,认为企业逐利性与学校公益性之间具有天然矛盾,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另一方面,虽然高等教育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但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缺乏普遍认知和公平待遇,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无可奈何下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未来还是需要往学术上提升和发展,缺乏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关注。学校投其所好下仅满足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缺乏持续和深度的融合。
(二)产业链动力不足,双向对接不畅
目前而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驱动力不足、有效性不够,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
1.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缺乏积极性。“学校热、企业冷”是目前产教融合的普遍现象。一方面,企业是利益导向,追求利润与回报。企业发展稳定有强烈人才需求时,合作积极性高,一旦人才需求降低,就很难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变化迅猛,企业长期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动态环境,自身发展态势不明,甚至朝不保夕,企业往往缺乏对长远发展的谋划,注重人才使用而轻视人才培养,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内驱力不足。
2.产教融合层次较浅,缺乏有效性。目前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关系大多靠感情维系,缺少规范化长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合作层次较浅,主要限于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基地等浅层次合作,最多涉及部分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合作中信息从学校向企业流动多,企业回流学校少,产教融合的内容、形式和合作模式还没有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度融合的标准式。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具体设计
针对模具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机械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层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着力加强教学培养过程中企业和院校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提高校企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度,致力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生进校通过入学教育,就要让学生明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在三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1张毕业证+10个职业技能证书(中级或以上等级)的职业起步目标。10个职业技能证书分别是:品德修养、体能体质、钳工、计算机绘图、数控车、数控铣、磨床、线切割、模具拆装、品质检测等,为成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好基础。通过“项目”来驱动教学,学生对实际项目的参与解决,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平时大部分作品都是虚拟设计,所做模具图没有市场实用性与规范性的问题,通过这种形式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焕发生命。 (二)搭建产教协同育人平台
机械技术学院与联德公司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培养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具体做法如下:构建“1+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理论三个实践。专业理论以够用为基础,专业技能以实训为主。理论教学以校方为主,实践教学依托校方实训中心、校企合作设立在校内的模具设计与研发培训中心、企业实习基地三个方面有机穿插协调安排专业技能实训,构建新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实施方案在执行中针对模具企业从产品设计、加工、检测、组装、调试、生产等工序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和技能实训,使学生从了解到实践对整个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工序生产流程有了较系统的感性认知。理论教学采用项目化导入式教学,够用为主;实践教学以企业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技能为主。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学习一项技能就考核通过一项技能,让学生从中不断体验到成就感,同时激励学生不断努力进取,最终实现1张毕业证+10个职业技能证书的培养目标。建设校企合作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模具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由联德公司人事主管介绍公司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等,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的启蒙教育。
三、创新模式的实践意义
基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掌握模具设计、制造、装配、检测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模具行业,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从实践结果来看,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的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无论在学生就业率上还是在毕业生职业发展上,都具有良好的成效。首先,创新培养模式打造了校企双赢的局面,由于企业的加入,学校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更能把握国家的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发展,这无论对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平提高还是学生技能大赛成果等方面,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企业也因为这一平台的搭建,减轻了自身的业务负担,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实际运营效率。其次,由于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度逐步提高,使毕业生更符合企业的特殊需求和前瞻规划,企业更愿意招聘在学校里就已经对行业有较深理解、有较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模具设计专业近年的就业率均在98%以上。创新發展模式使毕业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和熟悉模具行业和目标企业,在校的企业培养经历也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创造价值,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在近年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中也不断得到企业的良好反馈和肯定。
参考文献:
[1]张宝成.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6-18.
[2]云卫星.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J].工业设计,2018(11):114-115.
[3]解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74-75.
[4]王辉.增强高职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3):90-93.
[5]邹彬.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8):121-122.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