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时下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各职业学校关注的焦点,也是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的重中之重。从职业学校课程现状入手,分析目前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校企协同课程开发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 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3-0006-02
课程是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一所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离不开科学的课程体系。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开发存在着较大差异,且随着职业教育走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阶段,其课程开发也必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研究和实践的焦点之一。
一、职业学校课程开发机制的现状
机制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其可分为行政—计划式、指导—服务式、监督—服务式三种运行方式,而课程开发机制可以定义为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体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依据中国知网数据,以篇名为“课程开发”进行检索,研究成果中2014年751篇、2015年706篇、2016年679篇、2017年662篇、2018年683篇;以篇名为“课程开发”和“职业”进行检索,研究成果中2014年60篇、2015年53篇、2016年36篇、2017年51篇、2018年41篇;以篇名为“课程开发机制”进行检索,自2000年以来共计研究成果21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近年来处于平稳期,但课程开发机制研究相对偏少。在研究成果中,吴刚平等撰写的《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对课程开发机制中央集权机制、地方分权机制、学校自主机制三种基本类型进行了理论探索;崔英敏、刘航等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机制实践研究;李海菊在其硕士论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中从机制问题、原因和策略进行深入理论和实践探索,等等。通过文献匹配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学者对课程开发机制做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中基本以课程开发或校企合作中普遍性问题论述为主,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导致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机制研究停滞的局面。
二、课程开发机制存在的不足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机制尚不完善,课程开发随意性较大,行业协会、出版社、学校等单位在课程开发主体职责、课程开发规划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针对课程开发现状,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课程开发保障机制缺失
时下每所职业学校均签订了一定数量的校企合作框架协议,然而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且繁琐的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短视及利益至上的驱使下,各职业学校普遍未制定专门的课程开发制度、激励制度和组织机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更多倾向于上级部门规定用什么我们就用什么,省事、省心、省力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教工作者的教育信条;同时相关企业更是不愿意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中,企业内部关于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相关制度或政策几乎为空白、企业甚至都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校企合作。在李海菊硕士论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中就教师和企业员工缺乏课程开发热情的原因也进行了详细阐述,如“教师空有对课程开发的一腔热情,但是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在年终的绩效考核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等。
(二)课程开发运行机制不畅
校企协作课程开发需要校企双方人员相互配合和交流,此种开发模式打破了学校和企业的边界,要求开发人员在供需平衡点上相互求同存异,同时还应做好行业协会与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协调,然而很多学校的松散型校企合作在课程开发中出现吃力不讨好、相互推诿、中间过程监控不力、结果评价不科学、校内上下沟通不畅、校企沟通不畅等现象,进而使校企合作走向恶性循环,导致很多教师按照自己的思想进行课程开发,自己认为需要的或熟悉的内容多写,而不去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对知识进行更新和调整,同样企业员工虽具备一线技术技能,也能提供咨询服务,但在缺乏交流机制的情况下,其往往不具备将技能转换成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导致企业实际无法与学校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建立课程开发机制的策略
新时代对我国廣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也明晰了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产教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针对目前我国职业学校课程开发机制中存在的不足,政行企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章立制,切实做到“抓好两端、规范中间”。
(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课程体系成为各种教育类型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抓手,没有课程体系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彰显自身教育特色,不利于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针对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特点,我们只有建立起政行企校四方协作互补的机制,才能使课程体系既有规范又不失特色。如国家已经出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江苏省出台的职业学校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江苏职业学校制定实施性课程体系提供依据,在国家及地方政府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建立起区域行业企业合作机制,注重建立起“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利益相关体、结合体,可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现代学徒制专项等激发行业企业的办学积极性,开发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规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调整工作规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工作规程》等课程体系相关工作规程,使行企校全方位融合并使工作有据可依进而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商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学生技能成长和个人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严谨性。 (二)建立课程教材选用和编制制度
为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类评估中均将学校教材选用情况纳入评价体系,其中江苏要求各职业学校建立起国规、省规和校本相结合教材选用制度,此制度从省级层面进行了设计,但随着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必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研发工作规程》《教材选用工作规程》《自编教材建设工作规程》等系列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从源头上融入职业教育,才能使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如,在我校现代学徒制项目推进过程中。首先,建立试点项目组织机构,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其次,建立名师引领“双站一室”制度,定期开展项目研讨沙龙,加强学生岗位能力分析,为教材研发和选用做好铺垫;最后,建立教材开发机制,校企根据实际条件确定课程体系开发方案,组建开发团队共同按照计划开发,团队中必须由职教专家、教学骨干、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工程师、一线技术人员等组成。
(三)建立课程教材实施和评价制度
实施、监督和评价是课程开发机制的关键,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双方必须建立起校企教师师傅流动机制和评聘办法、企业师傅教学能力提升考核制度、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机制、第三方评价制度等,将校企协同开发的课程资源真正运用到教学实际,实现双主体育人。如我校在课程教学中根据企业员工工作特点,建立“每月一主题”课程安排机制,充分利用周末时间实现企业作息与学校作息有机融合,同時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实施过程质量监控,尤其加强企业本位课程实施过程监控,并建立起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专家共同评价机制,实现“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自主评价+第三方评价”的有机统一。
四、总结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校企协同课程开发也将成为职业学校日常工作,未来我国必将形成课程开发机制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J].教育研究,2000(10).
[2]李海菊.X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机制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8.
[3]冀宏,张然,张根华,等.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理论[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1).
[4]李梁,李思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现代商业,2008(30).
[5]许应楠,陈福明.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