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以下简称“巴山舞”)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国内关于巴山舞的学术文献资料数量可观,本文以巴山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概述其研究内容,并结合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巴山舞;传承;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巴山舞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舞蹈艺术家覃发池为主的长阳舞蹈工作者创编的一种新兴的土家族体育健身舞蹈,具有灵活性强、协调性强等特点。在发展至今近四十年中,各大媒体、报刊、会议针对巴山舞的发展情况以及理论研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了了解1979~2018年近四十年内我国学者关于“长阳土家族巴山舞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巴山舞”为主题,收集了近四十年来相关文献资料约50篇,关于长阳巴山舞传承与发展的学术研究论文共41篇。笔者将根据所搜集的学术文献资料,从巴山舞历史源流与传承、发展进程与现状问题以及其他角度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巴山舞研究进行分类整理,提出个人浅见。
一、巴山舞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的研究
长阳土家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山舞就是长阳土家族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独特产物,是巴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巴山舞的源流及其发展历程对于巴山舞现今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有关巴山舞的源流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巴山舞源于土家族传统的“跳丧舞”,即湖北省西部山区的长阳、五峰及巴东等地区的土家族悼念亡者的一种丧葬歌舞,《后汉书》中记载巴山舞最初源于巴渝舞,在土家族世代居民的不断继承沿袭,逐步演变为土家族的“跳丧舞”,进而改编而成今天的巴山舞。“跳丧舞”的节奏主要是 6/8 拍子的节奏,伴之以重拍,舞者通常为男性,动作特征最为明显的是一走三步颤和外撇八大步,以及摆胯、摇身、摆手,或是脚掌紧抓地向前行进。这都在“巴山舞”的舞蹈动作中体现的相当明显。谭瑜和谭志松《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发展》(2009)一文中指出巴山舞经20世纪70年代末以覃发池老师为主的文艺工作人员创编,将土家族的音乐、舞蹈精华与“跳丧舞”融合,并在其基础上创新、提炼、加工,创编成了新的土家族广场体育健身舞蹈。高正伟《巴渝舞研究述评》(2010)一文中也谈到同样的观点,通过引用大量相关的史料,分析推断出巴山舞与跳丧舞传承的直接关系,但缺乏实地考察等其他方面实证。另外一种说法是巴山舞改编源于摆手舞。王先梅《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与前瞻》(2008)一文提及“‘摆手舞’又名农事舞,规模小,形式简单,男女老少皆參与。摆手舞由主持祭祀仪式的土老师带头,一人打鼓兼敲锣,围成圆圈,一边转一边跳。由于年代久远,风俗习惯变迁,摆手舞形式更加生活化、娱乐化、大众化、使得摆手舞活动更为普及化,去掉了祭祀程序, 发展成为纯碎的舞蹈。”文章通过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对比摆手舞与巴山舞在舞蹈动作、表现形式、音乐节奏等方面,分析指出了巴山舞与摆手舞的传承关系。在杨聿舒以及陈廷亮、黄建新的文章中也分别谈到了相同的观点。笔者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发现该观点的证据略显不足,国内研究该观点的学者较少,有待考证。
除了这两个观点外,还有学者持不同意见,吴健华在其文章中认为“巴山舞”是前两种观点的结合,即巴山舞是取跳丧舞和摆手舞之精华改编而成。他根据相关历史文献分析指出跳丧舞和摆手舞是巴渝舞不断发展后的两个分支,同时通过实访、考察并对比巴山舞、跳丧舞和摆手舞在意识形态、舞蹈动作等多方面的异同,得出“‘巴山舞’从‘摆手舞’‘跳丧舞’发展而来,前者中有后者的血液、灵魂与生命。但是,前者又不是后者,因为它又注入了新的血液、灵魂与生命;它们之间的血肉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旧与新的差别举目可见”的观点。
三种说法都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作为依据,但观点二、三在针对巴渝舞和摆手舞的关系上有一定的争论,三种说法中主流观点认为巴山舞以土家族祭祀舞蹈——跳丧舞为原型,结合了一定的摆手舞的动作,笔者认为三种说法都有待学者进一步考证。
二、关于巴山舞发展进程和现状问题的研究
在许多学者对“巴山舞”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的研究中,关于巴山舞的发展进程、现状及相关问题也成为了学者们深入探讨和调查的研究方向,主要呈现在巴山舞的发展现状、价值探寻、社会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几个方面。
赵彩钰在其文中将巴山舞的发展历史分为“发展初期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罗熙娜在文章中通过收集整理关于巴山舞的报道新闻,详细地介绍了巴山舞的发展历程:巴山舞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1986年开始登上全国舞台,同年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老师称之为“东方迪斯科”。21世纪初,巴山舞在各种重大活动中都被列为表演项目,并在各种重大比赛中屡获好成绩,逐步向全国推广。2001年,长阳巴山舞被国家体育总局确认为全民健身舞,巴山舞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8月,巴山舞被明确定为全国健身研究与开发推广首选项目,开始掀起“巴山舞热潮”。2008年巴山舞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全国广场健身舞之一,评为优秀群众体育项目。2010年,宜昌市开始组织各中小学将巴山舞列入校本课程,正式学习巴山舞。同年中南民族大学也开展巴山舞民族健身舞课程。刘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2007)一文中也介绍了巴山舞的发展进程,并指出巴山舞“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有了文娱、体育健身、民族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巴山舞的现状问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主要话题。朱俊树在其文章中认为巴山舞开发与传承的过程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经济支撑、品牌开发不足、行业整合不够、推广方式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他通过调查走访分析了巴山舞在学校推广应有的继承与传播作用、巴山舞与旅游开发结合的必要性以及补巴山舞专业表演人才的缺口困境。笔者认为该文分析较为详尽,为巴山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资料。除此之外,黎晗《巴山舞健身社会化推广模式探析》(2012)、张颖《对长阳土家族“巴山舞 ”深层开发的思考》(2006)、赵彩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2017)、牛丽丽、牛攀山《湖北省长阳巴山舞的资源优势与开发对策》(2009)、柳皓严、于志华、余诚《新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巴山舞“文化空间”的重构》(2016)五篇文章从巴山舞的价值探寻、社会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叙述了巴山舞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传承中的诸多挑战。加强对巴山舞艺人的关注,培养巴山舞后备力量;树立巴山舞品牌,加大与旅游等各产业的整合力度;利用新媒体,重构巴山舞 “文化空间”。笔者认为,上述六篇文章针对巴山舞面临的困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分析和总结,为我们进一步推动巴山舞的研究进程、推动巴山舞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可行性的建议,但论文缺乏一定的研究深度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巴山舞其他角度的研究
(一)与巴山舞体育相关的研究
在此类研究中,学者主要以巴山舞的健身价值、传统体育推广为主。蒋在爽《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BMI及血脂的影响》(2003)以巴山舞练习对人的BMI及血脂的影响为切入点,客观分析了巴山舞的健身价值。李芳、史晓惠、谢雪峰《土家民间舞在健身舞蹈中的运用与开发研究——以巴山舞、摆手舞为例》(2010)通过将巴山舞对其他有代表性的六种舞蹈进行对比分析,以巴山舞、摆手舞两种舞蹈的开发及推广经验为依据,提出了创编健身舞蹈的原则及如何利用创编原则对其他土家民间舞种进行开发的对策。汤立许、何雪芸、袁华亭、牛丽丽、牛攀山、周龙慧、刘安清等学者也分别都从巴山舞作为传统体育健身舞蹈在体育学方面的意义。
(二)与巴山舞教育相关的研究
袁华亭、李率文在其文章中提出将巴山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可行性依据。在对巴山舞健身价值与文化功能认同的基础上,结合中南民族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需要,探寻其理论依据,并在实践中对巴山舞教学效果进行检验,以使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秦小平、王倩、龚国荣《“文化强国”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以长阳“巴山舞”为例》(2014)和张忠宇《利用长阳巴山舞代替传统课间操的研究》(2012)两篇文章都针对巴山舞在以中小学位背景开展巴山舞特色教学的想法,并提出了具体措施。笔者认为上述学者的论文对于巴山舞的现状解决措施较为相符,可实践性较大。
(三)巴山舞与土家族文化的文化认同研究
王鼎、廖萍《巴山舞与土家民族的文化认同》(2012)从文化认同角度研究了巴山舞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并从器物文化层、制度文化层、价值文化层针对巴山舞的发展展开了一系列分析,提出了“巴山舞的是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恪守,是巴土文化对现代文化发展的适应”等观点,笔者认为该文研究角度有所创新,对现今巴山舞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四、结语
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巴山舞的研究数量可观,笔者发现有关巴山舞的历史源流以及巴山舞的发展历程的学术研究内容相似度较高,缺乏创新。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以外,关于巴山舞的音乐形态、创作发展、舞蹈特征等巴山舞本身的研究、巴山舞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空缺,但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可深入研究探讨的研究点。笔者认为,巴山舞的发展不仅在于本身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还需要后来学者们的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巴山舞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2]何雪芸.巴山舞的文化特征研究[J].体育科技, 2014:35-5.
[3]段绪光.巴渝舞的源和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4]高正伟.巴渝舞研究述评[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
[5]杨聿舒.土家族摆手舞研究状况及其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5):61.
[6]陈廷亮,黄建新.摆手舞非巴渝舞论——土家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系列研究之五[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7):26-4.
[7]吴健华.由巴渝舞到巴山舞——鄂西土家族民間舞蹈的源与流[J].戏剧之家,2012(11):71-73.
[8]赵彩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J].舞体育大视野,2017:7-15.
[9]罗熙娜.巴山舞——群众文化的新天地[J].舞蹈, 2004(2):38-39.
[10]朱俊树.浅析武陵山地区民族舞蹈传播的困境与出路——以巴山舞为例[J].大众文艺,2009(6).
[11]汤立许.传统体育地域活化的路径研究——以长阳巴山舞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30-3.
[12]何雪芸.巴山舞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5(4):19.
[13][15]袁华亭,李率文.民族健身舞教学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巴山舞教学为例[J].科技文汇,2010(1).
[14]牛丽丽,牛攀山,周龙慧,刘安清.湖北省长阳巴山舞的健身价值研究[J].2009(3):25-3.
参考文献
[1]谭瑜,谭志松.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以湖北长阳土家族巴山舞为例[J].民族研究,2009(1): 49-8.
[2]高正伟.巴渝舞研究述评[J].宜宾学院学报,2010(11): 10-11.
[3]王先梅.土家族摆手舞的现状与前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3.
[4]刘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发展——长阳巴山舞的文化内涵探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5-6.
[5]黎晗.巴山舞健身社会化推广模式探析[J].武术科学,2012(2):25.
[6]张颖.对长阳士家族巴山舞深层开发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7]赵彩钰.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宜昌长阳巴山舞为例[J].体育大视野,2017(15):236.
[8]牛丽丽,牛攀山.湖北省长阳巴山舞的资源优势与开发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9]柳皓严,于志华,余诚.新媒体视域下武陵山区巴山舞“文化空间”的重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9):30-5. [10]蒋在爽.土家族巴山舞练习对老年女性 BMI 及血脂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06):616-617.
[11]李芳,史晓惠,谢雪峰.土家民间舞在健身舞蹈中的运用与开发研究——以巴山舞、摆手舞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5).
[12]秦小平,王倩,龚国荣.“文化强国”视域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以长阳“巴山舞”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32-1.
[13]张忠宇.利用长阳巴山舞代替传统课间操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14]王鼎,廖萍.巴山舞与土家民族的文化认同[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4).
[15]李率文,余小平.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长阳巴山舞的可行性研究[J].武术科学,2012(2):11.
[16]李双俊.关于“巴山舞”的继承推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科技创业,2009(10).
[17]陈洪.土家歌舞民俗的审美特征及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18]沈爱民.巴山舞:宜昌普及最广泛的民间舞蹈[N].三峡日报,2009(7-7).
[19]陈绍艳.对湖北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巴山舞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4(3):23.
[20]袁华亭,华志,李率文,韩斌.关于民族健身舞开展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巴山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29-6.
[21]李芳,史晓惠,谢雪峰.土家民间舞在健身舞蹈中的运用与开发研究——以巴山舞、摆手舞为例[J].2010(5):44-5.
[22]陈洪.土家歌舞民俗的审美特征及发展[A].长阳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巴土研究[M].1999.
[23]覃发池.长阳巴山舞[M].武汉:中国舞蹈家协会湖北分会编印,1990.
[24]长阳县概况编写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25]彭曲.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意蕴——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
[26]许勇,何新华.东方之子覃发池与长阳巴山舞[N].三峡晚报,2001,9,28(B9).
[27]梅军,肖金香.困境与出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的傳承浅析[J].重庆文理学报.2009(9).
作者简介:徐瑞琳,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6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