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电子学导论(全英授课)》教学改革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科学地分析了电子学导论全英授课课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在授课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改进方案。
  关键词 电子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社会国际化程度与日俱增,在教育领域同样如此。一所高校的全球化程度也决定了该校对学生的综合吸引力,在当前英语为主要国际通用语言的环境下,全英授课是反映高校国际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另外,随着本科生留学热情的高涨,全英授课可以提高学生出国后的适应性,也能增强设课学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全英授课课程,相应的教学改革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电子学导论》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其全英化授课也势在必行。本文就《电子学导论(全英授课)》课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希望能为该课程的科学、高效开展提供帮助。
  1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外教与学生之间交流偏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由于课程为全英文专业课程,专业英文词汇比较多,本科生专业词汇量储备不够,只能勉强听懂课程内容,无法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另外,学生口语能力较弱,也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所以,课堂上外教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全英授课环境中很难真正理解所有课程内容,也更难深入掌握专业知识。
  1.2 课堂教授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不够紧密
  该课程为基础理论课,授课内容多为基本定理、公式、图表。外教授课过程中也以课本基本内容为主,并未具体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不能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印象,学生只能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学习效果不佳。
  1.3教学教材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全英授课为近年新兴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中文授课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同一阶段的学生来讲,全英授课环境下的教学教材内容较中文授课要更加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会较困难。
  2课程教学的改进措施
  2.1增强学生语言学习,尤其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电子学导论》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电子类学科的基础课程,重要程度无需多言。该课程全英课程中专业词汇多、理解难度大,所以学生要想上好这门课程,首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词汇量,在授课之前,应当开展相应的语言学习,扩大学生的专业英文词汇量。授课过程中,为了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口语应该有一定要求,可以适当在选课学生中增加口语考试,设定相应的成绩,只有达到这个成绩的学生才能通过筛选,进入课堂学习该课程。另外,对于授课外教,一方面,应该对于其汉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只有通过相应汉语级别考试的教师才可以承担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辅助教师要提高促进授课外教和听课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识。提醒授课教师设立交流课堂,既授课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就用专门的一节课进行师生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授课效果,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2.2 加强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电子学导论》虽然是一门理论课程,应以课本知识讲解为核心。但是,由于是全英授课课程,如果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势必造成课程枯燥晦涩、学生难以有效理解吸收知识点的局面。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程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必须从多个角度加强课程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首先,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课程,首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死板的课堂知识讲的活泼生动,这样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3紧跟时代发展,结合互联网终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移动互联网终端高度发达的今天,授课已经远远不是以前那种仅限于死板的纸面和黑板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全英授课模式下,教师应该主动寻求多样化的授课模式,以打破低效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首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就是结合视频、音频和PPT授课手段,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多样化。其次,积极动员学生使用英语口语学习APP,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也为融洽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最后,鼓励学生使用email等及时联系工具和外教进行交流,这种实时性的交流方式可以让外教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全英授课是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使用该模式进行诸如《电子学导论》等基础专业课程的讲解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教学问题,但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与时俱进、敢于改变,一定会克服这些负面影响,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 Shaw&Jo McDonough.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和方法:教师手册[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03).
  [3] 朱丽.如何运用教学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9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