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常见误区与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常见误区主要是盲目乱用,课件内容过多,用图画音像代替了语言文字。教师只有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自发挥优势,彼此弥补短板,才能避免陷入误区,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常见误区;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多媒体设备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将以往由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扩展为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的综合信息呈现,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整体上有了较大提高。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执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坚持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保持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实现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教师如果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特点把握不够准确,就很难驾驭多媒体教学手段,非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使自己的教学脱离正确轨道,步入误区。本文将结合一些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常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误区一:不分青红皂白,盲目乱用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内容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很熟悉,用传统教学手段效果更好,但有些教师却偏要用多媒体。
《山沟里的孩子》描述了山里孩子们学习条件的艰苦,表现了山里孩子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教材中配有插图,文中涉及的野葡萄、牵牛花、山楂果等事物学生在生活和电视画面中都很常见。文章语言优美,特别适合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办法,不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完全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位年轻教师为了让公开课更精彩,在网上找了许多图片,有山村景象,有乡村小学,还有狼、羊、狗等动物,他将这些图片加上一段乡村孩子上学的视频组合在一起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因为用了课件,课堂上许多时间学生都在看图片或视频,朗读训练很少进行,课堂看似丰富多彩,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并不深,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很不到位。
解决策略: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哪些多媒体手段要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决定,不必要时坚决不用。
在教学《奶奶最喜欢的铃儿》《给家乡孩子的信》《献你一束花》等当代叙事性的、书信类的、说理性的文章时,不用多媒体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字、词、句、段、篇中,效果会更好。有些课文涉及一些学生不常见的事物或现象,则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生命奏鸣曲》(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时,因为课文内容涉及心脏、肺、胃、肠等器官,学生对它们的形态结构很少接触,如果仅仅用传统教学手段,理解肯定会有困难。
误区二:被多媒体绑架,成为课件傀儡
在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教师为了让课堂容量更大,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常常会制作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课件内容过多,教学就很容易被课件绑架,师生就容易失去自由活动的空间,课堂会缺乏应有的张力,变得呆板僵硬。有位教师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执教《大自然的秘密》,她制作了一个内容特别丰富的课件,里面有十几张文字幻灯片、十几张图画幻灯片,还有两段视频。上课时,教师一直围着课件转,出示问题后学生还没有充分思考、回答就连忙切换到下一个环节,有些需要品味的重点词句只是一两句话带过。小组合作探究更成了形式,刚开始讨论就出示结果,搞得學生无所适从。两段视频占用了不少时间,却对学生思考、理解没有多大的帮助。由于幻灯片太多,下课铃响后还有六张幻灯片没有展示,只好匆匆收场。
解决策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定要少而精,只保留那些真正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的幻灯片和音像,可有可无的一律去掉。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课件幻灯片不应该超过20张,音频和视频的选用也要严格控制,宁缺毋滥。同样是教学这篇课文,另一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只有13张幻灯片,一段课文朗读音频,没有视频。他紧扣文章主题,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最基本的记叙要素展开教学,抓住重点词语“愚不可及”、关键句“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朗读、思考、讨论、品味,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指导。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老师和学生都比较轻松,教学效果很不错。
误区三:本末倒置,主次不分,用图画音像代替语言文字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语言文字是语文课堂的主要载体,这不是图画和音像能代替的。部分教师觉得用语文手段教学很吃力,学生对图画和音像更感兴趣,就大量引入图画和音像,相应减少了语言描述和文字阅读,甚至一节课下来,教师没有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将板书都搬上了幻灯片。这样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实则走火入魔。一位教师执教《松鼠》时,选择了一些能观察到松鼠外形、生活习性的图片和一段介绍松鼠的科普视频制作成课件。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就开始讲读。讲读时并没有紧扣课文中的词句,更多是通过观察图片来学习,讲到生活习性时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讨论松鼠的生活习性。因为图片丰富多彩,视频也很吸引人,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对松鼠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有了较深理解,教学效果看似不错。但课后完成作业时发现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及层次结构掌握得并不好。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教师没有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特性,虽然学生也获得了松鼠这种动物的相关知识,但主要不是通过语文手段得到的,而是通过“观看”得到的,学生语文素养并没有多大提高,这节语文课被上成了科学课。
解决策略:语文课必须以语言文字为主,以听、说、读、写为本,图画音像可以有,但只能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辅助手段。
比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一定要先朗读,读熟后通过查字典、思考讨论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进而知道诗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将几句诗意联系在一起想象描述诗中的景物,在大脑中产生出相应画面,最后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深入体会什么是“水光潋滟”,什么是“山色空蒙”,什么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获得更多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果先出示画面再学习字词句,则会先入为主,限制学生由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空间,影响对学生形象、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能扫除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障碍,使语文教学环节更顺、情趣更浓、效率更高,使用不当则会对语文教学造成难以补救的“硬伤”。教师只有更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情况,更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各自发挥优势,彼此弥补短板,才能避免陷入误区,收到好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