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八朝古都”之称的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宋文化特色突出。然而近几年开封市在发展文化旅游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还存在着“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木板年画等手艺也濒临失传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聚焦于开封“非遗”发展文化旅游的劣势及问题,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以期“非遗”在开封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开封市整体旅游业竞争力。
[关键词]开封;“非遗”;文化旅游;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开封市以文化旅游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且其以特殊的文化形式及文化符号存在,并以其不可再生性及地域性等特性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体验,然而在“非遗”开发过程中,出现“非遗”被过度开发,形成永久性破坏,以及文化元素缺失等问题,本文以“八朝古都”开封为例,探索“非遗”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开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思考。
1 “非遗”与旅游的关系
1.1 “非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文化元素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元素,而“非遗”又是物质遗产的灵魂,它将文化以不同的形式世世代代地传承,包括民俗节庆、生活习惯、戏曲、舞蹈等,即“非遗”将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以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以供现代人追思、怀念及传承。因此“非遗”以特殊的文化形式为旅游注入文化元素,使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空洞的参观游览方式,而是探索、传承、保护的文化体验之旅。
1.2 旅游为“非遗”增添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
“非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也因此成为重要旅游吸引物,旅游可以为“非遗”拓展发展空间。目前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手工艺品等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不仅如此,“非遗”传承人也受到生活及生产空间等各方面的影响,面对这些情况,“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非遗”的开发过程引入新的发展形势非常有必要的,旅游以新的发展形势激活“非遗”内生力量,将“非遗”以新的文化形势表达出来,并赋予较高的附加价值,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也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3 “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对文化旅游发展的作用
基于“非遗”在发展过程中的破坏程度及传承程度,很明显,其在与现代文明碰撞过程中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不仅如此以“非遗”为传承形式的传统文化只能与现代文化及市场相融合,真正做到以旅“活”遗,才能更好保护和传承下去,旅游将“非遗”文化由静态保护模式变成动态更新发展模式,将传统文化以创意形式融入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非遗”进行重新诠释与表达,并以新的旅游产品的形式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2 开封“非遗”旅游发展现状
开封位于中原要地、黄河之畔,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在开封定都的168年在开封历史上留下了最浓重的一笔,而千百年来,宋文化也深深滋润着这片沃土,开封现有景区很多是围绕宋文化的内涵进行全方位展示的,例如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龙亭公园——宫廷文化,开封府和包公祠——府衙文化等。不仅如此,在开封旅游规划发展指导下,开封逐渐形成以清明上河园、龙亭、天波杨府、包公祠、开封府、禹王台、繁塔为主导的宋文化特色景区。开封重现汴梁风采,重温北宋文化。
截至2018年,开封市先后已有五批共271项“非遗”项目目录公布,其中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共46项,第二批有包括河南坠子在内64项。除此之外,在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13处国家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24处省级保护单位,200多处市县级保护单位,这些遗迹都是开封深厚文化的基础,吸引着游客前来参观。
3 开封市“非遗”发展文化旅游面临困境
3.1 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入市场
开封市旅游产业以“宋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然而在开封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要素只是简单的观赏与体验,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市场,没有真正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像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汴绣等,虽然知名度很高,但是没有使其成为完整的产业链,且没有文化元素与创意具备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因此虽然拥有经济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但市场经济效益不好。
3.2 “非遗”文化载体破坏严重
开封对于游客来说,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就是“八朝古都”,而开封政府为了维护“八朝古都”形象,投入大量资金对开封城墙、铁塔、繁塔、延庆观等景点都进行了修复,不仅如此,还对清明上河园与开封府等景点进行了全新包装,非但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越来越深,旧古城的每一块砖头,每一片瓦片中记录的都是历史,都是文化,却被崭新的瓷砖、琉璃所替代,严重破坏了“非遗”文化载体,对古城的历史文化氛围影响很大,“非遗”文化载体破坏严重无疑是其旅游发展中的一大阻碍。
3.3 “非遺”后继无人
通过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人面对职业不被认同、人们参与度不高、年老传承人相继离世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开封市“非遗”传承能力整体不足,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整体年龄偏大,根据“非遗”失传情况,可以分为“部分失传”及“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此类项目目前占大约30%左右,急需政府及企业家等扶持及关注,因此传承人的缺乏成为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最大瓶颈。
3.4 传统“非遗”旅游产品规模太小,难以批量生产
开封目前从事旅游产品生产的企业特征主要是数量多,规模小,同行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实地调查发现,木板年画、官瓷、汴绣等生产商都以小作坊、小商店为主,且分布较散,因此开封旅游纪念品不能很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不仅如此,传统“非遗”旅游产品缺乏具有当地特色的开封纪念品,无法刺激游客的购物欲望。例如,朱仙镇木板年画也是由分布零散的小作坊进行生产的,目前尚存的店铺寥寥无几,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及印刷规模的大小都是木板年画难以批量生产的主要原因。 4 开封“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4.1 充分发挥“非遗”文化性
文化为旅游开发注入文化内涵,是“非遗”发展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因此要充分发挥开封“非遗”所内涵的文化,现在很多“非遗”太过于商业化,而忽视了其本身文化内涵,在“非遗”开封过程中,文化保护与传承应放在首位,利益其次,将文化要素与现代了游客需求结合起来。将“非遗”的文化性体现在开封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以文化为旅游吸引物来带动旅游消费。
4.2 “非遗”需要“活起来”
游客不仅能通过简单的观看来了解“非遗”,更要通过与“非遗”文化的互动,参与到“非遗”旅游活动中才能获得更好的体验,让“非遗”活起来,例如打造“特色小宋城”、重现古城风貌、体验汴梁人民生活、品味汴梁特色文化。除此之外,注重游客亲身体验,只要是进入“宋城”的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都应该身着宋装,有着自己的扮演角色,有着自己的工作,像是到了真正的“宋城”,努力营造真实的宋城氛围,让游客有着真实体验,再如开封包公府,运用戏剧形式,游客可以自由选角,包公问案审查,动用虎头、龙头铡办案等,还可请专门的戏曲演艺人搭台唱戏,由此将包公清正廉明的形象留在游客心中。
4.3 加强“非遗”文化宣传
4.3.1 举办木版年画、汴绣、书法等方面的展览交流会
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丰富,然而开发深度不够且宣传力度不够。举行一年一度的展览会和文化交流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木版年画和汴绣等设计各种有特殊意义的旅游产品,要突出内涵与新意,使人印象深刻,不仅如此,将宋朝人民的生活场景融入到活动中,汴绣、书法的主题紧紧围绕着“宋文化”展开,更能突出宋城特色。开封一年一度的菊展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菊展对于开封的宣传及特色方面宣传都很到位。而木版年画与汴绣等不仅有观赏价值,更要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亲手制作、亲手设计,丰富游客体验活动,增加游客满意度。
4.3.2 利用影视、戏剧等加大宣传力度
宋城遗址更是蕴含了宋城人民的生活习惯、娱乐爱好、民风民俗等。景区可以配备专门的讲解人员,将建筑拟人化,让建筑自己讲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有趣或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不仅如此,要将故事连贯化,使发生在宋城居民的生活故事有序地呈现在游客面前,例如这两年比较火的由明星拟人化宝藏然后自述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4 传承核心传统工艺,在保护和开发中创新
“非遗”在传承过程中,传统“非遗”文化会在与当代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中发生变化,但核心工艺是“非遗”的核心灵魂所在,也是其历史文化价值所在,核心工艺会随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因此将传统核心工艺传承下来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传统工艺还需要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创新并不断丰富其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诉求,因此创新的继承是核心工艺发展的必然之路。例如木板年画,以前的老版和画稿大都已丢失或损坏,留下来的也因其版式等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因此许多相关艺术家都开始查询、整理及更新资料,其中郭泰运老师多次实地查询,并收集整理资料,几易画稿,对“刘海戏金蟾”“福”“竖刀”“火塘寨”等经典年画的老版进行了重新整理改版,在开发中创新,实现了对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
4.5 加强“非遗”文化教育
目前,为了宣传“非遗”文化,开封有许多“非遗”文化展览馆,为游客免费参观。但是仅仅用“眼”参观,不能提高游客及开封市民的文化素养,也不能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旅游体验,因此首先要游客有深刻的时间经验,例如展览馆开展“非遗”旅游时间体验项目。其次,加强下一代的文化教育。“非遗”展览馆可以對学生开展开封“非遗”文化课程,由专门“非遗”传承人来给她们传授“非遗”文化知识。例如上风筝课和扎染课,让学生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代俐.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以黑水卡斯达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
[2] 黎玲.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发展中的利用研究[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04).
[3] 刘敬华,王辉,郝文军.旅游发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研究——以辽宁省西安镇为例[J].文化旅游,2014(04).
[4] 黄继元.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云南省石林县大糯黑村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03).
[5] 王晓展.郑汴一体化下开封旅游业发展思路[J].科技信息,2008(30).
[6] 伍进,张芳.开封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优势深析[J].资源与产业,2008(06).
[7] 宋云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8] 刘丽丽.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在旅游中的利用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06).
[9] 付邦道,吴翔.开封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
[10] 田茂军,张湘华.“非遗””保护与旅游适度融合研究——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04).
[11] 郭娜.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11).
[12] 刘万华.河南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型——以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4(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179.htm